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张林超同志简历 </p><p class="ql-block"> 张林超,男,汉族,1967年冬月二十六日出生,四川眉山人,中共党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全球金融工商管理博士,高级国际商务师、高级经济师,第二届央企青联委员。 </p><p class="ql-block"> 大学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分别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凯瑞商学院联合推出的全球金融工商管理博士。完成世界著名的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泰柏商学院国际管理课程班学习结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公司高管课程班学习结业和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资委主办位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首届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因故主动放弃中央党校厅局级干部进修班和中央党校国务院国资委分校央企高级管理人员进修班学习。2014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院(NBER)主席邀请我做半年高级访问学者。 </p><p class="ql-block"> 系统掌握英语语言及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经济学、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公司治理、金融学等跨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还了解和积累了发电设备行业比较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p><p class="ql-block"> 上外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特大型中央企业——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工作24年。职业生涯成长顺利,先后在进出口公司、财务公司、集团办公厅(室)工作。曾担任集团办公厅(室)主任20年、集团总经理助理9年、集团董事会秘书6年、央企新闻发言人12年。根据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文件,集团董事会秘书被定义为集团高级管理人员。我被誉为央企董事会秘书的一面旗帜。从事业务工作涉及进出口贸易、非银行金融机构(财务公司)金融业务、海外离岸银行筹建、集团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筹备、集团行政管理、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和国际工程总承包项目协调、海外业务布局、公司治理、新闻发言人、金融资产交易所、数字资产交易所以及影视音乐艺术等众多领域,每个领域都卓有成效。具有很强的国际化背景,曾到访世界6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众多全球顶尖跨国公司。 </p><p class="ql-block"> 成功创业。离开央企后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了成都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益金所”)并转化为四川数字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数交所”)两个交易所。2016年7月5日四川省政府批准成都市建立金融资产交易所,2016年9月28日正式创办成都市政府参与出资的“成都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益金所”)并由我担任创始人董事长。创业与运营成功,从注册资本8000万元,运营几年后净资产达到1.3亿左右现金,经济增长幅度较高。 </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行文批准益金所转型为数字资产交易场所,7月份开始由本人担任全国唯一的数字资产交易场所——“四川数字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数交所”)董事长,政府决定将数交所股权重组并变型为国有控股企业。</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经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多次培训,开始担任上海海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p><p class="ql-block"> 张 林 超</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3日</p><p class="ql-block"> 于上海浦东新区</p> <p class="ql-block"> 我的书读得比较多,一个大学本科(川师大英语),两个硕士研究生(上外英语系国际新闻和西财工商管理),两个博士(西财产业经济学和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ASU全球金融管理),一个卡内基梅隆大学泰柏商学院国际管理研修班,一个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高管培训课程班,一个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还主动放弃过两次中央党校。最大的经济学智囊--美国国民经济研究院(NBER)主席还邀请我做高级访问学者。好多年前,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还曾经邀请我去读艺术学博士,我一直犹豫。今天回忆一下第一次考研的故事,即考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研究生。第二次是1997年参加西南财经大学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全国统一考试。</p> <p class="ql-block"> 1987年,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开始考虑考研。先没有考虑考英语专业,因为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太难考,一是我的英语成绩尤其是分数一般,尤其是文学,基本不懂,也不爱看小说,所以不敢考。二是想一些别的出路,再学一个专业,复合型人才也许更好找好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深思熟虑后,想考经济学或心理学,但经济学要全国统考高等数学,数学不会,只剩心理学。也很巧,我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是必修专业课,大三开始。我们年级的心理学老师是刚刚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毕业,从课堂到寝室,我们经常在一起,他鼓励我锁定目标,报考北师大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负责辅导。研读了一些书,感觉不错,我感觉实验心理学可能比较有前途,至少当个大学老师是可以的,加上心理学的前沿东西好像都来自西方,我外语好肯定是优势。慢慢的,感觉到实验心理学专业课考试还是比较难,全靠我们这样半路出家估计很难及格。所以主动放弃了。</p> <p class="ql-block"> 没有别的选择了,还是考本专业吧。英语专业招收研究生的学校还是很多,按5门考试科目中只有政治理论和外语是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其余三门都是学校自主命题,因而对学校学术优势的了解和培养潜力要有充足的了解,否则肯定考不上。首先排除川大,因为必须走出四川,摆脱盆地意识;其次放弃清华,因为太容易考上,前面两个年级每年都有人成功考上。北大不敢碰,因为太偏文学和理论,北外当然一流,外交官的摇篮,但论氛围和情调则远不如上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锁定上外。第一件工作要做,是联系上外研究生部招生办公室老师,花钱购买历年试卷(不含全国统考科目),购买上外高年级精读教材,好像是英国人编著的英文散文选。剩下的事情就是苦读。主攻《综合英语》(最难、最重要);专业课目我不选文学,考试科目《英语语言学》(含章振邦英语语法),除了语法,都得靠自学;《翻译与现代汉语》,没法复习,只能吃老本,提高空间十分有有限;《法语》自学到大学法语专业第四册精读教材;所有学生最怕、一般很难及格的政治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时事政治)恰恰是我的强项。</p> <p class="ql-block"> 全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于1989年1月隆重举行。结果没有意外,但由于邮路不畅,复试通知书5月中旬才到成都。国家教委划定分数线300分,我的总分高达357,政治理论和语言学专业课是最大的贡献者,都是接近90分。我的政治理论分数属于天花板级,没有办法,凡尔赛一下,舆论从来就认为我是当领导的好料。国家有分数线,定向委培研究生,学校有自主权,280分左右就够了。同学中还有只参加单独考试的,据说考试题要简单的多,主要是年纪比较大的大学老师可以报考。</p> <p class="ql-block"> 为了双保险,又参加了1989年3月在重庆大学举办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双学位班招生考试。我们年级去了很多人,但只有两人被成功录取,另一位是我们班学习委员、年年一等奖学金的彭帅同学。她报考的专业是法律系的知识产权法专业。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的录取通知书来得太晚,彭帅已经分配到成都市武侯区的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单位不同意放,所以没去,因此我也没去。就这样,这两个宝贵的学习机会都被我们无情的放弃了。我选择了上外,并决定毕业后回成都。</p> <p class="ql-block"> 收到复试通知书的时候,上外的复试早已结束。我用长途电话联系学校研究生部,老师说通知书早就寄出,由于邮政的原因,所以很晚才寄到。考虑特殊情况,学校要我启程前往上海,单独为我组织一场复试。我买了硬座火车票,48小时以后到达上海。学校安排我住招待所,免费的。几天之后才到英语系红楼三楼参加复试。由何兆熊教授等三人组成复试组。复试很简单,给我一篇很短的英语文章,让我阅读15分钟。我看了文章,确实很难。然后是组长提问我回答,我倒是不怯场,比较自如。除了问题之外,我跟他们聊了很多去上海一路上的见闻,也坦率承认了文章里的几个单词以前都没见过。很快,何教授说,祝贺你,你被录取了,辛苦你跑一趟,9月1号来报到吧。我很兴奋,竟然当场给出考核结果。我明白了,复试主要考察英文口头表达能力,文章懂与不懂可能并不重要。我的策略是对的,回避不足,他问他的,我说我的,展示自己的口头能力。之前知道何兆熊,因为备考时读的语言学书就是他写的。后来才知道,何兆熊教授,是我国语用学学科创始人,曾担任教育部大学专业英语四、八级考试指导委员会主任,是我国著名的英语语言学教育家。后来我知道,我一个同班同学考广州外语学院,笔试成绩超级好,比分数线高出80来分,他是我们班唯一可以背字典的人,但遗憾的是,复试没过关,应该是口语不行,因此不幸落榜了。 </p> <p class="ql-block"> 9月份报到后,先当上班长,全班23个同学。再选专业。英语系本来有四个专业,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国际新闻、国际经贸。我选了新闻。上外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国际新闻专业的五所大学之一。1982年,中宣部给上外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培养一批精通外语的新闻记者。198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上外英语系增设国际新闻专业,从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招收30名新生,继续读两年,毕业后给英语语言文学和国际新闻双学士学位。上外有一批师资具有比较深厚的新闻底蕴。比如,钱维藩教授,他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曾任英文《字林西报》记者和编辑,有几十年的英语新闻工作经验,他就成为国际新闻专业的主任。他的另一位搭档钱绍昌老师,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并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科博士学位,他放弃手术刀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中国影视剧翻译第一人,今年已经93岁了。他们俩一起并称为“二钱”。这样上外成为全国最早开办国际新闻专业的五所高等院校之一,是学校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开端。198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上世纪90年代以后就从英语系独立出来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国际新闻传播的高端人才,大量学生遍及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以及上海和各地地方媒体。中央唯一英文媒体《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及新华社副社长等是上外1987届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历史瞬间: 1986年6月3日,上外国际新闻专业首届双学士学位毕业生汇报会在北京怀仁堂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及有关部门的领导朱穆、彭佩云等同志听取汇报并讲话。我院副院长侯维瑞等四位师生代表出席会议。(院刊1986、6、18 第72期)(参加人员:侯维瑞、关可光、周树春、郭可)</p> <p class="ql-block"> 1987年6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到上外做形势报告,点名表扬了国际新闻专业,他说国际新闻专业师生与“美国之音”记者座谈中,坚持原则,针锋相对,有理有据,对流利的英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的老师、原上外党委书记吴友富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他一直认为我们是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其实他记错了。实际上我们是上外第二届国际新闻硕士研究生。我们一共7人,我当年查过教育统计,那年全国也仅有7名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钱维藩先生年纪大,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参与过以他为主的学术交流座谈活动,1990年他就去世了。钱绍昌先生一直是我们的主力老师。2019年我约了几个同学回去请钱先生和师母餐叙,氛围其乐融融,出版社社长在场,签名赠书。下来钱先生写了一篇文章《30年前的国际新闻研究生》在《新民晚报》发表。去年我写过一篇回忆文章《上外的传奇、交大的自豪》,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3周年校友征文比赛中获二等奖,进入前三甲!</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及以前,像中学一样大的小小上外,大师云集。回忆了一下在上外求学期间教过我的部分老师,有三位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生,一个新闻系,一个英语系,一个医学系;一位斯坦福大学英文专业硕士和密西根大学图书馆专业硕士;一位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两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还有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外文系的知名教授也过来给我们上课,一位是新闻系头牌教授丁淦林,教我们中国新闻史,另一位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的学生徐烈炯。有这么多大师级恩师授课,还有什么地方有呢。</p> <p class="ql-block"> 上外读书,改变了我的一生,有幸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毕业后本来是去四川大学新闻系当老师,但最终到了央企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没有机会去媒体工作,但后来做了12年央企新闻发言人,从做媒体改为应对媒体及处理舆论事件,并成长为一名未曾干过媒体的著名资深传播人。</p> <p class="ql-block"> 上外毕业,四川大学给了两个Offer,一个是刚刚从中文系拆分出来的新闻系,另一个是经贸系,我选择了新闻系,开始准备,准备9月份开课。因为新闻传播是舶来品,川大新闻系很看重我,因为我会英语,又是新闻研究生,跟系主邱沛篁老师有较多沟通,邱老师可能对我不会有什么印象,但我记住了他。他后来成为川大新闻学院的台柱,更是四川新闻传播界的名人。可是上外研究生部分配办曹太清老师对我特别关爱,把我劝进了大央企东方电气。</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11日,上外隆重举办国际新闻专业建立40周年庆祝暨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40周年论坛,我应邀回母校作了题为《新闻发言人眼里的媒体与传播》,印发较好的反响。也有机会见到校领导李岩松(校长)、韩殿秀(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郭可(新传学院院长)以及著名校友CCTV江和平、上海电视台王立俊、上海歌舞团王延,还有黄震宇、李美、赵牧、郑浓燕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等等一批优秀校友。还见到了上外校长李岩松和我的老师、原上外党委书记吴友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阿拉伯语与中东研究,是上外的王牌,举国第一。当然我们英语也很王,俄语也是全国第一。很多很多年前,中东研究所蔡伟良老师托人请我回母校,创新教学模式,由我陪同他一起联袂演讲中东、特别是伊拉克的故事。我回去了,给学生讲了三个小时伊拉克和伊拉克战争的故事,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说比水均益的精彩很多,可惜时间久了就,我没有记录粉丝们的名字。后来听说,学校开部门会议,新闻传播学院知道这件事情后有“意见”,张林超属于新传,怎么去你们的地方开讲,至少要提前打个招呼什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 林 超</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日</p><p class="ql-block">清晨于浦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