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故事(一)

王翠英

<p class="ql-block">布尔洞沟学校,那是个梦里常出现的地方。无论是闭眼想象,还是睁眼瞭望,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学校已经不复存在,总是想再去看看,就是一片空地,那也总归是个念想,在乡里,我们大多数同学校友的思想启蒙还是源于这个地方。只是没有人陪同,感觉有些孤寂。今年五一期间高金莲同学从广州回来,几个女同学打电话说要约在沙圪堵吃顿饭,我提议先去布尔洞沟学校回顾一下我们的青春岁月,大家没兴致,我有些落寞。八月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侄子他们同学举办40周年同学聚会,并邀请四位老师一同参加。我很是兴奋,强烈要求参加。因为四位老师我都认识,侄子的同学我也认识一些。感谢几位老师和同学们能接纳我这个“外人”,让我的圆梦行动得以成功。我的梦想不多,但是很具象,实现一个就特别高兴。他们的40年,又何尝不是我的40年!</p> <p class="ql-block">四位老师分别是靳斐云、丁明、张明、赵静华,四位老师后来虽然都离开了学校的工作岗位,但终究是这些学生的启蒙者,他们一直被这些学生们记挂着、尊重着。</p> <p class="ql-block">40周年聚会,我想应该是由靳斐云老师所带班级的同学发起的,2024年正好是他参加工作的40年,当年意气奋发的他正好遇上一群懵懂的少年。我们上初中的时候,老师的年龄偏大基本上都已经成家。靳斐云老师是初中毕业考的师范学校,毕业时应该不到20岁。风华正茂的年纪,从乡下教师起步,一路奉献一路成长,后来历任准格尔旗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教育局局长,这都是相当重要的岗位。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上高中,由于我家离学校近,星期六回家总要去学校溜达一圈,所以我们很早就认识了。后来我回准格尔旗工作那两年再见面时,感觉特别亲切。</p> <p class="ql-block">丁明老师与我是一年级到七年级的同学,他的字写得特别漂亮,我每次交作业时,总要翻开他的作业本琢磨半天,参考他写字的笔法。偷艺成功,我的字后来也很好看,只是没有固定的体。但那个时候我最不愿意与丁明说话,我俩一个村又是远亲,他小我两辈,既怕他直呼我“王翠英”,又怕他叫我“老姑姑”,心里矛盾得狠。丁明老师小时候学习很好,性情耿直、志存高远,看问题从来都很通透,一直是我们乡里乡亲的骄傲。他也是从乡下教师起步,后来任过准格尔旗政协文史委主任、旅游局局长、老干局局长,现在是准格尔旗旗委组织部三级调研员。</p> <p class="ql-block">张明老师七年级至八年级时与我同学,他学习很好,为人和善,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初中毕业考入师范学校,后又回到布尔洞沟学校任教。张明老师思想汹涌澎湃,日常却少言寡语,他属于典型的内涵型人物。他讲话声音浑厚深沉而且富有磁性,文笔流畅,对时政新闻有独到的见解。后来调去准格尔旗广播电视台工作,历任准格尔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书记兼台长,期间兼任过文广局副局长、旗委宣传部副部长,他的播音主持作品和新闻作品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级评选中曾多次获得过奖项。现在是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的高级编辑,正高三级职称。</p> <p class="ql-block">赵静华老师是我老师杨东武的爱人,他们俩都是数学老师。赵静华老师从民办教师岗位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布尔洞沟学校任教,属于为数不多的女老师之一,有思想有魄力。曾经当过薛家湾镇(现在的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计生主任,前几年从准格尔旗民政局退休。伊克昭盟(现在更名为鄂尔多斯)师范学校在1981年、1982年招考过两届民办教师,赵老师连考两次,每次都榜上有名,只因为第一次考试时民办教师的教龄不够而被取消入学资格。赵静华老师现在与我哥哥是亲家关系,与我也算亲家,但我不让她以“亲家”相称,我还是习惯于称她为赵老师。无论任何时候,我对于杨老师与赵老师的尊重是发自于心底的。</p> <p class="ql-block">今年10月份在南京时去了一趟夫子庙,购票进入后,抬头望去,“夫子庙”的匾额下面挂着“隆重纪念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诞辰二五七五年”的条幅,感触颇深,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才出了一个孔圣人,弟子三千。而我们的老师,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在抬起头只能看见天的小山沟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奉献,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孕育着不知不觉的伟大,有多少学生是因为有了他们才看到了希望,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师者,何止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致敬今天同行的四位老师!致敬曾经在布尔洞沟这个小山沟里付出过青春年华、历经过岁月磨砺的所有老师们!</p> <p class="ql-block">布尔洞沟是一条河流,因为河面不宽,称之为沟,沟长大约15公里。布尔洞沟学校建于沟掌前约两公里处。学校创办于1958年,位于河槽东侧,当时为土木结构,1970年翻新为砖混结构。校园背北向南而建,北起第一排是教师办公室,教师宿舍、食堂,第二三排是教室。教室一栋两间,四栋八间教室对称地建在东西两侧。从教师办公室出来,中间是大走廊,向东向西往哪间教室走都很方便。四栋教室的间距很宽,加上走廊正好是课间操的场地。最前排两栋教室小,每栋边上有一间小屋,据说是翻新教室时樊务君校长为大家拓出来的食堂。我们上学时教师宿舍、食堂分别拓展建设至教师办公室东西两侧。原来的“食堂”已经改成女生宿舍。学校西侧是篮球场,东侧是跑操场。1996年学校搬迁至五道包,学校想再建立一个图书室供同学们使用,但教育经费有限,准格尔旗教育局只给拨款5万元。当时的张富喜校长及其他领导便从旧校区上想办法,拆掉了三栋六间教室,把砖头瓦块木料搬到五道包建起了图书室,教育拨款用于装修、采购图书和其他教学用具。</p> <p class="ql-block">现在展现再我们眼前的是被保留下来的最后一排教师办公室,和办公室前排靠东侧的一栋教室,其中一间是我七年级至八年级的教室。岁月啊,就是有那么多说不清的巧合!我上高中时的准格尔旗第一中学,专门保留了两间教室原貌,其中一间也是我们班级曾经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经过近二十年的风霜洗礼,无人打理的教师办公室没能保留住它的全貌,办公室西侧的宿舍、东侧的食堂全部坍塌,断壁残垣,野草肆意生长。保留下来那栋教室的窗户全部用砖头封住了,应该是农民当作库房来使用。教室南边有一户农民盖了新房,位置就在原来东边最前排教室及课间操的地方,周围还搭建有羊圈、猪圈等。与刘禹锡的《乌衣巷》有些相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只是眼前寻常百姓的寻常日子像往日过年那样红火。学校刚搬迁那几年,相应的防洪措施没跟上,河槽已经到了西边拆掉教室的位置,现在的河床看起来很稳固。河流本是自西向东,在旧供销社、乡政府与学校之间出现了一个相当于S型的回水湾,所以学校的西侧是河槽。昔日的篮球场也变成了庄稼地。这般景象是在意料之中的,或者比预想的还要好一些。</p> <p class="ql-block">从学校出来,我们穿过河道,到河对面的乡政府旧址,其实我们上学时政府及其他机构已经搬到了五道包,那里的出行比较方便些。刚解放那些年,大概都是把吃饭问题放在第一位,所以准格尔旗几乎所有的乡一级政府机构及学校都建在沟底水源丰富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出来的是出行极为不便,但以当时的条件,步行或者牛马车只要有一条小路即可通行。过去河水比较大,过河需要垫石头,现在不用了,由于这些年的降雨量小,河槽南侧有明显的车道,河滩里长满了杂草。</p> <p class="ql-block">早在我上大学那几年,当地的雨水量就不充足了,好多地方泉水枯竭,饮用水要靠旱井水,菜田也得旱井水浇灌。旱井水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或者门口、菜田附近的低洼处挖个大坑,再修缮一下,等下雨的时候自动截留雨水,冬天可以把雪铲入旱井中,人蓄共用,夏天还可以浇灌菜地,保证能吃上新鲜蔬菜。秋天只能从外地买些大白菜回来腌制,一直吃到来年的春夏之交。所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城镇化率提高,大部分农民选择远离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外出打工。仔细回想一下,那时的准格尔旗都是全国国贫县,我们的乡下生活又能是一个什么场景?现在不同以前了,集中连片住户都饮用上了自来水,特别分散的人家,深井水可以满足使用。大家三五成群地走着,回忆着,拍着照片,说笑声没过了旷野。</p> <p class="ql-block">政府旧址只保留了最后一排两栋砖混结构的房子,屋顶为起脊瓦。看样子应该是家属房,房屋的完整度比学校要好。前面几排全部坍塌,杂草丛生,草高的地方要没过膝盖了。大家没有一丝凄凉的感觉,多了几分感慨。今非昔比的准格尔旗,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曾经的国贫县跃入全国百强县已经第14个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女同学们自然还是那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只要有她们在,就有爽朗的笑声。她们还像上学时一样,神秘而调皮,不管是面对镜头的满面春风,还是背对镜头的仰天大笑,还是那些低头耳语的悄悄话,都是男神们羡慕而又无法做到的。</p> <p class="ql-block">这次布尔洞沟学校之行拍了不少照片,它将成为我永恒的记忆,我们初中毕业时连一张毕业照都没有。我经常会为《平凡的世界》而哭泣,也会为这个时代发展而歌唱,残砖破瓦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崛起过程。想起谷建芬老师与张枚同老师合作的两首歌,分别是1980年创作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2000年创作的《二十年后再相会》,正如歌中的畅想和体会:“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愿我们最后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距离2000年又过去了20多年,如今的世界格局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都是这个大时代变革的参与者见证者。期待每隔二十年就能有一首激荡人心的时代新歌《再相会》!也期待我们有缘再相会!</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7日于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