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日迈月征,朝暮轮转。今天是2024年河南省义务教育师资薄弱环节改善暨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的第三天,全体学员全天分别聆听了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振宏和陕西西安中学郭富斌老师的两场讲座。两位专家深入浅出,分别就传统文化评价问题和历史教学关注点和增长点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h3> <h3> 2024年11月21日上午,李振宏教授作了题为《传统思想的评价问题》的专题报告。李教授分别从“对于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思想”,“传统儒家思想是否具备民族复兴的精神”,“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李教授列举了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两种极端态度,旁征博引,发人深思;列举了儒家思想的四个盲区,认为儒学不具备复兴中国的精神力量;并且认为,今天评价传统文化的标准应该用“市场经济去检验”。李教授的讲解不仅让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思考,更对现实问题有了深刻的反思。用李教授的话说,就是“我们既继承传统,有改变着传统”,这就是继往开来,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历史老师的职责所在。</h3> <h3> 11月21日下午,陕西省特级教师,西安中学历史教师郭富斌作了《历史教学关注点与教学能力增长点》的精彩讲座。郭老师从“生命意识——历史教育需要人性关爱”、“现实意识——历史教育需要现实关怀”、“文化意识——历史教育需要文化精神”、“世界意识——历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四个方面对历史教育的关注点进行了精彩的阐释。郭老师在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历史教学中应关注“生命意识”,他以希特勒的人生经历和当今世界民族主义危害为例,从“人性流失”、“生命关照”和“以人观史”三个层面论证了人性教育,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br></h3> <h3> 报告过程中,各位参训老师专注聆听,甚至课间休息之余,也向专家进行请教,这充分体现了我们河南中青年历史教师积极地求学精神。<br> 历史教育是人性教育,生命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有人性的,敢于追求真善美的人。两位专家的报告共同体现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们都有责任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过正当中的一道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