<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yyvhe2" target="_blank">陈延军:祖父陈维翰是段祺瑞贴身保镖、上校军官,享受军刀与战马待遇。</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北洋皖系军阀将领吴光新出生于宿迁新盛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光新(1875年-1939年),字自堂,一作植堂,出生于宿迁新盛街。北洋皖系军阀将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1年吴光新入北洋武备速成学堂学习,1903年6月赴日本学习。宣统二年(1910年)任第十三混成协炮标标统,次年任第二军参议官。民国三年(1914年)任陆军第二十师师长。民国九年六月任湖北督军,因乡人反对未就职。同年直皖战争时,被直系王占元捕俘,并作为安福系祸首之一被拘禁,次年释出。民国十三年九月,任奉军第六军副军长。民国十四年二月,任善后会议议员。同年十二月,下台。民国二十二年,随段祺瑞居上海。民国二十八年在香港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别名 字自堂、一作植堂</p><p class="ql-block">国籍 中国</p><p class="ql-block">民族 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 1875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 1939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 安徽合肥</p><p class="ql-block">身份 军人</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 吴光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基本内容</b></p><p class="ql-block"> 吴光新(1875—1939),字自堂,一作植堂。北洋皖系军阀将领,陆军上将。安徽合肥人,段祺瑞妻弟。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0年入陆军大学学习。民国成立后,历任陆军第二十师师长、长江上游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湖南督军。直皖战争时被王占元诱捕,作为“安福系”祸首之一被拘禁,1921年获释。1924年任奉军第六军副军长,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同年11月24日任北京政府陆军总长、陆军训练总监。1933年5月4日任军事委员会北京分会委员。1935年4月5日授中将衔。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39年在香港逝世。同年11月25日追赠陆军上将衔。</p> <p class="ql-block"> 吴光新,1875年出生,安徽合肥(宿迁县)人。字自堂,一作植堂。1901年段祺瑞任山东督练公所总办,携吴光新一同上任,不久吴被送入北洋武备速成学堂炮兵科。1903年12月,吴光新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炮兵科学习。1904年11月毕业。1905年5月,吴光新回国,曾任北洋军第三镇第三标炮兵营管带、奉天第十三混成协炮兵标统。1910年,吴光新进入北京陆军大学学习。</p><p class="ql-block"> 1911年春,吴光新任第三镇第五协协统;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组织军队南下镇压,清兵与革命军在汉口激战。25日,清廷派段祺瑞任第2军总统官,吴光新任第2军参议官,驰往湖北。1912年1月26日,段祺瑞联名46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体”,吴光新列其中;2月2日,吴光新作为段祺瑞代表,与武昌军政府代表孙武等会商退兵办法;2月5日,段祺瑞又联合第1军八名协统以上将领发代奏电,声称将“率全体将士入京”,吴光新仍然列明,军界将领的态度震动清廷。</p><p class="ql-block"> 1912年2月12日,清裕隆太后迫于各方面压力终于下诏清帝退位;3月10日,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吴光新为总统府谘议官;9月,任北洋军第3师第5旅旅长。1912年11月26日,吴光新被授予陆军少将。后任北洋政府驻安徽省陆军旅长。1913年2月12日,吴光新特授以勋五位。1913年7月31日,吴光新获加陆军中将衔;9月1日,晋授陆军中将。1914年4月24日,北洋政府任命吴光新为中央陆军第20师师长,驻宜昌。</p><p class="ql-block"> 1915年5月31日,段祺瑞被免职,8月14日北京成立“筹安会”,袁世凯急欲称帝,吴光新随段祺瑞辞职,以示反对帝制。26日,袁世凯令范国璋代吴光新署第20师师长。1916年1月,吴光新随曹锟率部入川讨伐护国军,攻克纳溪、江安;3月,因反对袁世凯复任大总统,被调任第2军军部总参议。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6月23日,吴光新与徐树铮等人在国务院召开拥段会议;7月下旬,被任命为湖南督军;8月6日,吴光新率两旅北洋军进驻岳州观望,准备南下就任。</p><p class="ql-block"> 1916年9月27日,吴光新被特任为岳州北洋军总司令,并加陆军上将衔,由于湖南人反对北洋军入湘,吴光新只得观望于岳州,湖南乃南北缓冲之地,岳州乃南北分界线。1917年1月14日,吴光新以段祺瑞私人代表身份与日本驻华代表密谈中日合作问题,得到日本支持;5月23日,段祺瑞被黎元洪罢免,吴光新立即宣布岳州独立;7月1日,张勋在北京拥废帝溥仪复辟清室,溥仪下诏封吴光新为“湖南提督”,被段急电北上讨伐张勋;8月6日,任长江上游警备总司令兼四川查办使,下辖第8师(师长王汝勤)、第20师(师长范国璋)、第2混成旅(旅长留海门)、第13混成旅(旅长李冰之),新编了四个混成旅,实际占有川东鄂西地盘,欲乘四川战乱入川。</p><p class="ql-block"> 1917年10月2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吴光新部下秦排长通告,言吴光新性情暴躁,驭下无方,克扣军饷,吴部军心动摇。10月24日,吴光新随先遣部队李炳之混成旅抵达重庆;11月11日,与当地川军、黔军部队激战;11月20日,卸去四川查办使一职;12月3日,被川军驱走退出重庆,一直退入湘鄂边境;12月24日,率部返宜昌,与石星川的自主军激战,“江犀”号军舰炮轰北洋军,北洋军退入宜昌城;31日,襄阳、荆州援军攻宜,一度占领宜昌城,直系军第3师曹锟部与河南的赵倜、吴光新协议并得到王占元支持。</p> <p class="ql-block"> 1918年1月10日,吴光新等北洋军阀以“奉大总统谕”为由,发出进剿荆州自主军命令,14日进攻,22日攻下荆州,3月27日后攻下鄂西北数县,段祺瑞闻讯大喜,称吴光新为“中国军事四强人”之一。1919年12月6日,吴光新特授以勋三位。1920年2月26日,段祺瑞为阻止吴佩孚北归,以吴光新为河南督军,更换原督军赵惆,由于吴光新与赵惆、吴佩孚交恶,直系军人群起反对,赵倜陈兵以待,吴光新未能就任督军;3月20日,吴光新电斥吴佩孚;4月5日,军队一部在信阳哗变;5月,吴佩孚撤防北归。</p><p class="ql-block"> 1920年6月13日,吴光新被任命为湖南查阅使,准备让他协助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阻击吴佩孚,吴光新通电拒绝任命,坐失阻截直系北洋军北归的良机;6月29日,被段祺瑞任命为湖南督军兼省长,收编了张敬尧部,拥有二师四旅之众,成为皖系在长江中游一支重要武装,同时也成为直系军阀的眼中钉。鄂督王占元与曹吴联络一气,当然隐忌吴光新,时常派人侦查,防有他变,侦察益严;7月14日,直皖战起,所有吴光新暗地举动,竟被王占元察知;7月16日,借请宴为名,备了柬帖,邀吴入饮,吴光新贸然前往,怡然入席,作为安福系祸首之一被王占元拘禁,所部被包围缴械,使皖军处于直军南北夹击之中;7月20日皖系战败后,29日徐世昌下令先行免去吴光新湖南督军暨长江上游总司令各职,交王占元彻查确情核办;8月30日下令褫夺官秩,并令王占元组织军法审判吴光新,9月5日处十五年徒刑。</p><p class="ql-block"> 1921年8月16日,吴光新的部下刘文明(当时任湖北督军署少将参议)带人进入湖北陆军监狱,把吴光新化装成有病伙夫,越狱潜逃。1922年9月,吴光新以段祺瑞私人代表身份晋见张作霖,共商孙、段、张反直三角联盟,以吴为核心的皖系军阀“国舅派”逐渐形成。</p><p class="ql-block"> 1924年9月,吴光新任奉军第6军副军长,与第5军南下,直奉大战爆发。10月27日,吴光新据海阳,炮击秦皇岛,张学良又从长城低处冲入,加上张宗昌部由滦州南下,直军便在奉军四面炮火包围中;30日,奉军三路攻占秦皇岛、山海关;31日,自山海关至唐山一带的直军已全失抵抗能力,奉军长驱入关,以吴光新的骑兵为先锋,自古冶而芦台,向塘沽疾进;11月4日,占领塘沽;5日,张宗昌、吴光新两部先入天津,直军抵抗全部中止,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p><p class="ql-block">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任临时执政,吴光新被任命为陆军总长;12月3日,作为安徽代表在天津车站欢迎孙中山先生;12日,被任命为安徽督理;18日,任奉军第3军军长,继续南下;12月23日,吴光新、张宗昌到济南与山东督理郑士琦接洽奉军假道南下事宜,是日晚举行会议,徐州镇守使陈调元亦到会,迫使陈调元自动放弃徐州,奉军遂大举南下。1925年1月16日,段祺瑞任命孙传芳改任督办浙江军务善后事宜,并保证奉军不进上海,同时任命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兼江苏督办,并指责齐燮元“从中煽惑”引起苏浙军事冲突,派吴光新南下查办;1月17日起,张宗昌、吴光新与齐燮元部大战于丹阳、无锡之间,齐军不敌,从苏州败退上海,齐燮元-日本,段祺瑞派吴光新去上海处理撤军事宜,31日抵沪;2月3日,在吴光新调停下,孙传芳和张宗昌签订和平条约,浙军退松江,奉军退昆山,上海永不驻兵,兵工厂交上海总商会保管,奉齐战争告一段落,1925年4月,第3军军长被杨宇霆代,吴光新成为光杆司令,乃返北京任段祺瑞内阁陆军部总长,陆军训练总监。</p><p class="ql-block"> 1925年9月17日,授吴光新陆军上将。这是他一生仕途的高峰,此间数次南北奔走,调停奉系、皖系、国民军各方,极力主张冯玉祥部取消国民军的称号;12月1日,吴光新辞职。1926年4月9日,鹿钟麟发动第二次北京政变,驱逐临时执政段祺瑞;19日,吴光新从天津到北京,向段祺瑞声明奉系已无力保护段,请他迅速离开北京,然后自己投入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幕府。1927年3月13日,吴光新被北京任命为淞沪商埠督办兼直鲁联军副司令。3月22日,北伐军进入上海,吴光新由海路逃青岛,旋赴济南。</p><p class="ql-block"> 1928年7月10日,国民政府宣布通缉吴光新等北洋旧僚。1929年1月26日,北方失意军人张宗昌、吴光新唆使其胶东龙口旧部刘开泰叛变反蒋,攻击服从中央之刘珍年军;2月19日,吴光新亲到龙口,刘珍年被击败;4月21日,吴光新又败逃龙口,随后赴日本。1931年,吴光新回国,居住天津。1932年,吴光新随段祺瑞离天津赴沪,落入蒋介石控制。1935年4月5日,国民政府授予吴光新陆军中将军衔。后任军事参议院参议。</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抗战开始后,吴光新移居香港,于日、伪、蒋三方保持联系。1939年11月,吴光新在香港病逝,终年64岁。1939年11月25日,重庆国民政府迫赠吴光新为陆军上将军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