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字:王成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安元年春正月,曹操大军到达武平县,袁术任命的陈国相袁嗣投降。曹操准备前去洛阳迎接汉献帝,便派曹洪率兵西进。汉朝的卫将军董承与袁术部将苌奴借险要地形阻挡,曹洪不能前进。二月,曹操率军前进,扫清障碍。汉献帝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夏六月升迁为镇东将军,封爵费亭侯。秋七月,杨奉、韩暹护卫汉献帝回到洛阳,杨奉单独驻扎在梁县,曹操便到达洛阳,护卫京都,韩暹逃走。汉献帝授给曹操节杖和黄钺,让他总管尚书台的事务。由于洛阳残破,董昭等人劝说曹操把都城移往许县。九月,汉献帝的车队出轘辕关向东,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爵武平侯。自此,曹操便开启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军事模式。</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计篇》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东汉末年,虽然天下大乱,但东汉仍是合法的王朝。天子所在,便是天下所向;皇帝之诏,乃是道义之载。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后,便迅速抢占了“道德”高地,他以皇帝的名义对外发号施令,以护汉大臣的身份四处征伐,以封官晋爵为诱饵拉拢割据豪强,从而收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丰厚政治“红利”。许多忠于汉廷的势力与精英纷纷加入到曹操的阵营。比如,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也”的荀彧,拒绝袁绍而投奔了曹操。曹操因自己的“忠君”“护汉”身份,也得到了广大普通民众的支持,统御地区日趋稳定,军队的兵员保障、物资保障能力日趋增强,曹操集团迎来了迅速发展的“黄金期”。</p><p class="ql-block">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举动,并没有形成一呼百应的效应。袁绍、韩遂、马腾等豪强都不买曹操的账,至于曹操在孙权、刘备那里碰得头破血流,则自不用说。张绣、刘表、张鲁等地的势力最后归顺曹操,也不是缘于曹操的“人间正道”,而于慑于他的军事压力。曹操用了长达二十二的时间才统一北方,足见“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威力的有限性。</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九变篇》曰:“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曹操选择“挟天子”,有水面上的“红利”,但也有水面下的“黑害”。当初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控制在自己手里,许多人不明就里,视曹操为正宗的“汉臣”、汉室的希望,但随着曹操行迹的日益暴露,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曹操并不是什么“汉臣”,而是野心勃勃的“汉贼”,天下越来越多的人从“拥曹”演变为“厌曹”“反曹”。</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谋士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并被朱元璋采纳,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免遭群雄并起的反扑。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恶行”,也让自己成为汉末天下的众矢之的。这或是曹操无法像刘邦、李渊父子、朱元璋那样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曹操在汉末群雄争霸中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力量最强的一方,受益但并不主要得益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战略,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是曹操的大胸襟和用人上令人项背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其实,曹操当初打算迎接汉献帝的时候,虽得到了荀彧、程昱等诸多谋士的支持,但也有许多部将怀疑这种举措,况且荀彧支持迎天子是出于真心、缘于真尊,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荀彧后来就反对曹操进爵国公,认为这与曹操所谓“匡朝宁国”的形象背道而驰,故而遭到了曹操的冷落,荀彧因此忧郁而死(也有“自杀”之说)。实践证明,后来曹操无论如何处置汉献帝,都会留下恶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失道”者。历史地看,对曹氏而言,握于掌心的汉献帝或许算不上什么“宝贝”或说“撒杀锏”,而是一个无法弃掉的政治包袱、“烫手山芋”。从这种角度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许弊大于利、失大于得。</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