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骛过,山陵浸远,萧萧的北风已在七中上空盘旋过多少番,宣告着时光的飞逝、季节的交替。校园里,层林尽染之后,还有些恋恋不舍的绿意终于退出人生的舞台,坦然地烧灼了全身,变成彻彻底底的枯黄,了无牵挂地融于寂寥的树根。正是一场改天换地的生命沉淀、将息,急切地告诉我们,在凄风冷雨严寒来临之际,仍不能安于生活的现状,敢于“仰天大笑出门去”,观察、记录、积累、写作、开拓、提升。 当学生提起笔时,匮乏的词汇、狭窄的思维、空白的记忆将一次次表达人生感悟、生活感受的良机变成痛苦的枷锁,甚至惊恐的灾难。我一直认为,写作者应该具备“第三只眼睛”,细心观察,认真辑录,拥有将无形之物形之于与有形之物的本领,做脚踏实地又悲天悯人的诗意人。所以,即便面对重峦叠嶂的写作高山,我们仍不能丢失信心,反而应百折不挠,迎风而上,一步一个脚印,做坚韧的攀登者。 我发现,学生在进行人物外貌描写的时候,常常出笔平淡无奇,或者寥寥几笔带过,甚至无从下笔,根本不能突显人物形象,更无从谈起人物性格、精神的表现。为了解决共同的困惑,正好趁着与岷县西江中学教学交流研讨的契机,我特意选取外貌描写写作策略,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在此笔下生花的诀窍。 同学们很给面子,端坐在课堂上,比平常多了几分严肃、认真、激情,所以每每齐读朗诵的时候,每每各抒己见的时候,每每登台展示的时候,掀起一股股滚滚的热浪,又燃烧起初冬时节的烈火,热忱地宣告过关斩将的决心与信念。我相信,以此蓬勃的热情与好学的氛围,假以时日,小小写作者们必能拥有自然表达、文雅输出的能力。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它如何塑造,就决定了作品的品质与价值。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知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魅力,我亲自动笔,小试牛刀了一下,自负了一次,引领示范,试图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 比如表现“身材瘦弱,眼睛小”,我这样写: 身材瘦弱的他,习惯把自己装在肥大的衣服当中,随着起伏不定的步伐,任凭嶙峋的身骨在衣中摇晃。一双小小的眼睛镶嵌在浅浅的眼窝中,乌黑乌黑,不停地滴溜打转,像一只诡计多端的狐狸在伺机密谋。<br> 课堂上,在大家的推荐下,符合这一外貌特征的王致栋、丁天佑到讲台前方一站,在我的朗读声中,与文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比如表现“有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一个圆圆的脸蛋,还有一张樱桃小口”,我这样写: 她那乌黑透亮的头发披在肩上,像绵软的丝绸,倾泻而下,其色泽熠熠生辉,质地光滑如水,明艳动人,微风吹抚时,如林间柔柳,湖水涟漪,静谧柔美,宛若濯濯清波,恰入眉眼,可欢喜多年。温润如玉的脸庞,白里透红,像悄然绽放的睡莲,沉静中傲然,又略带几分羞涩,惹人喜爱,叫人忍不住惊鸿一瞥。粉嫩的嘴唇像两片纤细的花瓣,欣然绽放,娇艳欲滴,在一张一合中,让两颗珍珠般的小虎牙尽显非凡器宇,万丈光芒。 平时害羞的尹佳,是大家推选的最符合的人设,勇敢地走上讲台,与我一起具象化这段文字的描述。 当语言一字一句落在王致栋等同学的身上时,大家一下子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图像之美和情绪感受,随着我朗读的节奏,在优美的地方感叹,在诙谐的地方大笑,轻松地做了一回沉浸式读者。当然,也正是学生们适时的反应,让我忽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就在一刹那,身临其境,又设身处地,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掀起学习的热潮。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地摆在我们眼前,而是鲜活生动的一帧帧,触发敏感的皮肉,唤醒慵懒的神经。 班级总是卧虎藏龙的地方,让我收到不少意外之喜。 “莫愁千里路,自有到来风”,平日里埋头苦学、奋笔疾书的毕语彤,立刻找到了肆意挥毫的舞台,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对爷爷的赞歌,如鱼得水,不费吹灰之力。 爷爷的头发稀疏,但其外圈却生长茂密,唯独留下头顶光滑发亮,像一片海洋,正是典型的地中海风貌。当金色的阳光洒落,爷爷外圈的头发恰如夕阳下的稀树草原,让我仿佛看到猛兽在丛中奔跑。在时间的冲刷中,他的眼睛早已褪去清澈透亮,略显浑浊,却不失平静。那撒哈拉沙漠般干涸的嘴唇周围,被一根根胡茬团团围住,颇像刚收割完的麦田,参差不齐。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与田与地紧密相连,所以,他的脚底总是黏着黄泥,还布满马里亚大海沟纵横交错的皱纹,东南丘陵般坚固的老茧,硬是在这狭小的一方天地中打造出沟壑遍布的黄土高原。<br><br> 虽然爷爷的身体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皱纹肆无忌惮,头发稀稀落落,但他依然器宇轩昂,容光焕发,精神矍铄,走起路来,矫健有力,如猛虎下山,仿佛把空气都震得沸腾起来,发出微微的声响。 “尔我翩翩俱少年,飞扬意气生云烟”,自信洒脱的张从航,用真挚而炽热的笔触,描绘了同学王昊的音容笑貌。 他生就一副朝气蓬勃的脸庞。仔细端详,一对炯炯有神的双眼镶嵌在浅浅的眼窝,在黑框眼镜的装饰下显得更加精神;浓眉点缀,颇有几番学者风范,特别是在思考时挤出皱巴巴的模样,似如凸起的褶皱,刹那间建筑起宫墙,屹然矗立;高大的鼻梁耸立,一呼一吸间尽是灵感流动;月牙般的小巧嘴巴说出的话,如轻巧的飞燕忽地凌空而去,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这位学者的面孔,总是洋溢着积极与乐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朝气,有精神光彩,有无限活力。他器宇轩昂,气度不凡,走到哪里都会掀起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风波。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向张牙舞爪、毫不安分的朱志高,也写下了惊人字句,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班,群英荟萃,包揽天下英雄,有小猪佩奇,有熊大熊二,还有猴哥。猴哥的外号,来源于与猿猴相似的嘴,大得突出,张开时似乎能放进一整个拳头,像深邃的无底洞,连同嗓门也大,说起话来震耳欲聋。按理来说,猴哥应该食量很大,胃口很好,吃得膀大腰圆,但实际上的他,骨瘦如柴。猴哥的脑袋又大又圆,像弹力十足的球,让人忍不住想拍一拍。他虽然没有托尔斯泰浓密的须发,但是却在头顶打造出生机勃勃的草原,拥有自己的风度。这样的猴哥,也像极了头大脑袋圆的金丝猴,经常抓耳挠腮,又活泼灵动,在我们眼前活蹦乱跳,似乎永远不知疲倦。 猴哥长相平平,不像熊大熊二有硕大的身躯、方长的脸庞,把他混在人群中,根本没有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但是猴哥的眼睛却别具一格,让人印象深刻。那双极具有穿透力的大眼睛,是他身上最为耀眼的地方。我曾联想过,要把他的眼睛替换成相同大小的激光,似乎能把地球切割成两半,或许无坚不摧。猴哥从不会翻白眼,弄出一副鬼样子,倒是经常直勾勾地盯着你,在与你对视的刹那,犹如一把锃亮的宝剑刺过来,让你动弹不得,仿佛中了巫术。有次我跟他开了个玩笑,猴哥立马就察觉到了,立刻用犀利的目光制服我。霎时,我感觉浑身冰冷,窒息感涌上了心头。 这就是猴哥,一个时尝会引人发笑的角色,一个聪明的小伙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身感悟又亲笔书写的一堂课,是教学相长的见证,蓦然之间帮我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所谓“因材施教”,所谓“脚踏实地”,所谓“见微知著”,我似乎有点开窍。 “石门欲到更无疑,隔海风涛未可期”,教育之路上风云变幻,韶华如驶,但“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道路上,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振作精神重抖擞”,“听风听浪到天明”,“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培育更多的优秀学子而击楫中流,朝夕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