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之界 “研”融合之道 ——记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践探索教研活动

王楚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暖阳高照,微风轻拂,广州的今天好似一首清新的诗篇,悠悠回荡在城市的天地之间。2024年11月21日下午,一场以“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探索”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探索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之道,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来自全市各区的教育专家、语文教师及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场教育盛宴的开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红火炬小学叶俊聪老师和育才学校陈佳丽老师的主持下开始了。</p> 从语文“跨出”,向语文“跨回”——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思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六年级教研员刘敏老师,针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跨出”与“跨回”的教学思考,深入浅出地提到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强调四个意识,一是语文本位意识,二是跨界融合意识,三是价值导向意识,四是问题驱动意识。刘老师指出,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内容、“跨”的范畴、协作方式、问题解决方式、成果呈现方式均作出了明确的指引。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时,要坚守“语文学习之道”、发挥“主跳引领之力”、联结“学科伙伴之网”、探寻“生活学问之源”、解锁“问题解决之匙。”</p> 曲音传情,想象音韵之美——《伯牙鼓琴》与《月光曲》联读课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州市越秀区育才学校的陈珊珊老师为我们展示跨学科研讨课例:《伯牙鼓琴》与《月光曲》联读课。本节课以语文为核心,通过四个精心设计的环节,带领学生们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和国界的音乐与文化交融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十面埋伏》《赛龙夺锦》等经典音乐的播放,整个教室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笼罩。学生们闭上眼睛,静心聆听,任由音乐引领他们走进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画面。当音乐停止,学生们纷纷睁开眼睛,兴奋地分享着自己所描绘的画面,有的看到了古代战场的硝烟弥漫,有的则感受到了音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这一环节学生从音乐联想到画面再用语言文字描绘画面,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音乐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接着,陈老师设置伯牙与贝多芬“跨越时空对话”的环节。学生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从音乐风格、好戏练就过程、乐器知识等方面选择对话主题,设计一场伯牙与贝多芬的对话。在小组内,学生们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不仅加深了对两位音乐巨匠的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音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抓住音乐的“三要素”:旋律、节奏和和声,通过朗读课文,出示《琵琶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情感的主旋律,整齐样式的词组和绵延悠长的句子带来的节奏感以及多种事物描写如同和声般的丰富多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陈老师播放了《乐秀新韵》这首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音乐作品。学生在聆听后围绕“千年广州城,时尚新越秀”这一主题,撰写音乐画面。在音乐的启发下,学生们纷纷拿起笔,用文字描绘着自己心中的广州新风貌。有的描绘了广州的古老街巷与现代建筑的和谐共生,有的则展现了广州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些文案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才华和创意,更传递出他们对广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与自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本次公开课不仅是一次语文与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继续用语言文化和音乐点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p> 戏乐舞韵,延展文化之美——《京剧趣谈》说课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的钟姗显老师对《京剧趣谈》这一课如何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进行说课分享。钟老师立足课标深入研读教材,通过前置调查准确分析学情,设计了富有情趣的跨学科语文实践活动,从赏析京剧到赏析其他艺术形式,拓宽语文学科的学习和运用领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课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从解读戏曲用语引入,初涉京剧世界。在此活动中,学生可通过“粤”戏馆游馆的预习反馈,在朗读、理解的过程中达成基础性目标。活动二为细读《马鞭》,品味虚实之妙。学生在此活动中与同学团队协作,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单上的问题,相互交流,进一步完善学习单,并与他人汇报关于《马鞭》的主要信息。随后学生想象马鞭姿态所表达的情景,用生动语言描绘画面。紧接着通过欣赏广东醒狮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传统艺术的共通之处,拓宽文化视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活动三中,学生继续汇报关于《亮相》的学习成果,并通过观看京剧典型视频,直观感受京剧动静结合的魅力。活动四设计让学生跨界欣赏极具广府特色的舞蹈《水乡鸡公榄》,进行充分联想和想象,生动表达,延展文化之美。钟老师还设计了《粤韵风华》资料卡,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粤剧话题通过小组研讨策划、校外采访调研等方式展开课后研究。本课还提供了多维度、多元评价量表,旨在达成教学评一致性,提升学生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京剧趣谈》的教学设计充分实现了跨学科资源整合,不仅促进学生思维与语言跨领域发展,还拓展了学生的实践体验边界,为一线教师实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提供了有益范例。</p> 笔墨书经典,丹青绘国粹——《聊聊书法》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的招淑娴老师组织六年级的同学们参与了一场充满文化韵味的“聊聊书法”口语交际课,这是一次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课前,同学们围绕书法话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搜索、查阅电子资料等方式广泛搜集信息,为课堂交流做足准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上,活动精彩纷呈。在分享环节,同学们分组交流,思维碰撞。有的同学化身“书法小历史家”,讲述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精妙之处,对比颜真卿书法的雄浑大气,剖析南北朝书法的南北风格差异,结合历史知识侃侃而谈,让大家深刻领略书法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这一过程融合了历史学科知识,加深了同学们对书法文化内涵的理解。有的同学则以亲身经历为切入点,分享自己或他人学习书法的故事,播放采访视频,展示书法作品,传递学习书法的感悟,同时也锻炼了信息整合与表达能力。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带来书法与美术、劳动融合的精彩分享,如赏析著名画跋,展示学生书法作品集成的线装书制作过程等,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同学们在交流中依据评价表要求,有序表达、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活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跨学科课程,同学们在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中,深入感受书法魅力,不仅提升了书法鉴赏与表达能力,还拓宽了文化视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新的活力。</p> “‘跨’学科之界,‘研’融合之道”主题沙龙研讨活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学科之界,‘研’融合之道”主题沙龙活动引导老师围绕小学语文“跨学科任务群”的“困惑”“目标设置和学习方式”“资源路径分享”“实践”以及“评价量表”五个维度展开讨论,为老师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次沙龙研讨活动,在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周小丹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越秀区秉正小学的魏园老师从学科知识融合难度大、学科资源整合难度大、跨学科教学时间安排和把控难度大以及跨学科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四方面指出教师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引发老师们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紧接着,越秀区建设大马路小学的周小丹老师围绕“跨学科任务群的目标设置和学习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针对任务主题,梳理和制定子任务以及对应的学习目标;接着,围绕学习目标,思考学生呈现的学习行为和产出的学习成果;其次,教师学生一起开发或者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并进行资源的科学整合;最后,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可以提供简明表格作为学生的学习支架以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秀区八一实验学校的周燕芳老师围绕跨学科任务群学习的资源路径进行分享。她认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是基于资源整合的学习方式,可将资源大致分为四大类:文本资源、视听资源、实践资源与数字资源。她结合本次活动三个课例,分别阐述前三种资源的整合路径,展现了跨学科资源的丰富性。同时,周老师指出,数字资源是跨学科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辅助、评估和管理等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最后,周老师强调,跨学科资源的应用需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尊重版权与文化多样性,并结合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资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越秀区清水濠小学的陈泽萍老师在跨学科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她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认为在进行跨学科任务群学习时,教师应该先深入解读课标、教材和学情,基于此梳理跨学科方向,结合单元特点规划学习活动阶段。接着通过创设“建立班级传统文化长廊”情境任务,设计任务框架与活动路径,推动学生探究。同时,以素养发展为导向,设计评价量表保障育人效果,注重学生学习收获与反思,最终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视野与思维方式,也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有益范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跨学科的实践,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的朱燕老师也有她的独特见解。她以育才学校的“育才娃,有滋有味过端午”课例为例,进行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本课例聚焦端午节,构建跨学科学习网络,整合英语、语文、信息技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时间安排上分为前期、学科及延展学习阶段,运用以短课为主灵动联结学科的学习方式,如语文借助“AI+语文”推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为跨学科实践提供借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蔡思源老师分享了对语文跨学科学习评价的思考。她认为,跨学科学习评价内容应该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整合多学科内容设定目标,关注多种能力表现。评价应该主体多元化,涵盖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家长及教师评价等。评价方法要突出科学性与多样性,灵活运用量规、课堂观察、交流、评语、展览等方式,根据教学调整,多角度反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管理,推动其全面成长。</p> 专家点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员杨建国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作为特邀专家出席活动,并为我们带来了极具价值的专业点评,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杨老师提到语文教学需重视多方面要点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其一,要避免拼盘式的跨学科与形式化,防止教学沦为表面功夫而缺乏实质内涵。其二,低、中、高年段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低段聚焦字词句基础夯实,中段逐步开启尝试,高段适度增加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师的核心职责在于用文字魅力传递情感与意境。其三,在教学改进上,要做到跨出去能适时跨回来,坚守语文本位,同时持续深入思考,切不可将语文课上成综合实践活动课,如此方能确保语文教学沿着正确轨道,既多元创新又不失语文本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p> 主题发言及总结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孔祥明老师虽未能亲临活动现场,但他的心始终与我们紧紧相连。通过线上的方式,孔祥明老师为我们送上了一场极为精彩的总结与发言。孔老师表示语文教学需遵循特定原则与策略以保障教学质量与效果。首先,应坚守稳中求进理念,深度领会课程标准,尤其要对学业质量评价部分深入钻研,从而为教学实践提供精准导向。其次,跨学科教学虽有必要,但次数不宜过多,需充分且合理利用的时间,涵盖课内课外,紧密围绕语文学习的时间、空间维度以及整个单元主题等展开,精准把控时间节奏,确保不偏离语文教学主航道。最后,跨学科教学要杜绝“拼盘”现象,必须以学生真实遇到且需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让跨学科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语文教学在多元融合中实现内涵式发展。</p> “好戏连台,‘粤’秀越精彩”——学生成果展示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研会场之外,中心组团队精心筹备,以展板形式全方位呈现了本次学生跨学科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好戏连台 ‘粤'秀越精彩”主题系列之“粤音馆、粤绘馆、粤戏馆”。丰富的展示内容吸引着众多老师的目光,团队成员还贴心地准备了二维码,诚挚欢迎老师们扫码欣赏,一同感受学生们在跨学科探索旅程中的奇思妙想与斐然成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学科融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升华。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界限,勇于探索未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教育的未来。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p> <p class="ql-block"><b>撰稿: 东风西路小学 胡怀 </b></p><p class="ql-block"><b> 登峰小学 王楚帆</b></p><p class="ql-block"><b>美篇制作: 登峰小学 王楚帆</b></p><p class="ql-block"><b>审核: 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 刘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