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最近建校96年的广西大学迎来了一件盛事,由广西大学、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传承——郑建宣、郑志鹏父子物理学家传》新书发布会在学校汇学堂菊隐小剧场举行。<div> 广西大学原校长郑志鹏;广西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广西大学原副校长钟夏平;广西大学原党委书记余瑾;自治区科协原党组书记、原副主席,广西大学原副校长韦树英;广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向;崇左市政协副主席蒋京华;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黎洪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岑刚出席发布会。</div> 《传承——郑建宣、郑志鹏父子物理学家传》一书叙写了郑建宣、郑志鹏这对父子物理学家、父子校长的生活、求学、科研工作经历;重点介绍了他们在广西大学的创建、人才培养、物理学科研探索上为国家教育、科技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校友高明老师特此为該书写了精彩的书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穿越三棱镜的光</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评《传承——郑建宣、郑志鹏父子物理学家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明</b></h1><br> 对我来说,郑建宣和郑志鹏是校长,是师长,是成长路上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之星。<br> 作为校长,他们都先后落座过广西大学校长的岗位,活跃在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讲坛。他们这对父子,一个从广西大学建校之初便投身其中,从无到有地搭建起了物理学大厦,为广西大学的复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个成功地将广西大学推进了全国重点大学的211行列;作为师长,他们一生都与教育相伴,不但倾心培养出了若干院士、大学教授等科学家,还实现了“桃李满天下”的教育理想;他们同为著名物理学家,一位是“白金相图”和“X射线金属学”领域的开拓者和探索者;一位是国家科学技术前沿项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在物理学的“群英谱”上,这对血脉相承的父子倾注了毕生的热情、坚韧、洞察力和想像力,以惊人的天赋和才华,取得了近代物理学的杰出成就。他们不愧为我国近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物理学领域的“科学之星”。数十年来,他们兢兢业业,用心血和汗水在华夏的天空中挥就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向祖国,向人民,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我能”的答卷。<br> “我能”看似简单朴素,实则需要科学家脚踏实地、倾注毕生能力和前赴后继才能真正做到。<br> 因为“我能”,牛顿奠基了经典力学的基础,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普朗克建立了量子理论,法拉第奠定了电磁学基础,伦琴发现了“X射线”,居里夫人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近三百年来,物理科学家魔幻般地搭建起了通天的理论;近百年来,物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大面积应用于工业和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着中国。<br> 我用红笔在地图上标出了郑建宣和郑志鹏两位科学家先后走过的路,面对这些跨洋过海、穿梭南北的弯弯曲曲线条,我似乎看到了从“我能”到“高能”路上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br> 郑建宣教授生于乱世,成就于新中国,他的生命似乎就是为物理学而存在的。他出生在祖国南疆宁明的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庭,青少年在武昌求学时期邂逅了广西大学创始人,受马君武校长的器重而受邀为大校教师。1933年,他负笈英国,在曼彻斯特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布拉格。经过超乎常人的努力,他在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领域获取硕士学位并发表了令业界称道的研究论文。回国之后,在抗日战争那些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在诸多著名大学被迫南迁的艰难时刻,他也不得不随分散办学的广西大学在枪炮声中往西南方向迁徙。无论是在梧州、桂林、南宁等八桂城市,还是在穷乡僻壤的广西融县和贵州榕江,他始终与师生们同甘苦,同进退,共患难。世道的混乱,未能阻止他淡定地在煤油灯闪烁的黑板上书写热力学三大定律,未能降低他讲授光、电、声、力、原子等高等物理学原理的音量,未能打断他解析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倔强心声。与此同时,他还坚持不懈的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组合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说句认真的玩笑话,就连共享白头的伉俪王耀珪也是他用物理学领域的趣妙横生故事吸引而来。<br> 郑志鹏教授则生于大学校园,在四处迁徙的广西大学和母亲的故乡里中里过了自己的童年。后随父母北上吉林大学,在长春的冰雪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1958年,他和弟弟双双以优异成绩考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北京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改革开放伊始,在科学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光荣地进入了国家精挑细选的第一批赴德国留学的六君子名单中,荣幸地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大师的MARK-J探测器建造团队成员,并参与了荣获欧洲物理特别奖的三喷注发现研究。回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究项目及负责北京谱仪项目,把我国的物理学研究和实验推向了国际前沿,并因此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0年,他领衔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担任副所长、所长的同时,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等。<br> 从1903年郑建宣教授出生到今天,时光的年轮已经扩展了121圈。在我国物理学这个领域里,郑老是最早进入的那批先行者。不是吗?1989年,汉字词语才首次出现“物理学”的词组;1901年,严复先生在翻译经济学名著《原富》时,担心读者看不懂,还特别在注脚中强调了“物理学之学名即为音译的‘斐辑格’”。因此说,郑老的生命是为物理学而存在的并不为过。令我们高兴的是,在历史翻过一个多世纪的今天,一本《传承——郑建宣、郑志鹏父子传物理学家传》终于问世,为我们打开了郑氏家族的大门。<br> 打开这扇门,我们看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尘封历史和郑家三代人的奋斗足迹;打开这扇门,读者也必定和我一样想急切知道,郑氏家族的一门三杰是如何成长为教育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走的究竟是一条怎样不寻常的道路?他们的人生到底经历过哪些酸甜苦辣?又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风水,才能淬炼出如此人丁兴旺的百年香火?<br> 毫无疑问,要解答这么多的为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走进这扇已经洞开的大门。<br> 走进这扇门,我们看到了学术圈的重要<br> 郑氏父子一直跻身在世界物理科学的顶级学术圈里,对理论、实验、研究成果乃至前沿动态了如指掌。郑建宣早年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那是一所湧现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名校。他攻读的X射线专业,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布拉格父子研究中心的突破方向。由于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游走在专业前沿及学术氛围浓厚的圈子里,使他在“金属物理学”研究领域和创新实践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郑志鹏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求学及赴德国留学期间,一直在大师林立的物理学圈子里成长。在国外,他在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团队做研究;回国后,他从事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一个倾全国之力进行的超级研究项目,身边聚集了国内外数百名顶尖的科学家进行分工协作。他的师生圈和同学圈囊括了包括丁肇中、李政道、赵忠尧、张文裕、叶铭汉等诸多如雷贯耳的物理学大师及出类拔萃的精英。这个始终站在世界物理学高山之巅的定位,为他们那个时代的研究者和后生搭建起了一架攀登世界物理学高峰的天梯。<br> 走进这扇门,我们看到传奇也诞生在平凡之中<br> 无论是在广西大学还是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个最高科学殿堂,你看到作为校长、所长、教授、专家的郑氏父子,天庭饱满,面目慈祥,举止文雅,谈吐有致。他们既是一脉相承的奋斗者,也是你的邻家大爷大叔,如果不是坐在办公室或经专家介绍,你根本不会相信他们是赫赫有名的科学大拿。他们不是网红,却圈起了立志为科学献身的满溪桃李及热情关注科技发展的诸多粉丝;他们不是明星,却在科学的天空中发现和烘托出我们梦中的一颗颗星星。他们是平凡的,却又是璀璨的。从传承到传奇,他们用责任、担当和理想,用生命的智慧和汗水,锻造了时代的、国家的、人民的辉煌;他们倾尽了毕生的精力与追求,实现了我国几代知识分子从“科学救国”到“科技强国”的伟大理想。<br> 走进这扇门里,我们看到了“风水”的意味<br> 世上没人否认,家族传统、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后代成长和思想形成的重要性。在这本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是最好的风水”。<br> 在传记的字里行间中,我们暂且用常人的眼光平视一下郑建宣前辈的家庭。他的妻子虽然出身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却从小因为家庭变故而生活在苦难之中。幸运的是,她有一位重视子女教育的母亲,支持这个女儿离乡背井外出求学,独自从桂北闯入岭南梧州,进入了省立中学读书。正是在那里,她遇见了才华横溢的郑建宣。波澜不惊的师生恋,结局是静静地拉上了天窗。从此,女人的柔情与牺牲,坚韧的意志与力量散发出了母性的光辉。如此,我们得以看见一位在那个时代为事业和家庭而忍痛放弃大学学业的人生马拉松跑者;得以知道郑老负笈英国完成高阶学位的背后有一位默默奉献的贤内助;得以了解她坚定不移地追随丈夫事业而钻山窝、渡大海,熬酷暑,踏冰雪,半辈子迁徙又迁徙,搬家又搬家的忠诚故事。如此,才有了6个子女,个个成为物理学家、理工专家和教师的春满厅堂。就连孙子辈的郑阳恒也成为了留学美国的博士,历炼成中国科学院教授及中国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在这个物理科学家的家族荣耀中,“她”是具象的,亦是抽象的。具象的“她”是中国传统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融为一体的鲜活形象,是现代知识界少见的女性楷模;抽象的“她”在郑志鹏教授眼里,是外婆叶瑞青,母亲王耀珪和他的爱妻杨云共同铸造的灵魂,“母亲”则是她们三代媳妇共享的尊称, 成为了家族的徽章和骄傲。当我读到她们“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的座右铭时,不由自主地心生敬意。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郑氏子孙中哪一位后生谈起 “母亲”时,眼中都会饱含热泪,言语中都会溢出感激之情的大风水。<br> 在读这本传记的过程中,每当我掩卷沉思之际,物理学家的超卓之道,教育学家的平凡之美,还有书中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都令我沉浸在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之内,陷入久久的思索之中。<br> 转眼之间,我们已经迈上了21世纪的24级台阶,我们亲身感受到了科学与创新在物质和精神中带来的种种奇迹和梦幻。我们从走在世纪前沿的材料科学中,在高倍显微镜里看到了千变万化新材料的“金相图”影像,欣赏过各种晶体和化合物“晶间组合”的美丽图案。为此,我们感谢郑建宣教授;同时,我们也从“原子核的伽马共振吸收”到“正负对撞机”及“谱仪”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上,从中国物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奖杯上,看到了物理学那朵“中国奇迹”升空的礼花。为此,我们感谢郑志鹏教授。透过这父子物理学家的故事,我们由衷感谢所有在传承中创造传奇的前辈和接力者,正是他们用科学的三棱镜,令我们惊奇地看到了物理学之光折射的七色彩虹,高高悬挂在奋斗者的头顶上。<br> 毫无疑问,感动和思考是为了纪念和追赶。至少我们已经明白:做人要做这样的人。<br> 2024年初秋<br><br>作者简介:高明,字远方,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兼职教授,资深财经评论人。著有长篇小说《精英们》《黄线飞花》,摄影文集《答案在风中飘》等,曾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大量散文及经济学杂文。 《传承——郑建宣、郑志鹏父子传物理学家传》已由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并以优惠价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