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class="ql-block">雕塑家吴为山曾这样说:“什么是雕塑?雕的过程是一个减的过程,是做减法,从外向里慢减,减去那些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塑的过程就是加法,不断从里面向外加,是一种加法,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所以雕塑是加法、减法的一个组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雕塑的过程,减去不应该存在的虚浮之尘,加上属于精神本体的东西。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p><p class="ql-block">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为山的这段话没有说清楚,“不应该存在的东西”应该改为“不需要的部分”,“属于精神本体”可能要改成“能体现(彰显)精神”。这种关键处的表达做作或语意含糊,会给命题者以及考生带来理解上的困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物都可以是人生启示,雕塑也一样,只不过人生大体是个先塑后雕,且雕且塑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说塑。只塑小件,一团适量的泥就够了,但要比喻人生,肯定得弄个大件。先用木头和铁丝扎出人像的骨架,就像人的基因和出生环境。骨架决定了塑人的方向,但和人的关系终究容易松散,于是还得在骨架上缠些麻布和稻草,这样,骨架才开始有了依稀的人形。这麻布和稻草就是一个人和他基因和他所处环境的千丝万缕的关联,也许卑微琐碎,却都是血肉的基础。人的成长需要反抗,而有了这些关联,反抗往往显得惨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往后,就是往麻布稻草上堆叠泥巴,哪里多些哪里少些,哪里糙些哪里细些,哪里沉着些哪里飘逸些,哪里半裸些哪里半遮些,落到生活中,这些就是我们呱呱坠地之后的各样学习各样打造和各样欲求。学得越多,学得越真,那泥人的样子也就越发充分,哦不,这人的形象也就越发清楚。“活到老,学到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人生不可能只有加法。放到泥塑上,堆上去的泥巴不用刮刀刮刮不用两手摸摸,怎么可能变成波澜起伏的好看肌肉?一点多余的泥巴不去掉,怎么可能会有忽然就明亮起来的眼神?所以,人生再怎么像泥塑,也要在大块大块的加法中适当减减,平均平均,更何况艺术本身就还有雕刻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刻,大都由一块石头砖头或木头开始,先是刻出大形,再不断细化,几番碎屑飞落之后,要雕刻的东西终于形神俱备。这还不够,还有毛刺需要打磨抛光。这样的减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更是比比皆是,也必须比比皆是。说得直白些,人长到不同程度,就可能会像石头像砖头像木头,要想成器,要想成大器,就必须精雕细刻,去掉不足,去掉多余。打个高级点的比方,就像弄玉雕,精心雕琢不仅可以调整原石的形状,还可以提升原石的种水,让那些本有瑕疵的玉石一下子就灵活起来,纯粹起来。不过,一个人会减什么,一看根基,二看造化,有人减去浮华,有人减去名利,也有人减去有趣和良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管雕塑,人生简直一马平川。但,对于塑,人们容易担心,材料不够怎么办?泥巴里混了太多杂质怎么办?温度太低怎么办?风沙太大怎么办?而到了雕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心痛,又因为心痛而有了明明暗暗的抵触:好好的木头为什么要砍掉要锯掉?好好的石头砖头为什么要铲掉要敲掉?敲敲铲铲的时候,不怕殃及池鱼,前功尽弃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考验我们加减的智慧。小学数学经常会有口算训练,考的就是速度,练的就是童子功,而加减之法确实也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功。加多了,可能是个膨胀的笑话,比如某人某人;减多了,就可能是个局促的蠢货,又比如某人某人。当然,人生除了加减,还有乘除,还有其他计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