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共读交流(五)

随心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节中,叶圣陶先生选取了七位名家大师的文学作品及精准点评,所选文章有: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浴池速写》、夏衍的《包身工》、丰子恺的《现代建筑的形式美》、邹韬奋的《分头努力》、老舍《北平的洋车夫》、鲁迅的《看戏》。这些文章多是部分截取,原文之后附上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点评,从这些著名作家的文字里去帮助我们理解写作文的方法技巧。 </p><p class="ql-block"> 1、阅读要重视朗读和理解 </p><p class="ql-block"> 写作选材要突出中心,围绕中心安排详略,抓最动人的瞬间描写。 简单梳理叶圣陶先生对《背影》细腻的品评:一篇文章,朗读是手段,亦是目的。阅读时,首先弄明白生字和难语,解决这等问题有三个办法,凭自己的经验、查词典、请问别人。接着,用我们的心思给文章加上无形的符号,划分清楚后,依着句读符号读,就不至于不明白或者误会文章的意思了。这篇文章聚焦的是父亲的背影,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或者关系不大的事情不用写或者略写,比如被朋友约去游逛等;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比如父亲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就写得极其细腻,细读《背影》里刻画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我们能够读出送别那感人的画面,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非常简单,爬月台的动作也都很平常,但是简单的话里、平常的动作里都是深情的流露。这中间含蓄着一股多么感人的爱惜儿子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2、学会选有意思的、自己感兴趣材料,设定选材范围 </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老先生说“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桩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能成为文章。”“作者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文章要写的细腻,观察的就一定要仔细,把观察的范围限定在一个范围,细致观察其中人或物的行为等,揣摩其心理,再细腻刻画。 </p><p class="ql-block"> 3、有关说明文、议论文 </p><p class="ql-block"> 丰子恺的《现代建筑的形式美》,邹韬奋的议论文《分头努力》中,叶圣陶先生的品评让我们明白了记叙文该怎么写,随笔怎么处理,说明文怎样合适;我明白了说明文是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议论文是以“说服他人”为成功。</p><p class="ql-block"> 4、学会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p><p class="ql-block"> 叶圣陶老先生以老舍《北平的洋车夫》一文为例,分析作者纯粹的口头语言是妥帖、适当、精粹的语言,文章处处显示出作者心怀宽大,悲天悯人的情怀,幽默中蕴涵着温厚,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在指导学生对《骆驼祥子》进行整本书阅读时也该有“京味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犹记得上一章节中,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坚定的相信: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且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养成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受用它,那才是真正的受用。他传达给我们的观念是:学语文不难,作文并不难。 </p><p class="ql-block"> 学写作很简单,大道至简,用心生活就能写好文章;学写作又不简单,它需要付出长期的时间去阅读,阅读中丰盈自己,从自己的生活观察感悟入手,从阅读的一篇篇经典的美文中厚实积累,训练我们的眼睛如相机一样,捕捉到有意义的事,然后用心智慧地删减素材后,我们就能去自然真挚的记录、书写,让读写刻进生命,让读写如呼吸般自然。阅读叶圣陶半个多世纪以前语文教育经典论集,汲取前行的力量,收获精神的成长,指引今后的教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