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老地方

朱兴波

<p class="ql-block">文/朱兴波</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正值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的季节。跟随着仪表秋检队伍,我来到了位于西气东输管道宁夏段东大门的盐池站。</p><p class="ql-block"> 此时,身为“老盐池人”的自己,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老地方,这个地方就叫盐池县青山乡红井子村。</p> <p class="ql-block">  站在盐池站大门外,映入眼帘的都是些陌生的场景。沿着进场道路边西侧建起一段仿古长城样式的墙体,大门门头显得更加高大尚,而昔日的小菜园变成了停车场,北侧的那个应急停机坪则显得有些陈旧了。</p><p class="ql-block"> 满怀欣喜地走进大门,放眼望去,南侧矗立的旗杆令人眼前一亮。旗杆底座上的“长城铸魂 匠心筑梦”8个字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与大门正前方的压缩机厂房东立面上的“安全责任 重于泰山”8个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长城文化”。 </p><p class="ql-block"> 旗杆后面是篮球场,这一片地方原来属于围墙外面。顺着北侧方向就是最为熟悉不过的综合生活区了,这里有机柜间、电池间、活动室、职工之家、办公室、宿舍、食堂,还有微型消防站等,房子的长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延伸了20多米。而位于综合生活区对面的原来的那排库房分成了大小不等的4片功能间,改建成现在的站控室、特色文化展览厅、党建活动室和会议室,较以前变得气派多了。</p> <p class="ql-block">  在为期1周的工作时间里,足迹差不多踏遍整个生产区域。从西一线到西二线中靖联络线、再到西三线中靖联络线、又到压缩机厂房和设备间等,一路走过看见熟悉的设备和工作环境,又一路回想曾经巡检工作时的画面。尤其是从输气工艺管线路过时,传入耳畔的那个熟悉的气流声,让人浮想联翩,不禁想起了一块打拼过的“老盐池人”,以及那段同甘共苦的日子,既欣喜又不免有些伤感。</p><p class="ql-block"> “红井子的一草一木记载着我们的青春,盐池站的一朝一夕见证着我们的无悔。” 这是对曾经在这儿打拼过的“盐池人”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天南地北的乡音,但是因为西气东输管道的缘分,让他们相聚在盐池站,并总是自诩为“盐池人”。</p><p class="ql-block"> 这里所在地理位置偏僻荒凉,环境条件十分艰苦,社会依托也相对落后,可是这儿的“盐池人”却不这么看。他们都说这里的氛围很不错,能找到一种说不出的情结。他们用铮铮铁骨构筑起国脉长城,勇挑重担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和汗水,传承弘扬三老四严、苦干实干的石油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这里悄然地发生着许多变化。比如,站场功能变得更为强大,输气量逐年提高;通往外界的搓板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进出站场便利多了;苦涩的井水变成了甘甜的自来水,生活水平大大改善;生活区接通了外网光纤,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站控室历经3次搬迁,工作环境大为转变;锅炉和灶具刚刚完成气改电项目,安全性能得到进一步保障;那些年熟悉的身影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一拨接一拨的“新盐池人”驻守在这儿……</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从曾经的清管站过渡到压气站,再变身为区域化管理的作业区。这里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只不过是管网事业日新月异进程中的一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自2009年首次踏入盐池站,到2016年调离盐池站,随后的3年间由于工作关系,还能时常来往盐池站,记得上次来盐池站是2019年10月了。</p><p class="ql-block"> 而这一别,就是整整5年时间。尽管自己已不属于盐池站一份子了,但因为一种别样的“盐池”情结,还有那些且行且珍惜的点点滴滴,总会在内心深处荡漾起阵阵暖意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