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叶老在《大学国文(文言之部)》序中,强调了阅读文言文的重要性,他从词汇、文法和虚词三个方面讲解了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的区别,这些具体的区别很好地指导我们如何阅读文言文。</p><p class="ql-block"> 他提出的阅读方法不仅适用于文言文学习,也适用于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批判性接受。叶老的这一教学理念,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p><p class="ql-block"> 叶老强调,阅读忌死读,而应活读,他说:要知道国文选本只是个“凭借”,“有了凭借,历练才有着落”。但是,单靠这个选本,单读这三二十篇东西,是未必就能够达到目标的。必须在阅读选本的时候切实运用好方法,又用这些好方法去阅读其他的东西,这才可以逐渐的养成一辈子受用的好习惯。“通过理解和分析文本,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他提倡的阅读方法,不仅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要举一反三,目的在于养成阅读的习惯,加强阅读能力,以受用终生。 叶老的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叶老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p><p class="ql-block"> 说说我在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方面,学生死记硬背的多,不爱结合语境,仔细思考。我记得去年第一次期中考试,考了《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的“或”的解释,课下注释里没有这句的“或”(有时)的解释,只有“或异二者之为”中“或”的解释。上课教学,乃至作业都把这两句训练过,也梳理过“或”的常见用法,但是这一分,我统计了下,学生的正确率只有五分之一,都写得课下注释中解释。这也让老师感觉很受伤,明明那么细致地讲解,那么系统地梳理过的文言字词,怎么一转头又混淆了呢? </p><p class="ql-block"> 再有现在学生文言文的背诵能力在下降,我带的刚结束中考的这一届,文言文的背诵太差,好多名篇背不过来或者背不准确,背不熟练,书写时错别字还多。教学时,我引导他们理解句子意思,他们也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一到背诵默写,他们就什么都忘了,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 而读《文章例话序》,我有如下感慨: </p><p class="ql-block"> 首先,叶老先生强调了文章写作的本质。他指出,文章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笔墨游戏能力,而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可能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经验、感悟,或者是为了向他人传达某种思想、情感。这种对文章写作本质的深刻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写作的意义,明白了写作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p><p class="ql-block"> 其次,叶老先生强调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他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与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写出真实、生动、有感染力的文章。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多思考生活,从中汲取写作的灵感和素材。</p><p class="ql-block"> 最后,叶老先生在序言中还谈到了写作习惯的重要性。他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了习惯才行。”的确,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习惯。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能力,写出更多优秀的文章。 </p><p class="ql-block">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也有诸多的快乐和进步。为了养成学生观察和记录生活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写学后感,记随笔(每周至少一篇,多者不限),想着是让孩子留心生活,积累素材。虽然,有的孩子的作业极其应付:书写潦草,标点符号、分段都不规范,篇幅过短,有的篇幅比绝句还简洁;有的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课下布置的作文,甚至可以看到雷同的网上作品出现在同一个班级的作文中。考场限时作文,他们有部分人就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但我相信:慢慢引导,坚持写下去,兴趣、能力一定会提高!他们的随笔,我会全批全改,表扬他们文章中的些许优点:书写工整、认识独特,结构严谨,语言生动……我会鼓励、表扬一些优秀的学生,把他们的随笔或者优秀作文影印,发给每一位同学,然后美文共赏,鼓励他们学方法,修改自己的作品,争取下次印刷自己的杰作;随堂投屏学生习作,随时共赏共评。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优点的机会,给每一位学生自我进步的压力和动力,给每一位学生足够的鼓励肯定和建议,我相信并看到他们在改变,在进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