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你孙子——《医学是科学吗》读书笔记

竹壳子热水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这是一篇写于整十三年前的读书笔记。昨天就职于本地某医院的一位朋友说他们医院要开展人文医学活动,我立刻想到当年的这篇读书心得,加上昨天深夜和另外几位朋友一起看法国电影《孤儿》,影片展现了孤儿收养过程中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促使我立刻跑到久违的QQ空间把这篇旧文扒了出来。重温后发现,十三年过去,现实竟然没什么变化,甚至某些方面还在持续滑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呜呼哀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顺带说一下,当年有幸数次亲耳聆听本书作者王一方博士的讲课和教诲,他的医学人文思想为彷徨中的我拨云见日,深刻影响了我的后半生人生选择,所以完全称得上是我的贵人,其过程此处按下不表,但必须做个标记,并深深致敬、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2024.11.20凌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语</span></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11-11-30 10:2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来是我推辞再三的一个“读书月”活动竞赛任务,后来还是受责任心驱使,写了备着。终于说服了管事的兄弟,找年轻人参赛去了,听说果然进了决赛,可见决策英明、后生可畏,这篇东西就成了没出库的半成品,冬日晴好,拿出来晒晒潮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俺才思有限,不敢贪天功为己有,原是做演讲稿写的,因此摘录成分较多,权当推广理念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考文献:王一方著《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不是你孙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医学是科学吗》读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年,在我们的意识里,甚至潜意识里,几乎从没有怀疑过这样一句话: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有个实事可以证明:报考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必须是理科生。而自然科学隶属于科学,换句话说,自然科学是科学的儿子。在以上逻辑里,我们便很容易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医学是科学的孙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在卫生科教管理岗位上工作过十一年半,目睹许多辛苦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年轻医生们,因为一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无比正确的话而激起病人的反感,以至于最后酿成激烈的医患纠纷。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当这一切发生在推波助澜的市场化医疗体制下时,这个人世间最需要投入情感的职业关系里,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冷酷,越来越多的利益,浮躁的今天,更是时时散发出怵目惊心的血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我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但这些年,我开始反思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的先天不足,即人文缺失。是的,文革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们的医学教育体系里,没有人文学科的培养。请看,从医者必须经历的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教育阶段:学历教育从组织胚胎、生理解剖开始,到各门临床专业学科,参加工作后的毕业后教育从内、外、妇、儿、传的轮科培训,到后期的定科专修,贯穿职业生涯的继续医学教育从本专科的最新进展,到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展,所学的都是治病救人的技术,生命的图景在一项项技术里被层层肢解,这样的教育体系里,看不到对人的情感的尊重,看不到对生命的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曾经问过本市一名优秀的教授级医生:“如果让您回忆半年前您经治的某个病人时,是他的病给你印象深刻,还是他这个人给你印象深刻?”她想了片刻,回答我:“他的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优秀的医生尚且如此,我不得不承认这是现代医学的悲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日本医学题材优秀电视连续剧《白色巨塔》2003版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里见修二(江口洋介 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很幸运,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系教授王一方先生的《医学是科学吗——医学人文对话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标题就很尖锐。书中阐明观点:医学不是科学的孙子,而是兄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年长期被人诟病的医疗体制,使我们忘记了一个常识:医学既是科学、技术,又是人学、仁术。但是,当代社会,技术统治了医学,疾病被通透地研究,精细地处置,而痛苦却被无情地漠视,甚至被彻底地遗忘,医学的科学性、技术性与人文性、社会性被生生割裂了。书中列举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事例:认定“人是动物”的医学取向时,就有了“生物科学的医学”,这种医学的发展导向是全面系统的还原式研究,即先把人分成系统,系统再分成器官,器官分成组织,组织分成细胞,像剥洋葱,现在已经剥到了基因层,但是这种研究带来了一种生物性至上的倾向。认定“人是机器”取向时,就有了“理化科学和技术的医学”。在20世纪,一个完全不懂医学的人,凭着发明一件先进的医疗器械,就可以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20世纪医学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相反,德行与医术很高的人却只能得诺贝尔和平奖,很令人费解。当下,人和医生之间无需沟通,人就变成了一堆可拆卸的零件,可检测的仪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财前五郎(唐泽寿明 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强烈提示了医学的人文性。在欧美,以“病人解放运动”、“病人权利公约”为标志。在中国,医患关系紧张便是一种“病人权利觉醒”的表达,但是这种表达比较野蛮,一方面,医生对病人冷漠;另一方面,刁蛮之徒打医生,砸医院。深层次的原因是医学的人文性长期被漠视,医学中人性被丢失,迷信机器,迷信金钱,迷信技术,久而久之,医患关系就会走到水火难容的这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于是作者在书中引发了人们对医学目的、职业价值的怀疑、反思和批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书的推荐人之一,我国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到:“医学人文对于现代医学的反省,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化,不把病人当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后果,包括把病人与亲情隔离开来的医院体制,医患之间的没有交流,对于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等等。二是商业化,也是不把病人当人,而只看做消费的主体,尽可能多赚钱的机会。在这方面,西方社会的一个典型现象是,医生、律师、制药商组成利益共同体,诱导医疗消费,制造保健市场,导致医学边界的无限扩张。作者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因为科学的贪婪和商业的贪婪,现代医学失去了生命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白色巨塔》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在书中“拷打”医学的科籍问题。在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科学是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须为目的的一种学问,是人们的一种智力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里面最美和最高尚的。《希波克拉底文集》强调了两个主题:德行和技艺。那么,任何医学工业品要社会化时,首先应该通过一个道德选择。并非所有生产出来的药物都要让人吃下去,并非诊疗设备一出厂,就要开足马力去使用,原子弹的研究也有这个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总是忘了,在医院里,“治愈”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人类能彻底根治的疾病非常少,所以,很少有机会药到病除,“帮助”、“安慰”才是所有的治疗场合都包含的努力,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E.L.Trudean)的三句话才应该是对现代医学服务表情的真切描述。也就是《医学是科学吗》这本书给我最重要的启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生应该是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时,去治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常,去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是,去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王一方博士的另一本著作《白色巨塔》,借由多部医学题材的影视剧解析医学人文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全文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