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南洋美食

清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我家不远处,有一座西海岸公园,我几乎每天都要光顾。微风轻轻地迎面扑来,抬眼望去,蔚蓝色的天空里悬浮着几朵绸缎般的白云,一望无际的海面波涛滚滚,远处,天与海已完全融成一体,偶尔有几只快艇疾驰飞过。只见不远处,那碧蓝碧蓝的海水与蔚蓝的天空浑然一色,就像是一匹在微风中抖动的锦缎,蓝得晶莹、蓝得活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于海边松软的沙滩上,细细的、软软的沙子偷偷地从脚下溜过。我深深地呼吸着南洋热带雨林清新的空气,瞬间,陶醉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给人以宽阔的空间感。站在金黄色的沙滩上,注视着浅蓝色的海面,海面上溅起一层又一层的浪花,像是仙女的裙尾,轻轻地拍打着停泊的船只,衔接着无边无际的海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公园东侧,有一家南洋槟城茶餐厅,这是一家备受赞誉的餐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食客们的好评‌。我隔三差四的走进茶餐厅,让我感受到浓郁的南洋风情,虽然简单但十分温馨,墙壁上的老照片仿佛在诉说着岁月沧桑的故事,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旧时光。虽然门庭若市,食者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但秩序井然,餐厅备有老式空调,还特别设有旧式大风扇缓解炎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南洋风味代表之一的娘惹菜,还真的有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意思。它是一门“混血儿”菜系,它的发展历程,跟华人波澜壮阔的下南洋奋斗历史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赤道的阳光总是一如既往地准时,椰林和海风也似乎掌握了定格四季的魔力,太阳热辣辣的,熏风也常是润泽温热,带着黏腻的海水腥气。自明代以来,广东和福建沿海的人们便开始纷纷落脚南洋了。华人男子娶了当地的马来西亚女人,生下的女孩便叫“娘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所谓娘惹菜,便是将中式烹调风格与马来菜的食材相结合,创造出的一种融合菜。这种菜以酸甜、辛香、微辣等口味为主,由香茅、斑斓叶、咖喱叶、石栗、南姜、柠檬十几种馨香馥郁的香料调出风味独特的灵魂酱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有人把娘惹菜的特征概括为“味觉和色彩的完美结合”。对于这个评价,只有真正品尝过娘惹菜的人才会信服地频频点头。或许是炽热的阳光时常让人弄丢了食欲,或许是移民的生活略显乏味和单一,也或许是生活本来就该由人们赋予它具体的意义,总之娘惹菜制作者们,以近乎泼洒油画颜料的大胆方式,在杯盘间尽情施展,创造了一道道风格独运的美味菜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调色鲜艳的叻沙 ,它是浓汤,清白的椰浆汤打底,任橙红色的浓稠咖喱在其上“拔城掠地”。脆白的鱿鱼圈和大虾“出没风波里”,颇有几分弄潮儿的挥洒意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片芭蕉叶占据盘子的正中央,洁白配碧绿,吃饭赛看戏。牙白的椰浆饭倒扣其上,四周炸江鱼、炸花生、炸鸡、鸡蛋、黄瓜片、甜辣口味的叁巴酱迅速围拢,上桌时是摆好的一盘,看在眼里,却仿佛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紧急列队,虎虎生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粉的……大自然究竟赋予厨房巧手们多少种幻化神奇的天然颜料呢?问问当地人就知道了。洛神花、斑斓叶、蝶豆花……这些植物在色彩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却丝毫不会扰动味道。轻咬一口,椰浆的清甜迅速弥漫口腔,有了这些,谁还设想一块巧克力奶油蛋糕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盘装下各种色彩和精彩 |Flickr Gopal Garg。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看的点心,不是岭南蒸笼里那些慢悠悠拿来叹早茶的点心,不是江南烟雨里细致雕琢的那些白皮点心,是那种色彩冲撞结膜,口感惊艳舌尖的细软的娘惹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来风光”是娘惹菜系中的代表菜,之所以说它是代表,并不因为它的用料有多生猛,恰恰在于它的家常。“马来风光”即叁巴酱炒空心菜,这道菜颜色翠绿,油光泛亮,混合着叁巴虾米酱的滋味,堪称送饭神器叁巴酱在娘惹菜中的应用场景极为广泛,它的味道层次丰富,可以用来烹饪多类菜肴。娘惹菜正在向我们展示一种独放异彩的马来风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娘惹菜真可谓五彩斑斓,浓墨重彩 。它涵融着中国和南洋的双重风情,承载着南洋移民的艰辛漂泊,有对过往生活的铭记和追怀,也有对异域生活的珍惜和拥抱,这种奋不顾身、用力而活的姿态,又何尝不在为我们提供一种关于生活和生命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