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破因缘和合俱非~破 非合】</p><p class="ql-block">☀️1. 经文:</p><p class="ql-block"> 【(375)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方便解释: </p><p class="ql-block"> 佛讲,再则,阿难,你说见精非和合,是非与明合?还是非与暗合?是非与通合?还是非与塞合?</p><p class="ql-block"> 若见精非与明合的话,用其它五根与明合,那就性相乖角,互不相融了。比如,耳朵与明合,耳朵与色尘不相融,所以耳朵是不能看见明相的。</p><p class="ql-block"> 见精不与明合的话,则见精靠边了,就不能看见光明相。既然看不到光明相,讲什么见精与明合或非合</p><p class="ql-block">的话?都是无稽之谈!</p><p class="ql-block"> 以此类推,见精非与暗合、非与通合、非与塞合,道理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具体解析:</p><p class="ql-block"> 前面“非和”破了,接下去是破“非合”,这些都属于因缘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⑴.【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p><p class="ql-block"> 非明合?为非暗合?为</p><p class="ql-block"> 非通合?为非塞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前面讲过了“非和合”中的“非和”,今天“非合”就比较好讲。跟上面一样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见精如果是非合者,那么好,它是非明合?还是非暗合?还是非通合?还是非塞合?“非”就是不合了,我不跟你合了,就叫非,这个叫做不是合,就是不合,要么合要么不合,两者一个一个的来,我们这种方法叫做排除法。这里讲“妙见精”,前面讲“妙净见精”,“妙见精”也好,“妙净见精”也好,实际上就是一个见精,实际上就是一个见性。学习《楞严经》有一个诀窍告诉大家,就是一些名相概念你千万别把它搞混,你如果跟着那些文字走了,叫做依文解字。你跟着文字走了,那好了,你永远在文字上面打转转,你在文字上面打转转,那你就永远到不了理上面来。我来教你们一种方法,一般这一些名相概念它都有一个语言环境,你只要抓住这个语言环境,然后再来看它是谁,是这样一种。比如:幼儿园里出现的人,要么是小朋友,要么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妈妈,不相干的人不会来的;银行里面的一定是一些成人,都是来存钱取钱的,跟钱有关的,这就要抓住跟钱有关系的;医院里的肯定是来看病的,或者找病人的,跟病有关系的。那么幼儿园、医院、银行这些我们都叫做环境。经文也好、小说也好、文学也好,它也有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我们叫做语言环境。那么如果按照语文里面另外还有一些时代背景,我们用这种方法来记就不会很难,譬如说我这里的“妙见精”、“妙净见精”,怎么会知道他一定是见性呢?首先我们从前面的“和合”和“非和合”,到“和合”的时候已经是离开了六识心,我们已经在讲七识心了,对不对?已经讲七识心的时候这个见它就是七识心了,所以,这个时候的见,我的七识心它就叫见,也叫见精,也叫见分;也叫嗅,也叫嗅精,也叫嗅分;也叫触,也叫触精……见闻嗅尝觉知,反正都是它。这样你都明白了,等到后面那个四科七大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你就不会弄错了。然后到后面四科七大里面,讲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你不会只停留在六根上,因为讲四科七大。四科里面没有六根只有六入,所以你一听到眼耳鼻舌身意,你不会想到六根,一定是想到六入,这样明白吗?它一定包含了那个性,包含了那个心,我的眼耳鼻舌身意当中已经包含了我的见分、闻分、闻性、嗅性等,这些都已经包含进去了,这就是一个时代背景,是一个语言背景。因为我这里是讲四科的,所以你一定会想到,我讲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是四科范围内容没有六根,四科范围内容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没有六根对不对?然后马上想到六根是实物是地水火风,而六入是活物,你这样就可以区别开来。你自己能够掌握的就是技巧,听的人要掌握这个技巧,那你讲的人呢?更加要掌握技巧,是不是啊?所以记住这一句话。当我们讲到“见”的时候,你马上就要想到这个“见”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看到这个“见”,有时候它说见,有时候它说见精,有时候它说见性,有时候它说见分,一样不一样?一样。明白吧,就像看那个明,有时是光明,有时是光明相,一样不一样?一样。 所以我们听课的时候,按照我们师父印广法师讲:把杯子里面的水放空,带就是着空杯的心态听课。</p><p class="ql-block"> 有很多事情没法解释,还任其发展,为什么?有目的的。所以以后社会上面也好,国际上面也好,只要发生我们想不通的事情,你们记住一句话,上天故意安排的。一切都是佛安排的,小老百姓,把自己的心修好就好,特别是我们这些修行人,别闹笑话。真正懂佛法的人一看就知道,你这个假修行人,人鬼情未了,是吧?有些东西是不关你的事情的。</p><p class="ql-block"> 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当中,你就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那么“妙见精”、“妙净见精”,其实就是我们的见性见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⑵.【若非明合,则见与明,</p><p class="ql-block"> 性相乖角。如耳与明,</p><p class="ql-block"> 了不相触。】</p><p class="ql-block"> 意思就是,如果我们这个见精不与明去合,不与明去合去跟谁合呀?你看眼耳鼻舌身意,你不用明去合,明是不是眼睛啊?大家听好了,我们那个见精不与明合,说明取消眼睛了。眼晴是不是见?取消眼腈,眼耳鼻舌身意,我抛开眼睛,我不要和眼睛合了,见精是不是眼睛啊?那好,跟耳朵合,跟鼻子合,跟舌头合,跟身合,跟意合,可不可以?跟其它的五根合可不可以?谁来跟明合?岂不要闹笑话?我不跟明合,我怎么见到明相呀,对不对呀?我如果跟其它的耳鼻舌身意合,是不是“性相乖角”?耳朵怎么合?耳朵是听,鼻子是嗅,可我是见,是不是啊?嗅跟鼻合,见跟眼合,见跟鼻合、见跟耳合是不是性相乖角呀?这样一讲明白了吧!这个“性相乖角”好多人弄不明白,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就是牛头不对马嘴的,我的见对到耳朵上面去了,我这个眼睛不要了,如果见精不跟明合我必须要看到明。我的见精就是眼睛,我不用眼睛,难道我用鼻子?难道我用耳朵?这样的话,我性相乖角了,我相对立了,不可能的。“乖角”就是搞对立,搞对立了就是不搭界了,鸡皮贴不到鹅身上去,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看六根六尘,这个六根六尘它一定是眼睛对明色和暗色。耳朵对动声和静声,鼻子对通塞,舌头对甜苦味和淡味,身体对合处和离处,意对生法和灭法,所以这个必须要相对应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对应错了,也就是眼对声,鼻对色,耳朵对香,这叫“性相乖角”了。再打个比方,如同耳朵与灯泡,电灯泡是个见明的明,我要见到电灯泡,我不用眼睛,我不用见性,我用闻性耳朵可不可以?我用舌头这个尝性与电灯泡合可不可以?有人说不要合不就好了?不合我怎么见到明相的。必须要合的,是不是?无非是谁跟明相合。你不要钻牛角尖,所以讲“若非明合”,这个见不与明合的话,难道用其它的五根与明来合吗?这样是不可能的,所以把这个取消掉。见与明是相圆融的,你非要讲它不合,既然不合的话,那就变成了对立,就如同耳朵对灯光,岂非是笑话?耳朵对着灯光,哦,看见灯光了,哪有这种事情的,岂非笑话?</p><p class="ql-block"> “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这叫瞎扯蛋了。“了不相处”就是瞎扯蛋,根本就是不搭界的事情。不搭界,用经文叫“了不相触”,“了不相触”是不是不搭界?搭不了了。“了”是不相触,“触”是搭不了,这个叫做不搭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⑶.【见且不知明相所在,</p><p class="ql-block"> 云何甄明,合非合理?</p><p class="ql-block">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p><p class="ql-block"> 亦复如是。】</p><p class="ql-block">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p><p class="ql-block">合 非合理”,这一句,如果按照见不与明合的话,那见精已经靠边了,不用见精了,那还能看到光明相吗?难道你用泥巴看的?你用鼻子看的?你用嘴巴看的?你用耳朵看的?你用舌头看的?你用身体看的?不可能。所以这个“合非合理”,这个就讲不通了,看不到明。既然看不到明,都不知道明相在哪里,你怎么讲它合或者不合?你连看都看不见,你怎么知道合?怎么知道不合?你连看都看不见,你谈什么合与不合?这叫做没话找话,叫瞎扯蛋!就是前面讲的“龟毛兔角”,无稽之谈,就是“乖角”。这个“乖角”两个字以后经常会出现,如果你看到“乖角”两个字,就是不搭界的,搞对立的,不可能成立的,鸡皮贴在鹅肚上——贴不牢的,牛头对马嘴——对不牢的,这叫“乖角”。</p><p class="ql-block">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道理都是一样。其实到这里是不是我把经文已经讲完了?下面呢我们把这内容合起来解释一下,到底佛讲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的内容才是主要的,其实就是在讲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现在体现在我们这个能见的见分上,也就是我们那个见性,我们用我们这个见性来代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今天用它来代表,明天可能用闻性来代表,对不对?今天我们用它来代表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所以发现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也就发现我们的真心它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其实一句话就叫“如如不动”。打个比方讲怎么如如不动?譬如两个人玩石头剪刀布,一齐喊“石头剪刀布”,刚才喊“石头剪刀布”时候,这个拳头是不是握着的?都是这样的,不但握着拳头,这个拳头还放在屁股后面,是不是这样的?我们都是这样的。石头剪刀布,一边喊一边出来,我也“剪子”他也“剪子”,之后又握拳又放到身体后面了,是不是?“石头剪刀布”!我布、他剪子,把我布剪破了。这个拳头它一直如如不动,对不对?所以这个拳头就是我们的见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么他在背后握着拳头到收回来的时候,他就握着拳如如不动,然后你再喊的时候,一边喊一边是不是在动念?刚才他出剪子,现在应该不会出剪子了吧?那我出布。万法是不是随着这个缘变现出来的?哪一个缘?我动念了!哪一个缘?我们在玩石头剪刀布,是不是啊?是随着这个缘现他自己,那个见性见分那个本来面目我们比作拳头,石头剪子布代表所有的一切缘尘相它在变,而且随着我们的缘我们的一念在变。我们在玩的时候肯定有一个念想来的。我们讲相分就是缘尘就是万法,你这个要搞清楚,以后讲相分的时候它就是相分,以后讲缘尘的时候它就是相分,以后讲万法的时候它还是相分,这个要明白,有时候讲缘尘,有时候讲相分,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无量万法,有时候讲一切森罗万象都是它自己,都是这个东西。那么无量一切万法森罗万象,所有缘尘万法都是我们的心随缘变现。刚才我是不是打比方石头剪子布了?这些石头剪子布是不是无量的相分缘尘万法?是不是无量的一切森罗万象啊?是不是根据我石头剪刀布在脑子里在想啊?想是不是我的心啊?是不是我的心在想?根据它变现。从哪里变的?从我的拳头里变出来的,想也是我的拳头里在想,有人说,“拳头怎么会想呢?”拳头才不会想呢,但拳头跟我的脑子是连着的,还是我一个人,都是我的心变现的。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一切的一切,你想也好,你念也好,你笑也好,你有也好,你哭也好……其实都是我的心。所以后面有一句话叫做“这个能见的见性就是我们的心”,这句话就体现出来了。这样一来,无量所见的相分是能见的见分随缘变现出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因为它能随缘,你也要随缘,你不能讲它是非因缘非和合这么一个关系,所以“随缘就是非因缘非和合”。非因缘是不是自然呀?那我到空的时候、我回到我的见性里面的时候是不是叫非因缘?它本来就是这样的,非因缘就是自然的,它本来就是空的本来就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后碰到空,它本来就是空的,空中本来就是有的,这个时候你叫自然叫非因缘,这个东西你合也是这样,你不合也是这样,如果你合了或不合了,我不可能见到,你不能说它一定非得要合,但是你也不能不合;你也不能说我非要和,你也不能说我非得要不和,就是这样的,因为它有个随缘,随缘你就不能讲它是非因缘非和合。它随缘了以后变化了没有啊?它是不是还是原来的那个东西呀?所以你不能讲它和合,也不能讲它不和合,不和合就是因缘。我们换一句话来讲,真心本来面目是什么呀?真心本来面目就是即因缘即非因缘,即和合即非和;即非因缘即是因缘,即非和合即是和合,如果你把前面我讲过的因缘和非因缘这个搞清楚,你这个就不难。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用拿手好戏来复习这段经文。在讲之前我们先要记住几句话,第一句“所见的相分是能见的见分随缘变现的。第二句“所见是能见随缘变现的”。第三句“相分是见分变现的”,它可以分为三句话来讲,意思是同一个意思。打个比方,拳头比作我们那个能见的见性见分,手掌比作一切的相分。拳头变成了手掌,手掌就是个明相,你见到了一个明相,这个明相就是那个相分,就是那个缘尘。所以看到明相不要认为明相就是光明,看到的明相就是一切能够反射到的东西,你看得见的东西都叫明相,你如果说这个见也就是这个拳头,这个见与这个掌是和合的话,是不是应该看到有一个和合之相啊?譬如说,如果是和的话,就有一个和在一起的混杂物,有没有看到?看不到。如果是合,合在一起就有个接触的边界点,那有没有看到?也没有看到。可是我们只能是眼见掌心见拳这两个相,也就是说,我们眼睛见的要么是拳要么是掌,这是我们那个下劣的眼睛,是实体见的。而我们的心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心当眼见掌的时候,我们的心能够见拳,当我们的眼睛见拳的时候,我们的心能够见掌。佛法是让我们从有里面回到空里面去的,第一步就是这样引导,我们世间法是眼见为实,佛法跟世间法是相反的,也就是“反其道”,“反者道之动”,所以这个就是《道德经》讲的反着来。世间法就是眼见为实,佛法是眼见为假,眼见为虚。眼晴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所有眼耳鼻舌身意所缘到的这一些六尘缘尘相统统是虚的、不实的,是我变现的,有个变现,也可以说变化,也可叫幻化,都是妄见了,是这样来的。要么你的眼睛有毛病,眼睛有毛病叫眼眚,眼眚是比喻无明,佛在《楞严经》里面讲眼眚,我们眼睛有毛病的人,斗鸡眼啊、斜眼啊、歪眼啊、散光眼啊,看东西是不是不一样的?你看东西是不是假的?都是假的。有人说我打斗鸡眼这个比喻,是我心歪了才会看到人家斗鸡眼,我就告诉他们,佛在《楞严经》第二卷里面讲眼眚了所看到的一切相就歪了、就邪了、就虚了,你说佛的心歪了吗?你是谤佛。所以我又要说一句话,我们这些人学《楞严经》,到底在学什么?眼眚是不是斗鸡眼?是不是散光眼?是不是斜眼?是不是眼睛斜歪了?他们居然不知道,整天抱着一个《觉悟本心》,非得要把《觉悟本心》读一百遍了,读两百遍了,《觉悟本心》能治病了?这个不是佛安排的,不是印广法师搞出来的,是有人故意的。那么为什么佛不去阻拦他呢?就是让他们做出来,这个是不是钓鱼钩?鱼钩一放,钓上来的那些,蹦上来的那些就是刚刚好。《觉悟本心》是不是离开经典了?而且很多年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要和合,必须有一个和合之相,如果和就有一个混杂相,如果合就有两个东西粘在一起的相,可我们只能是眼见掌心见拳,是心见,眼见为虚,耳听为虚,舌尝为虚……所以你不能讲它是和合相,也不能讲它是非和合相。你如果讲它是不和合的话,你应该在手掌上找出那个与手掌和合的拳头,有没有?没有。或者在拳头上把手掌和拳头这两个东西找出来,也找不出来,没有,这两个东西掰不开,就一个东西。所以,以拳见掌,这个掌,既不能讲它是和合相,又不能讲它不是和合相,非和合相。这就是圆顿大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圆融,圆顿大法就是圆融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楞严经】第87讲录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