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景点集珍·中山路沿线篇

laoxu

<h3>松江旧称云间、华亭,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是上海原十个郊县中,人文、自然景观较为丰富的一个,中山路沿线的景点则更为集中。摄友农夫寓居松江多年,一辆单车几乎骑遍老城区的大街小巷。甲辰年寒露日,由他向导,沿中山路自东向西走马观花一日游,先后经过袜子弄、云间第一楼、方塔园及与之一街之隔的云间粮仓、程十发艺术馆、西林禅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至醉白池收官。</h3> <h3>袜子弄是通波塘西岸一条长不过数百米的小马路,北起环城路,南至中山东路。因元明时期开有百余家暑袜店铺而被称之为袜子弄。</h3> <h3>今日之袜子弄,除32号袜子新弄还保留有数幢民国时期的旧厂房,早已无袜子踪迹可觅,通波塘边,只留下老街两边虬枝盘曲的参天古树,被网友赞为“松江最美林荫路”。</h3> <h3>摄友农夫拍摄的袜子弄小视频。</h3> <h3>中山东路250号-云间第一楼。原为松江府署谯楼,元贞元年(1295年)建成。后因灾害、兵燹几经兴废,仅剩残砖碎瓦和台基。上世纪末重新仿建新楼,现为松江二中校门,区级文物。</h3> <h3>中山东路235号-方塔园。此地原为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公园占地182亩,始建于1978年,两年后边建边开放,因种种原因,全部工程耗时十年才告竣。园内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除了宋代兴圣教寺塔(方塔),这些古建、古桥、石像生等均来自松江各处,天妃宫更由老闸北迁来。园内还营造了大片的竹林、草坪、人工湖以及造型别致的亭、榭、廊、舫、轩,是市民休憩涵养的好去处。</h3> <h3>“方塔风铃”名列松江老十二景之首。入得园来,迎面就是《方塔风铃》刻石,由全国人大原付委员长、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字。</h3> <h3>树龄400岁的古银杏树。</h3> <h3>国家级文物-兴圣教寺塔(方塔)。建于北宋年间,塔高42.65米,方形九级,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1974一1977年重修,恢复了原有的架构。方塔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优美、玲珑多姿,清人黄霆在《竹枝词》中以“怎如方塔最玲珑”赞之。时至今日,方塔已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h3> <h3>走进方塔底层,隔框远观围墙壁上清代黄霆盛赞方塔的《竹枝词》: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杏霭中。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h3> <h3>市级文物-方塔北侧的砖雕照壁,原为松江府城隍庙山门外的屏风墙,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是上海乃至全国最古老、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h3> <h3>照壁前的古“水陆池”,是方塔园中最古老的遗迹。据《松江府志》记载,原水陆池开凿于唐五代后汉乾佑年间,方圆数亩,周围古树苍翠,游人如织。</h3> <h3>区级文物-清代天妃宫。原名顺济庙,坐落于小东门十六铺一带,1853年遭毁;1883年易地北苏州路河南路重建,改名天后宫;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市政建设需要,拆迁后大殿构件运至方塔园重建,仍名天妃宫,是现今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h3> <h3>区级文物-陈公祠。始建于1842年(清道光),1898年(清光绪)重建,系为纪念抗英名将、民族英雄陈化成而立,原坐落于松江区西塔弄底,2000年6月迁入方塔园原样落成。</h3> <h3>区级文物-宋代望仙桥。方塔园建园时移入。此桥属“木肋石板桥”,较现存之石板古桥结构更独特,全国仅此一例。为便于游人从桥下欣赏这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园林建筑师在桥堍边构筑了亲水平台。</h3> <h3>区级文物-兰瑞堂。相传为明代建筑,因这座建筑的“一梁四柱”系采用十分罕见的上等木材“金丝楠木”制作,故民间又称此堂为“楠木厅”。</h3> <h3>兰瑞堂现辟为明朱舜水纪念堂,堂内匾额,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1918-2000)题写。</h3> <h3>兰瑞堂北立面。</h3> <h3>由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设计的何陋轩是方塔园的亮点之一。建筑占地230平方米,竹结构,稻草铺顶,空间富有层次和漂浮感,曾获国内外多个奖项。周边多达25亩的竹林,更与之相映成趣。</h3> <h3>石像生,为古代墓地神道两侧的石雕武将、文臣、马、羊、虎等,其中武将和文臣又称“石人”、“翁仲”。</h3> <h3>方塔向东,有条宽2米、长约20米的神道。两侧立有14座明代石像生和碑碣座,由东向西依次为龟趺、石羊、石虎、石马、文臣、武将,对称排列,皆为松江出土。</h3> <h3>仿古长廊以明代文化名人董其昌命名,其昌廊全长约 70 米、宽2 米,北高南低、曲折有致,随地形自然起伏,遇景物曲折迂回,并与楠木厅、锦麟榭等相通。</h3> <h3>其昌廊南端的《读锦鳞》水榭,架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既是园中的一处景观,也是游人观赏园景、投喂锦鲤、唱歌飙戏的水上平台。</h3> <h3>日月湖畔的石舫系仿元代名士杨维桢之画舫而建。杨维桢,字廉夫,别号铁笛道人,故称之为“铁笛舫”。</h3> <h3>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大草坪位于公园南端,草坪北面濒河,岸边植红枫、杨柳等数十株。<br></h3> <h3>电动游船码头。</h3> <h3>云间粮仓位于松汇东路通波塘与人民河交汇处,占地136亩,共60余栋建筑,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这里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陆续建造的粮食仓库和加工厂,如今已成为集旅游、休闲、体育、文化、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园区。</h3> <h3>粮仓的前身“南门粮库”挂牌于1953年,之后通过兼并扩张,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粮库的功能逐渐淡化,库区逐步衰落。当年的粮食筒仓如今已变身浸心酒店。</h3> <h3>2019年,18位两院院士共同启动云间粮仓项目,借助历史中轴线、涂鸦艺术、雕塑装置等,建成如今的“云间粮仓”。图为森兰堡乐园。</h3> <h3>途中打卡-庙前街小豫园商城。这里是松江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街道两边的建筑外观仿明清风格,各种各样的商店和特色美食小吃店铺人气爆棚、生意兴隆。</h3> <h3>中山中路458号-程十发艺术馆。艺术馆占地面积2541平方米,馆舍均为明清古建筑。门楼飞檐砖雕,右侧墙上是金色浮雕的吴邦国题字“程十发艺术馆”;左侧是石刻的程十发自画像和书法。</h3> <h3>程十发艺术馆的选址是大师本人于2005年回乡时选定的。生平展示区的建筑为清代瞿继康宅,真迹展品区为明代建筑王冶山跨院宅;公共汇展区是清代建筑袁昶旧宅。其中王宅是大师住过几十年的家。为筹建程十发艺术馆,2002年,松江有关部门将王、袁两宅的主体建筑移至瞿宅所在的中山中路458号,成为松江新十二景之一的“三宅缘墨”。</h3> <h3>真迹展品区陈列了程十发2005年11月捐赠给家乡人民的80幅古代名家书画藏品及其本人作品,并复原了1923年至1951年程十发家居松江的生活场景。</h3> <h3>中山中路666号-西林禅寺。市级文物西林寺被誉为松江第一寺,在沪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上海佛教寺院十大丛林之一。原名西林精舍、云间接待院,初建于唐咸通十三年,增建于南宋咸淳元年,明洪武二十年重建,更名为西林禅寺。盛极一时后‬几经湮灭,新中国成立时只剩圆应塔与毗卢阁两处,1992年时得以重建,“西林梵音”也名列松江老十二景之一。</h3> <h3>为纪念寺院创始人圆应禅师,西林禅寺重建时在院内新建园应宝塔,俗称西林塔,塔高46.5米,八面七级,塔势峥嵘庄严,三吴诸塔无出其右者,名播远近。西林塔现为上海已测定的古塔中最高的一座。</h3> <h3>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修建中,在西林塔的塔刹宝顶和基座下的地宫里发现了高僧园应法师的舍利子,数目可观的佛经、鎏金佛像、记事银牌木牌以及古钱币和玉器等珍贵文物,以明代居多,尚有宋元及宋前之物。对研究西林寺的历史乃至佛教文化很有参考价值。</h3> <h3>西林禅寺是沪上唯一塑有五方佛群像的佛寺,毗卢殿内并列供奉着代表五方的五尊佛像,毗卢殿也因此被称为“五方五佛殿”。</h3> <h3>大雄宝殿。</h3> <h3>崇恩法幢。</h3> <h3>放生池里色彩斑斓的锦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