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胡适研究《水经注》的成就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学术贡献:</p><p class="ql-block"> 胡适晚年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水经注》,其成果包括论文、序跋百余篇和函札数十封,这些成果占其身后印行的《胡适手稿》60%的篇幅。在郦学研究中,以论文而言实无出其右。</p><p class="ql-block"> 胡适的研究不仅涉及《水经注》研究史,即所谓郦学史上的“戴赵《水经注》案”,而且还包括《水经注》的版本问题和历代重要郦学家的成绩与贡献。</p><p class="ql-block"> 版本研究和评估:</p><p class="ql-block"> 胡适因其在学术文化界的优越地位与崇高声望,得以审检、爬梳众多《水经注》版本,他的版本研究和对郦学家的评估具有较高的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为戴震翻案:</p><p class="ql-block"> 胡适重审“戴赵《水经注》案”,为他的同乡戴震“申冤”“打抱不平”,并标榜明朝哲学家吕坤的一句话“为人辩冤白谤是之一天理”。</p><p class="ql-block"> 胡适通过考证得出结论:戴震在四库馆主校《水经注》期间,赵一清本《水经注》虽已进献四库馆,但戴并非得见,因而也未袭赵。</p><p class="ql-block"> 而赵本与戴本的相同之处,胡适认为是属于科学史上平行研究、同时发明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推动学术发展:</p><p class="ql-block"> 胡适的研究不仅廓清了近两百年的郦学迷雾,整理了现存的全部郦学家当,而且把郦学推向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对郦学有巨大功绩。</p><p class="ql-block"> 治学态度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胡适提出要用“科学方法”考证《水经注》案,在实际的考证中以“勤、谨、和、缓”治学四字诀贯穿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后人带来启发。</p><p class="ql-block"> 因此可以说,胡适对《水经注》的研究不仅在学术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治学方法和态度上,也为后来学者树立了典范。</p><p class="ql-block"> 关于戴震与《水经注》的所谓“冤情”,主要是指历史上关于戴震是否剽窃了赵一清《水经注释》的争议,这一争议被称为“戴赵相袭案”。</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点——</p><p class="ql-block"> 学术争议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其成果与赵一清的《水经注释》,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高度相似,这引发了学术界对戴震是否抄袭赵一清成果的质疑。</p><p class="ql-block"> 两派观点:</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戴震剽窃了赵一清的校勘成果,而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认为是赵一清剽窃了戴震的《水经注》校勘成果。</p><p class="ql-block"> 这场争论从清代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期。</p><p class="ql-block"> 胡适的辩护:</p><p class="ql-block"> 胡适为戴震辩护,认为戴震并未能在四库全书馆看到赵本,而且王国维等人认为,戴震抄袭依据的全祖望本,是由王梓材根据赵本和戴本伪造的。</p><p class="ql-block"> 独立研究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有观点认为,戴震和赵一清可能是独立研究,但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胡适在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戴赵二人各自独立工作,最终得到了非常接近的成果。</p><p class="ql-block"> 学术规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使用他人研究成果时必须注明出处的原则。支持戴震的人试图证明,戴震校勘本与赵氏《水经注释》的相同之处纯属巧合,真正的原因是大典本与赵氏本来就相同。</p><p class="ql-block"> 至今无定论:</p><p class="ql-block"> 尽管胡适和其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试图为戴震平反,但学术界对此仍有不同看法。</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认为戴未袭赵,一部分认为戴袭赵铁证如山,还有一部分居中调停,劝存而不争。</p><p class="ql-block"> 此一学术争论表明,戴震与《水经注》的所谓“冤情”,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学术争议,涉及到学术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历史文献的校勘等多个方面,至今尚无定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