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已至 教研如火——2024-2025学年(上)建宁县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二次集中研训暨课程标准二级培训活动

<p class="ql-block">  冬意渐浓,时光清浅,采一束光阴,拂过心间。在这最美的初冬,我们共赴一场诗意的教研,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配合做好省级课程标准二级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创新课堂教学的研讨,夯实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1月20日,建宁县2024-2025学年(上)小学五年级语文集中研训活动在建宁县城关小学举行。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曾月娥老师组织全县五年级语文教师共赴此次盛宴,活动由城关小学冯智君老师主持。</p> 课例展示《枫桥夜泊》 <p class="ql-block">  第一堂课由客坊中心小学李欣雨老师执教《枫桥夜泊》。课堂上,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圈画景物,对诗中“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从而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在理解体会诗情时,李老师紧扣诗眼“愁眠”一词展开教学,以寻“愁”景、寻“愁”思、寻“愁”因,三寻串联课堂,紧抓诗眼“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意思,感知诗中意象,并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忧愁,让学生在活动中解诗意,悟诗情,感受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同时通过课外资料的介绍,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诗人张继的愁不仅仅是愁自己,愁家乡,更是愁国家的命运,愁百姓的疾苦,层次分明,并且实现了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歌意境的跨越。课堂最后还引入了书法展示环节,让学生用书法形式书写《枫桥夜泊》作品,让学生在笔墨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节课在《枫桥夜泊》的歌声中结束,但古诗的韵味却深深地留在每个人心中。</p> 课例展示《慈母情深》 <p class="ql-block">  第二堂课是第二实验小学温春燕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深几许?课堂上,学习任务层层推进,学习活动有序开展。温老师在引导学生疏通文章脉络、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循循善诱,带领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品味,体会作者内心的感情,进而习得学法。课堂紧扣本单元教学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梳理场景和细节描写,以课后习题“我为什么会鼻子一酸”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去挖掘、品味文中的语言,以“从场景和细节中体会慈母情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梳理经典场景,再慢慢品读每一个场景中打动人心的细节,体悟着作者笔下触动人心的慈母的深情。整堂课注重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共情。在朗读中入情入境,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母亲的情是深沉的。在聚焦作者渴望买书这个场景时,考虑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生活场景,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温老师适时补充了相关资料,同时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聚焦、放大,抓住反复出现的“七八十”“我的母亲”“立刻”等词语,抓住文中的几处场景描写,包括快镜头,慢镜头以及特写镜头,进行反复品读,体会母亲工作环境恶劣和挣钱艰辛,感悟慈母情深,从而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p> 课例展示《父爱之舟》 <p class="ql-block">  第三堂课由城关小学林昱兰老师执教《父爱之舟》。教学伊始通过云游吴冠中艺术馆的情境,从吴冠中先生的“有形之舟”画作入手,“初读理文脉,见有形之舟”,配乐赏画,激疑促思,叙说江南故事,走进作者与文本。接着林老师巧妙设疑,以“为何吴冠中先生如此钟爱小渔船?”掀开主题,走进文本。“小船易画,为何大画家吴冠中先生却难以描绘?”,明确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父爱情深。林老师每一次问题的抛出,都让孩子们拥有了一次深入思考的机会。整堂课围绕“读场景、品细节、悟真情”展开学习,让学生读懂了作者的心,理解了父爱如山的情,真切体会了“父爱之舟”题目的深切内涵。</p> <p class="ql-block">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展示后,为了能更有效地对老师们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对症下药”。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曾月娥组织老师们开展评课研讨。大家围绕“大单元教学”和“语文要素落实”寻找切入点,根据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呈现、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评课,营造出浓郁且良好的教研氛围。</p> <p class="ql-block">  初冬的校园,宁静中带着一抹深沉。教研活动正如那飘落的枫叶,为教育的画卷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老师们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的火花,在探讨中寻求教学的突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