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今年春季的长途骑行之旅中,我邂逅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不仅丰富了我的人文知识,也拓宽了我对地理景物的认知。汉阴沈氏家训展馆便是其中之一。当骑行至汉阴地界时,内心深处的知识点提醒我,这绝非寻常之地,于是我倍加留意。然而,一路行来并未见到什么特别之处,正当我略感失望之际,一座气派的大门楼映入眼帘,上书“沈氏家训展馆”。起初,我对沈氏家训和其他名家的家训只是泛泛关注,在快退休的那几年,传统文化正热,一些领导和朋友曾劝我多加了解。但我心中另有情怀,认为现代社会家庭结构已发生巨变,再谈家训似乎有些隔膜,因此一直未曾深究。</p> <p class="ql-block"> 沈氏家训展馆规模宏大,参观后方知其是在沈氏宗祠基础上,以家训为核心扩建而成的传统文化展示基地。我的知识库中,仅对沈尹默有些许印象,但也模糊不清。直至最近观看了一则关于四大名著书名题字的短视频,我才重新认识了沈尹默先生,并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秘密。沈先生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的首任会长,还承担了为四大名著题写书名的重任。这绝非易事,唯有才具出众有地位有名望者方能胜任。事实证明,沈先生的字历经数十年仍不失风采,令人赏心悦目。沈先生一家被誉为“沈氏三杰”,有言称其为继三曹、三苏之后又一文学世家,这个高度已经令人仰视。沈氏家族祖籍浙江吴兴,乃当地名门望族,后因祖父随左宗棠赴陕任职而举族北迁。当时我颇为疑惑为何选择北迁,毕竟历史上南迁的事例更为常见。如今想来,这亦在情理之中。可见,沈氏先辈定是人中龙凤,能在左宗棠幕府中担任要职,绝非等闲之辈。因此,沈氏家训自然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p> <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小老儿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沈氏家训传千秋</p><p class="ql-block">美好传承世难求</p><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撑江山</p><p class="ql-block">根牢基固劲风秀</p> <p class="ql-block">附注——</p><p class="ql-block">汉阴地区文化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汉阴地区历史悠久,其历史沿革和文化特色如下:1. 地名由来:汉阴县名始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因县治在汉江之南而得名。古时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故名汉阴[^0^]。2. 建置沿革:• 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国设立汉中郡,今汉阴为其属地[^1^]。•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设西城县,今汉阴属西城县地[^2^]。• 汉初,新置安阳县,今汉阴为安阳县地[^3^]。• 唐至德二年(757年),安康县改名汉阴县,将金州改为汉阴郡[^4^]。• 宋、元、明、清各朝代,汉阴县的隶属和建置有所变化,包括撤销、复设、改属等[^5^]。• 民国时期,汉阴县直属陕西省[^6^]。• 1949年,汉阴县解放,归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署区安康分区[^7^]。• 2000年,撤销安康地区,设立地级安康市,汉阴县改属安康市[^8^]。3. 文化特色:• 汉阴是龙凤呈祥之地,人文荟萃,诞生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位文学大师,成为中华五千年来继“三曹”“三苏”之后的第三大文学家族[^9^]。• 汉阴县是物华天宝之地,72%的土地面积含硒,22万亩富硒粮油和蔬菜生态有机[^10^]。• 汉阴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汉阴观音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汉阴县凤堰古梯田景区,后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1^]。• 汉阴县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革命老区汉阴县红色文化历史、红色人文资源厚重,革命战斗遗址遍布汉阴八个镇六十四个村[^12^]。4. 古今变迁:• 汉阴县在历史上曾经历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如1996年的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一些乡镇并进行了合并[^13^]。• 汉阴县的人口和经济也在不断发展,如1991年汉阴县人口为27.41万人,到1995年人口增长至28万人[^14^]。汉阴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丰富多彩,其古今变迁体现了中国历史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