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张 盈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0563967</p> <p class="ql-block"> 作为白水人,最值得骄傲自豪的就是白水有四圣。仓颉造字、雷公造碗、杜康造酒、蔡伦造纸。仓颉造字有古老的仓颉庙和仓颉庙里的千年古柏见证,还有杨武沟的仓颉造字楼为载体。雷公造碗和杜康造酒皆有遗址作为铁的见证。唯有蔡伦造纸给人感觉就像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没有一点痕迹可查。但是,我坚信,既然民间传说白水有蔡伦造纸,那就一定有它的真实性,不会无中生有。</p><p class="ql-block"> 幸好,前段时间在网上就看到有人发帖,说找到蔡伦造纸遗址。还有考古学家前来现场进行考察,认为确实属于宋代遗址。“10月16日,记者从陕西渭南白水县文管所获悉,渭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对白水县田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时,找到蔡伦庙遗址具体位置。该庙址在洛河二级台地上,紧靠断崖,砌石基础裸露外显,地表散落有大量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砖块、瓦片、陶器残片,文化层厚度大约60厘米。”</p><p class="ql-block"> 庙宇,在古代曾是人们对有功德的人进行纪念和祭奠的隆重方式,也就是封神,但绝对不会凭空建造庙宇。司马迁曾在史记里写到,民间传说的圣贤故事,据他游历考证,大部分都是有真实来源。而且,庙宇文化传承性很强,无论社会如何沧海桑田,后世子孙都可以不断重建和翻修,以至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由衷感到欣慰,仓颉造字,杜康造酒,雷公造碗,蔡伦造纸,完美证据,不再会引起争议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后不久,就收到白水作家协会闫主席通知,说在宣传部开一个座谈会,“纸圣蔡伦资料征集”。 会上,讨论了资料信息征集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就是展开调查采访,我和杨晓文约定采访槐沟河一位老先生张振全。</p><p class="ql-block"> 11 月 19 号下午,我就提前电话联系了张振全老先生,约好我们第二天采访他。</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清早,天气初晴,阳光明媚。八点多,我便出发了,刚出小区,就觉天气异常寒冷,尽管阳光灿烂。</p><p class="ql-block"> 就在此时,我接到杨晓文的电话,她问我住在哪里,说是要来接我。我一边走着一边叮嘱她要多穿衣服,外面太冷。她开车过来后,我们一同前往县城三马路找到了张振全老先生。</p><p class="ql-block"> 他们夫妇甚是热情,随即为我们介绍了蔡伦庙的所在地,以及当年村里人去庙里烧香祭拜先贤的情景,同时还提供了他多年前拍摄的被拆毁的蔡伦庙痕迹的照片。照片中,庙宇的轮廓已然不见,仅留下一些背墙的砖痕,还有庙前一棵歪脖子树。他说,这棵树几年前就被砍了,已经不在了。他给我们说明了庙宇的详细位置,并言明庙碑有一半已经找到,另一半不知被谁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问及蔡伦的详细故事时,他表示自己所知有限。见我们好奇心颇盛,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位九十岁老人的信息,以便我们能更多地了解关于蔡伦庙及蔡伦的故事。同时,他还为我们介绍了村支书刘怀印,并打电话向其说明了我们的来意,让我们去太香村找他。我们通过刘怀印联系到了太香村监委主任刘新友。刘新友称自己正在槐沟河修整道路,正好,我们可以到原地采访实地情况。</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和杨晓文决定去一趟槐沟河,一定要采访到有效实用的信息。但仅我们两人感觉力量单薄,于是联系了同爱琴,同爱琴爽快应下,并很快与我们会合。可还是觉得人少,且又是三位女士,觉得还是带一位帅哥比较好,便又联系了大才子张国锋。张国锋二话不说,就与我们一同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驱车直奔槐沟河。时令已是初冬,但依然存留着秋天的尾巴,沿途景色依然迷人。天高云淡,路边的树木呈现出各种颜色,红黄绿错综变化。地上的落叶多了起来,远处的青山,地头的柿树,无不彰显出大自然的成熟和厚重。我想起了一句诗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p><p class="ql-block"> 在下洛河的路上,路很窄,坡陡弯急,又没有硬化。由于前几天刚刚下过雨,时不时会遇到水潭泥泞,车子前行很困难,于是,我们决定把车停在路边步行下河。刚走不远就遇到路上植树的工人,问明路况,他们说离槐沟河还很远,步行下去会走很长时间,肯定不行。于是,杨晓文又回去开车,再次在弯曲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地往下行车。终于,走到一处路面极差,车子实在无法前行,我们只好步行下河。快到河底的路上,正巧遇到刘新友,他正在河里照看着修路。</p><p class="ql-block"> 刘新友带着我们看了槐沟河村民的旧址桩基,介绍了村民的情况。同时,也介绍了庙碑的新进展。他说,庙碑的两个部分都已找到。看着这些依山而凿的窑洞,门前就是涛涛的洛河水。感叹古人依山傍水而居的智慧。此时,洛河水一改往日的混浊和凶猛,变得清澈而柔和。河面宽处,微波荡漾,接岸处芦苇一片随风飘舞,树木丛林尽展秋色美景。远处山峦起伏叠翠,云雾茫茫。</p><p class="ql-block"> 不禁想起自己写的“江城子·秋韵”不就是为这里写的吗?“山明水净映秋光。露凝霜,韵悠长。斑斓秋色,风舞叶纷扬。数树红黄添画趣,临水岸,似仙乡。 高山独倚意彷徨。望苍茫,忆柔肠。霜华似梦,思绪任徜徉。倒影悠悠波里荡,心已醉,忘炎凉。”</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蔡伦造纸为啥会选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蒹葭树木为原料,源源不断的水流,是造纸的天然场地。</p><p class="ql-block">洛河很长,两岸的山坡都长满高纤维草木,被雨水河流冲至河湾处,淤积发酵,就是原始天然纸张工艺的开始。而槐沟河恰好就是河面宽阔的河湾,河床石板平整宽阔,天然纸张就在这里形成。</p><p class="ql-block"> 从槐沟河的自然环境来看,应该说,白水是造纸的故乡。也可以大胆设想,白水槐沟河至少是早期就有人在此造纸。只不过由于技术工艺落后,产量少、纸质差而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槐沟河是通往仓颉庙的一条古道。 蔡伦是因为去仓颉庙祭拜仓颉而去白水,从这个古道经过槐沟河,发现了当地人利用河湾浸泡草木纤维做纸的场地,然后非常惊奇,同时产生浓厚兴趣。而蔡伦作为职掌制造兵器及宫内器用的尚方令,必然头脑更加聪明智慧。于是,和当地人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和研究,把造纸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得到了理想的纸张,</span>形成新的产纸基地,满足了官方和民间的需求,才有蔡侯纸的美传,同时为槐沟河周围的百姓带来很好的经济收入。</p><p class="ql-block"> 洛河、渭河、黄河相通,白水古地距东汉都城洛阳不远,形成紧密的经济关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好被来访的蔡伦发现。于是,在这里创造出世界第一张实用的纸张。仓颉故乡的人感念于蔡伦这位有功之人,就在此处修建了蔡伦庙,立祠封神,历代纪念。</p><p class="ql-block"> 随后,刘新友把我们带到原蔡伦庙遗址现场,我们看到了现场的残砖断瓦。还带我们看了蔡伦造纸所用的泉水水口,泉水上方的石崖上隐约看到雕刻的字痕。还看到蔡伦造纸的晾纸台。让人不禁想起王维的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p><p class="ql-block"> 他说,村里还有一位 90 多岁高龄的老人张启才,他年纪大,或许知道的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决定再去采访 90 岁的老人张启才。他的家迁住在洛河塬上的太香村。</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告别了刘新友,又步行上坡返回。这时,我们又渴、又饿、又累,只能忍着往上爬坡,直到车子跟前。驱车前往张启才家里。</p><p class="ql-block"> 我们找到了他的家,看到两位老人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状态良好,眼不花、耳不聋,很轻松地和我们交流。</p><p class="ql-block"> 他给我们介绍了庙里的石碑,还说庙里有泥塑像、有罄。他说很早以前,村里人每逢过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村人都会去蔡伦庙烧香。蔡伦庙有两间房大,朝南,内有蔡伦泥塑像一尊,立有石碑。门外有一大磨盘,属于蔡伦造纸用的器材。五八年蔡伦庙被拆除,木椽用来建太香村小学。</p><p class="ql-block"> 采访结束,回到县城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途中翻山越岭,此刻已经饥肠辘辘,满身疲惫,我们心中却充满喜悦。希望在这个地方以洛河大自然环境为背景,能够打造一个高端品牌的蔡伦造纸文化基地,繁荣我们白水的文化事业。</p> <p class="ql-block">念奴娇·采访蔡伦造纸遗址</p><p class="ql-block"> 文/张盈</p><p class="ql-block">槐沟河畔,正初晴风暖,秋光如画。为探蔡伦遗迹处,结伴同行原野。古庙销沉,残碑半掩,往事如烟也。桑枝霜浸,断桥芦荻飘洒。</p><p class="ql-block"> 旧地询问耆贤,深情讲述,岁月悠悠画。昔日辉煌皆已逝,唯剩残砖遗瓦。造纸泉流,凉纸台在,追忆思风雅。夕阳西下,此心沉醉佳话。</p> <p class="ql-block">采访九十岁老人张启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