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深秋,这个季节仿佛是大自然最深情的笔触,绘就了一幅幅令人心醉的画卷。在如今物欲横流,节奏感非常快的生活节奏中,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名人故事,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何尝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呢?《杨绛传》是我再次调入政协,阅读的第一本书籍,在我的心目中,一直觉得杨绛女士为何称其为先生?想要更清楚的认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著名女作家,阅读这本书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全面的了解她的最佳方式。</p> <p class="ql-block"> 杨绛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著名女作家,学者,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译作《堂吉诃德》《斐多》等。在现代,“先生”不仅用于称呼男性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还可以用于尊称德高望重的女性,如杨绛、宋庆龄等,故我们称杨绛先生。本书通过丰富详实的资料,以温暖细腻的笔触,真实还原杨绛先生的百年人生。将其童年成长、家庭变迁、求学历程、文学创作、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的爱情等一一呈现给读者。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传奇,太多的磨难,她都能从容面对,当我们心浮气躁,亦或是迷茫痛苦的时候,总能从她的身上找到心灵的慰藉和重新启程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这就是杨绛。她静的就像一幅画,深处乱世、经历磨难却能做到“心底偏无喧嚣”;面对赞誉,虔诚膜拜却“淡泊宁静以致远”。面对敌人,能镇静自若而临危不乱。面对突发事件,能随机应而平淡处置。中国有句老话叫“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但是对钱钟书来说,“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p> <p class="ql-block"> 杨绛家世居江南名城,祖上或是清廉小官,或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用杨绛自己的话说,她们家属于“寒素之家”。她排行老四,父亲杨荫杭历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长。她的父亲热爱读书,写作笔名老圃。他翻译的西方学术名著,曾经影响了一代青年。小杨绛,耳濡目染,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较多,读书喜欢写作多,生活方面也受到母亲的影响。她的母亲唐须嫈,知书达理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毕业于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学,务本女中。</p> <p class="ql-block"> 杨绛先生最喜欢阅读,她把阅读比作串门儿,高兴去哪家串门就去哪家串门。谈的好了,就坐一会儿;谈的一般,即可拔腿就走,也不用看彼此的脸色,真是一件赏心悦目又大有进益的事。</p>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上,父亲是最好的启蒙导师。有一次,父亲问杨绛:“阿季,如果三天不让你看书,您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个星期就白活了。”父亲笑了,说:“我也这样。”她与父亲已升作朋友了,亦师亦友。</p> <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这样,百转千回。杨绛的求学之路非常坎坷,从东吴大学文科到苏州大学,再到清华大学借读,再到与钱钟书婚后赴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他们是志同道合的夫妻,他们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相互吸引走到一起。牛津大学的图书馆馆藏书籍之多,令他们终生难忘。她和钱锺书一起比谁读的书多,两人还制定了阅读计划。玩起了阅读比赛的游戏,那情景令人神往。她除了听课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读书上,阅读范围特别广泛,从文学,哲学再到心理学和史学等各类书籍,图书馆的环境优雅,极为安静,他们就这样,成了牛津的图书馆里的一对书虫。所以说找对象,找一个志同道合的灵魂伴侣是多么重要,可以相互成就,相互支持,活成彼此想成为的样子。这种精神方面的愉悦和满足以及衣食无忧的物质满足都让我们很向往。</p> <p class="ql-block">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钱锺书对爱人的八个大字赞誉。<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多数人的一生一个也做不到,最才的女固然很难很难,但最贤的妻却难上加难。</span>爱,揉碎在一饭一书中。杨绛既是知识女性,又是大家闺秀,爱一个人会为他做一切。在英国留学期间,为钱锺书第一次做红烧肉。靠着这份烧菜的“天赋”,很快就丰富了他们的食谱。和他一起读书是快乐,为他洗手做羹汤,也是快乐,这是另一种成就。来自世俗生活的魔法爱,也许没有那么神秘不可测,因为爱有时就隐藏在一饭一书中,等着我们用味蕾慢慢开启一生的爱的旅程。谁不羡慕这样的爱情,谁不羡慕这样的神仙眷侣?这就是所谓的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智慧女人。杨绛这样写到: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相互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相互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朋友。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这样朴素的良言,对于当下的我们,道理都懂,几人笃行呢?现在的青年男女如果读过这本书,你们还不会相信爱情吗?你们还会恐惧婚姻吗?去书中寻找答案吧!</p><p class="ql-block"> 我想:人间烟火色,也许就是这样,彼此搭手,彼此成就,彼此温暖,彼此依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相爱的人,去哪里都是收获。作为新婚不久的杨绛夫妇,他们渴望两个人的生命的延续。钱钟书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两个相爱的人,对未来生活的希冀,莫不过如此。就这样,在伦敦,他们如期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钱瑗,小名阿圆、圆圆。钱钟书的“痴气”也怪别致的,他认为假如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就会喜欢那个孩子,怎么对得起阿圆呢?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理论,但还没见过父母为了用情专一而只生一个的理由!在《我们仨》中可以诠释他们的爱。</p> <p class="ql-block"> 一生一世,唯一双人。在杨绛眼里,钱钟书只是博学自信,并不骄傲。钱钟书就像移动的图书馆,多么幸运,他的伴侣和他一样嗜书如命,相互欣赏,将彼此视为自己的思想知音。世人在意的,他们偏偏很淡泊;世人追求一生难以拥有的,他们偏偏一出手就摘取了最亮的星。</p> <p class="ql-block"> 经历过生离死别,经历过外强入侵,等到日本投降后,唯有杨绛独自躲在角落默默流泪,这泪水滋味万千,既有赶走侵略者者的喜悦,又有双亲没有等到祖国胜利的难言苦楚。在历史的路口,她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为什么会选择留下而非出走?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他们是倔强的,他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意做外国人。人的遭遇终究是和祖国人民连在一起的!这无疑是表达了爱国之情,这也象征着她的个性!</p> <p class="ql-block"> 1949年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个人命运总是和国家相连的,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这一年,钱钟书与杨绛同为清华母校教书,很快他们都成了清华外文系炙手可热的教师,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一年后,钱钟书被选为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与翻译工作。</p> <p class="ql-block"> 只有经历过那种沧桑岁月的人,才更懂得生活,才能更好的创作,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经过了“三反”运动,知青上山下乡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了劳动关,居住关,饮食关,卫生关,方便关,在这场政治风波中,她这套处世哲学让她远离风暴中心,更好的保护了自己和家人。但是1966年,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特殊的一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山雨欲来风满楼,不幸的是,杨绛和钱老两人都被革命派揪了出来,他们都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牛鬼蛇神”!他们俩胸前挂着罪名的牌子,互相鉴赏。这对经历磨难的夫妻,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她就是靠着这种坚韧不拔,诚恳待人和善的处事作风,赢得了众人的喜爱和尊敬,在干校锻炼期间,给钱给物,能出力就出力,能给精神安慰的他都毫不吝啬。解救了许多想自杀的知识分子,但却没有及时挽救自己的亲人,也就是阿圆的丈夫,她的女婿王德一。在这场炼狱中,无法忍受折磨,选择了自我了断。在学校被污为“五一六”分子,他是个厚道人,不想坑害无辜的人,又无力对抗斗他的人。只好选择为难自己,走上绝路。谁能想象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p> <p class="ql-block"> 因为喜欢这部小说,自学西班牙语来翻译,杨绛作为出色的翻译家是不容置疑的。1978年汉译本的《堂吉诃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刚一出版,立刻就引来了阅读的狂潮。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西班牙文学翻译的一个空白。为此,西班牙政府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亲自向杨绛颁奖,这是翻译界少有的殊荣!可想而知,这本译著的诞生是在下放干校中完成的,经过了怎样的血泪和怎样的毅力,无法想象,这是他几乎没有自由的情况下完成的,整天不是学习就是斗争,中间还下放锻炼。然而,正是这种苦难将她百炼成钢,终于向全中国的翻译界,向全中国的读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这本书曾作为当年邓小平送给西班牙国王的国礼。</p> <p class="ql-block"> 书写,就是抵抗遗忘;书写就是让人复活。送别女儿,圆圆头癌症病世之后,又送别了钱老后,闭门谢客的杨绛选择了躲进书海里,开始完成女儿没有完整的写作,在纸上复活一个鲜活的女儿和一个顽皮的丈夫,于是创作了《我们仨》。也开始了漫长的晚年写作生涯。一辈子甘当“零”,甘当隐形人,甘当绿叶的她,不停的思考,生死思考,灵魂不灭,创作了《走在人生边上》。惊叹于苏格拉底的智慧和良知,以及其为信仰真知献身的精神,翻译了举世瞩目的著作—柏拉图的《裴多》,这本书难懂难译,让更多备受折磨的痛苦灵魂得到智慧的抚慰。</p><p class="ql-block"> 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的近20年时间里,她几乎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令“死者如生,生者无愧”。她孜孜不倦的在钱钟书留下的海量笔记,各种文稿文存,整理出版钱钟书不同版本的文集。钱钟书的笔记不仅繁多,而且引注浩繁,又用中英法德拉丁语等不同语言记录,手稿上还有插图,漫画,肖像。 </p><p class="ql-block"> 在钱老去世之后,杨绛还干了很多事,其中一件大事是令人动容且敬佩。她决定将夫妻俩的全部稿酬和版税,全部捐献给清华大学,并在母校设立了一个名为“好读书”的基金会,专门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子。他们一生都好读书,视书如命,不可一日无书,即便是在百岁高龄,她依然坚持每天都读书。这就是她的传奇一生!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的龚全珍老阿姨,她也是活到老学到老,传承革命精神,无私的帮助困难群众,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女中豪杰,女人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的语录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以下是部分语录及其含义:与大家共勉!</p><p class="ql-block">想得太多,书得太少:指出人们烦恼的根源在于思考过多而阅读不足,鼓励多读书以拓宽视野,减少烦恼。</p><p class="ql-block">快乐总夹杂着烦恼:揭示了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中常伴随着烦恼和忧虑,这是生活的常态。</p><p class="ql-block">不争不屑:表达了不与人争斗的生活态度,认为争论无益,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世界是自己的:强调个人世界的独立性,指出人应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非过分关注他人。</p><p class="ql-block">淡定和从容:认为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鼓励人们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p><p class="ql-block">总之:杨绛先生的语录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引导人们以更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