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共读交流(六)

随心

<p class="ql-block">  《责己重而责人轻(范文选读)》和《读&lt;五代史·伶官传序&gt;》这两篇文章,我反复读了几遍,叶老是用这两篇文章对我们进行了文言文阅读的示范,从文言常识到文章内容理解, 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细致入微。文言常识涉及词性、词义、上下句的关系,典故,句式,文言虚词(特别是涉及反诘语气的);文章内容主要抓观点和文章的结构等。讲解时有释义,有比较辨析, 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我也联想到我在文言文教学时的一些做法。 </p><p class="ql-block"> 1、重视朗读和背诵 </p><p class="ql-block">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任何文体的教学读都是特别重要的,读懂读懂,想懂必先读。 我和同仁们很多做法是相同的:重视读准字音、读对停顿,文章熟读成诵。我有个习惯,就是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背过来。我发觉,文言文能背诵过来,对学生背准注释和翻译文言句子帮助很大的,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文言句式,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好处多多。七八年级的文言文相对篇幅较短,有好多故事性强,学生背诵难度不大,当堂背诵可以实现。我记得教学《富贵不能淫》一文,由于课前布置了预习,所以先指名朗读,请同学纠错,这就是检查预习,顺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再结合课下注释合作译读,交流后质疑再读。这一轮操作下来,几乎班里的学生几乎都能熟练地朗读全文,基础好、语感好的孩子也能背诵一大半。分析文章内容时在穿插分行读,男女生对读,全班齐读,最终课堂结束时,大部分学生就完成了背诵和理解。九年级长篇的文章的背诵,我分层要求:兴趣浓、能力强、要求的孩子一次可以背全篇;大部分学生我要求可以化整为零,分段背诵;个别学困生,实在太差的,能背几句都可以,甚至规定的时间内找老师流畅地朗读完也可。不同学生不同要求,一个也不能少。所以我常在课下在班里看见学生们三五结群一起背诵,学习气氛也是很浓的。 检查有的时候我也会灵活些,不让学生从头到尾背诵,我随便出句,让学生背前一句或者往下接着背诵。可能一篇文章,我抽出三四处,打乱顺序,这样看学生反应的速度,背诵的流畅度就知道他掌握的情况了。 </p><p class="ql-block"> 2、关于比较阅读 </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教学《醉翁亭记》一文时,学生朗读课文后,我就问学生,读《醉翁亭记》和读《岳阳楼记》的感觉一样吗?他们几乎能不同速度的告诉我,不一样。我问学生哪不一样的时候,有的孩子就说,《醉翁亭记》读起来好像很好玩,很轻松。这就是虚词“者也”的效果。所以解决很多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朗读了,这不我要讲的,学生们已经在读中有感觉。接下来的教学也在读中进行,在读中体会。 </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分析张岱所写雪景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请学生比较,两句哪句更好?开始学生们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说,说什么。我说,那咱们一起读一读。读了一遍,还是没人敢说,我又让学生们按照标点再读一遍,这回他们就不少人发现了,原文读起来更流畅,更能突出西湖大雪后天地间浑然一体。 结合比较,朗读,给学生时间思考朗读,学生能自己体会出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意境。 </p><p class="ql-block"> 3、关于虚词和实词 </p><p class="ql-block"> 我在教学时重视虚词的总结和积累,从句子本身理解开始,拓展到了以往所学,进行总结。比如“乃”,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久而乃和”,九年级的学生很容易结合语境翻译出“才”这个意思。这时,我会请他们回忆所学,总结“乃”的用法:(1)“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才”《陈太丘与友期》“去后乃至”,《狼》“乃悟前狼假寐”;“竟然”《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我再补充“吾乃渔人”,“乃”还有“是”的意思,这样进行横向的复习。 而实词积累,我除了上述方法,还尝试让学生区分词性,并编写顺口溜。如“卒”,我把他的意义用法总结成“最终小兵死”,作为副词,它一般翻译成“最终,终于”;作为名词,它翻译成“兵”;它还有动词的词性,翻译成“死”。以此示范,激趣,教学生积累更全面的意义,也鼓励他们自己创造方法,系统归纳,活学趣学 </p><p class="ql-block"> 4、交代作者和背景,以知人论世,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 </p><p class="ql-block"> 5、关于句子关系的理解理解句子内部和句子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意、层次结构,提高学生的思辨性。</p><p class="ql-block"> 记得教学《送东阳马生序》在指导背诵时,我帮学生梳理:幼时嗜学——困难:无书——解决办法:借书抄书、抄书之难、诚信守时——结果;成年之后——(困难:无师)原因——做法——介绍先达——我谦恭求学——遇“叱咄”——结果。学生们按此背诵,效果不错。</p><p class="ql-block"> 叶老说教材是个例子,教好教材,学以致用,以上的积累、朗读和背诵我更多是想让学生在学习和反复运用中熟悉、学会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句式特点等,来阅读简易的文言文。今天先写到这里,以后想起什么再补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