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剑川古城始建于元代至正末年,已有 650 多年历史。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尺度、格局不变。剑川古城内 90%以上都是古民居,保留了大量明清建筑,其中明代建筑 40 余处,清代建筑 146 处。2003 年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门街明代古建筑群、景风公园古建筑群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空中俯瞰,剑川古城的街道没有采用许多古城镇常见的十字街,而是采取四门相左、正街相错的布局方式。因为地处滇藏交界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早在唐宋的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剑川就是一个屯兵要塞。明清两代,建川城防又不断巩固,正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600年前的城市规划师采取了这种独特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那四个城门,它是相左的,它不是直对直的。街道也是如此,街道没有十字街,它是丁字路,迷惑敌人,它在军事保护这个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敌人)一进城,比如说他攻城攻进来,东南西北他分不清了,剑川地处高原多风地带,丁字街的布局还能在冬季有效地阻挡寒风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昭中祠建筑,它体现了我们中原地区文化对我们白族建筑的影响。因为它的坐向已经变了,它是坐北朝南,我们白族地区的房向,它是靠山,或者是坐西朝东,或者是坐东朝西。</p><p class="ql-block">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房屋的朝向,清代北方四合院的建筑样式也传到剑川,并与白族本土民居结合,演变出新的建筑形制。</p> <p class="ql-block">凡是到北京去做过京官的回来,都是把这个方向改了,把四合院引进来。那么四合院就变成了四合五天井。</p><p class="ql-block">“四合五天井”,今天成为剑川白族民居的典型格局。四面的房屋合围成中央的大天井,而在庭院的四角又建有漏阁,每间漏阁都有一个小天井。大天井是一家人活动的中心,热爱园林的主人让院落生机盎然。四个小天井利于采光、通风,还可以改造成厨房或仓库。</p><p class="ql-block">另一种典型的格局,“三坊一照壁”,就是正房与两侧的厢房合围,正房的对面建有一高两低的照壁,照壁立于挡风,以适应当地多风的气候。</p> <p class="ql-block">剑川古城,只要有住家就会贴着楹联。白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白族很早就学习汉文化,把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剑川白族尊礼重教、耕读传家。尤其是自明代永乐二十年(1422年)在剑川开科取士,为当地学子打开了进取的通道。</p><p class="ql-block">至清光绪年间科举制度终结,近500年间,剑川籍登科及第有功名者累计558名,其中21名中了进士。谁家出了进士,就会像这样昭彰在自家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剑川尊崇读书人。据说在过去,就连古城街道的交通规则,都要严格遵循士农工商的等级尊卑。</p><p class="ql-block">“西门街,这条路它有三个石板,中间这个石板只能是读书人、做官的和老年人走。边上这两条石板路,其他的三教九流走,刺激了剑川的年轻人读书、上进,很好地做人,上中原走,做更多的事”</p> <p class="ql-block">赵藩,剑川最后一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这个没能考中进士的落榜生,后来却成为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书法家。他晚年创办云南省图书馆,主持编纂《云南丛书》,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中填补上了云南文化那一块应有的拼图。</p><p class="ql-block">“他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在武侯祠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他首先就是要“攻心”,那么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了,那么对方就会自行地消改,不需要用武力,也能够战胜敌人。后边一个就是“不审势”,你对形势看不清楚,那么你宽也不行,严也不行,那就“宽严皆误”。</p> <p class="ql-block">明万历年间,何家也出过一位进士。何人不中何人中,不中何人中何人,这个何家的学霸留下这副对联之后,就前往千里之外的北京城赶考,果然中了进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城居民90%都是世代居住的原住民,不少人家都像何家一样在祖宅生活了几代甚至十几代。祖上传下的老宅院,后人一代又一代地修缮,这是剑川古城许多民居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和中国的许多家庭一样,今天的剑川人家仍然普遍重视教育,期待自家子弟读书进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p><p class="ql-block">家永远都是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