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农场旧时光(八)

大表哥

农场学校的往事追忆 <p class="ql-block">  面前的这幅照片,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老房子,这房子屋顶已经有些塌陷,墙壁上布满了青苔。尽管如此,它却使我们难以忘怀,因为它的过去曾承载着当年农场许多学子的梦想与希望。那斑驳的墙面仿佛在诉说着以往的故事,让人不禁驻足凝视,思绪万千。在这里,我们要聊的农场学校的往事,就从眼前的这一座老房子说起吧。</p><p class="ql-block"> 这一座简陋的老房子,其实就是当年农场学校的校舍,在这座老房子的前面,还有同样的三四栋房子,中间是一个小操场,这里曾经就是农场的一间学校,是广垦和平农场一间大名鼎鼎的学校,当时农场人习惯性地称为“农中”。说起农中,其实还有一番来历。</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随着农场的发展,在农场出生的职工子女一天天长大了,办学校(包括小学、中学)解决他们适龄入学读书的问题,就成为了当时农垦系统面临的一件大事。为此,中共化州县委农场部选址在和平农场屙屎岭创办了半农半读的“化垦农中”,当时是面向化州九个农场的职工子女招生,由于种种的原因,农中向各农场招生办了两届就停止了,接着,和平农场就接过了农中的校址,继办起了和平农场中学(改制兵团后称为“八师五团中学”),由于习惯上的叫法,当时就读和平中学的学生,也称自己读过农中 ,最早在农中任教的老师有陈远来、吴其芳、唐爱玉、王宗钿、杜永红等。</p> <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平场就已在场部办起了小学,当时叫“和平农场职工子弟学校”,校址就在后来场中学所在的山头上,学生人数不多,但班级齐全,在场小学任教及与在农中任教的老师一样,都是国家分配到农垦任教的正式教师,他们多是师范毕业生或接受过正规师资培训的,当年最早在场小学任教的老师有:黄少清、许丽诗、刘付海仙、钟暸东、黄佳声(已故)等。</p><p class="ql-block"> 到了七十年代初,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场职工子女进入了适龄教育阶段,农场学校的规模必须要扩大方能适应“场二代”入学读书的需要,此时正值兵团体制时期,兵团各级对农场教育这一块是相当重视的,当时除了继续办好场部小学外,在一些人口多的连队或边远的连队也陆续设置了小学分教点,方便职工子女的就近入学读书。农场中学在此时也从初中向高中扩展成为完全中学,一九七二年夏,八师五团中学的首届高中生毕业,自此,农场中学有了自己的高中毕业生,农场中学的高中部便开始了常规性的每年招生,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都齐全了,标志着农场的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农场教育可以说是进入全盛的时代,农场学校的校舍在逐步扩大,全场在校学生人数最高峰时达到近3000人(其中中学生人数达到近1200人),农场小学除了场部小学外,还在农中的旧校址办起了第二小学,当时大部分的连队都设置了小学分教点,做到了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就近入学读书。</p> <p class="ql-block">  自兵团时期起,农场学校规模的扩大,除了不断增加校舍设备外,师资的配备成为了办好学校的关键。在农垦体制时代的和平农场中小学师资队伍中,实际上存在着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经国家分配前来农场中小学任教的老师(这里包括文革前与文革后的),他们是科班出身,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担纲挑大梁,是全场教师队伍中的精英;二是农场自己培养出来的老师,这部分老师当时是根据办学需要,从各方面表现好、文化水平较高的干部职工中挑选,经短期培训上岗,由老教师传帮带,在实践中边教边提高,这里包括从下乡知青中选拔培养的老师和从农场有高中学历的职工子弟中选拔培养的老师,这部分老师占了师资队伍的一半以上,是农场教育的生力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教学的实践中逐步提高,逐渐成为了合格的任课老师;三是面向社会招聘来的老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农场根据当时学校教学的需要,经严格的政治及教学业务考核,从社会上的民办教师中招收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及教学水平较高的中学教师,充实进农场中学的师资队伍中,这批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上手快,适应性强,教学能力也强,后来逐渐成为了农场中学教师中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当年化垦农中的校舍,砖瓦结构的老房子,位于和平农场四队屙屎岭】</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化垦农中面向化州农垦所属的九个农场的职工子弟招生,图中的七位女生来自四个农场】</p> <p class="ql-block">【当年和平农场中学的门楼,简朴厚重,一届又一届的农场学子在这里完成了中学学业】</p> <p class="ql-block">【在原“化垦农中”校址上成立的和平农场二小,校舍虽简陋,却大大方便了周围几个连队适龄儿童的入学】</p> <p class="ql-block">【原和平农场中学的教学楼,虽然只有两层,但在当年建成后曾使能在此楼教室上课的中学生荣耀一时】</p> <p class="ql-block">【和平农场中学全体教师的合影,拍摄于1981年4月12日】</p> <p class="ql-block">【和平农场第二小学全体教师的合影,拍摄于1982年5月2日】</p> <p class="ql-block">【农场学校移交地方教育部门前,当时的和平农场中学全体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当年农场的学校,简陋朴素,质朴无华,如前面所说到的农中(后改为“场二小”),就是三四栋砖瓦结构的简单平房,教室与宿舍的窗是用砖隔砖砌成的,没有窗门,地板是“三合土”打成的,没有电灯,晚上自修时是每个教室一盏烧煤油的汽灯,学生宿舍里点的是“火水灯”。在连队的小学分教点,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也多是这种情况。在这种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农场学校的老师们,年复一年地坚守在教学岗位上,以三尺讲台为家,以奉献为笔,不辞辛劳地尽可能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帮助学生们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智慧与爱心引领学生们走向知识的殿堂,从而使得农场学校的这一方天地,成为农场后代成长的摇篮,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中学毕业生,使之成为农场发展的新鲜血液,从而为农垦事业的庚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农场学校的课堂,虽简朴却温馨,窗外是绿油油的胶林,满眼尽是碧绿,空气中弥漫着胶园特有的气息,学生们端坐在教室里的旧木桌前,享受着大自然清新空气的馈赠,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课,偶而传来几声鸡鸣或鸟叫,更添几分农场学校的特色风情。在农场出生长大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偏僻的山卡拉里,那时交通闭塞,通信落后,大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也不知未来是怎样的,而当走进学堂那时起, 是学校的老师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把农场的孩子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老师们的课堂授课,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他们的心田,知识的获得,极大地开拓了农场后代们的视野,从而在春光烂漫的年华里,编织着农场后代们人生的七彩之梦。</p> <p class="ql-block">  由于农垦体制自成系统的原因,当年农场教育的这一块,是属于农垦自己管辖与地方教育部门基本无关的,农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包括校舍的建设、教具的配置、师资的配备及培训提高)全由农垦系统自己解决,当年在农场机关先是设立文教干事专管,后来设立了农场教育科,专职负责农场中小学的管理工作,先后在和平场教育科工作的有余范(任科长)、杜中、黄佳声(已故)、许丰波、康荣艺、黎冠信、肖辉川等。在那个时候,农场中小学领导班子成员的配备是经农场党委研究决定的,从兵团体制时算起,一直到农场学校移交地方教育部门时止,先后在和平中小学领导岗位(一个班子管两校)上任过职的有:支继烈、邓毓权、张汉甫、关华恬、章志明、黄必强、刘付位明、黄佳声、陈远来、李先知、肖裕藩、刘付文业、陈甫军等,后期在和平小学领导岗位上任过职的有黄志文、彭立娟等。</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化州农垦所属农场中学的高中整合到建设农场中学,因此,和平农场中学的高中部自然撤消,从此时起,和平中学成为了“茂名农垦和平初级中学”,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由于当时农垦发展陷入一时的困境,农场的人员外流,因此,农场中小学每年的招生人数骤减,此时,小学的教学点全部撤并回场部小学,进入2000年后,和平初中每年的招生维持在三到六个班左右,小学的学生最多时是300多人,一直到2018年农垦的学校全部移交地方教育部门管理时止,还有40多名教学人员不负初心,始终坚守在农场中小学的教学岗位。到了2020年,和平初中被并入地方中学,教师随之并入,现在的和平农场,只剩下一所地方教育部门管理的和平小学。</p> <p class="ql-block">  农垦体制时期的农场中小学,是在当时的管理模式下产生存在的,它是当年国营农场自主发展的需要,那个时候农场学校培养出来的中学毕业生,全部由农场安排在本场工作,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场职工的文化知识结构,为农场的职工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农场学校的老师,既是国家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又是农场的自家人,是农场职工队伍中的文化人。当年在农场,教师是一门很吃香的职业,是一份很体面的工作,在当时的下乡知青和职工子弟中,若有被选拔当老师,则是一件很荣耀很有面子的事,许多心存梦想的农场仔农场妹,在农场参加工作后,梦寐以求以当上老师为荣。而一直坚守在农场学校教师岗位上的,后来都有一份不错的教师职业的工资,退休后每月都能领取到一份让人羡慕的教师退休金。</p><p class="ql-block"> 由当年“农中”学校的一幅照片而追忆联想起农场旧时学校的这许许多多,令人感慨万分,今人唏嘘不已。逝去时光中的农场学校,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老师的一颦一笑,仍然令人记忆犹新,如今,和平农场的一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旧貌换新颜,农场旧时的学校,可以说已不复存在,但却又是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一切,使人百感交集,在农场出生长大,曾在农场学校读书成长的我们这些农场后代,虽然现在已离开了农场生活在他乡,但对于农场学校的过去,对于以往农场学校的校园生活,对于昔日辛勤抚育我们成长的亲爱的老师,有着太多太多的“太想念”,就让过去的这一切定格成永恒吧,那是我们最纯真的岁月,也是最宝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农场中学,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文艺活动,活跃校园气氛,图为当时的校领导与学校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农场中学,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校内经常开展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当时的中学蓝球队在化州农垦颇有名气,曾参加化州市的中学生蓝球赛获奖】</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农场学校,课外活动十分活跃,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图为时任场党委书记梁沛然到学校视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生们的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对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图为当年农场学校的学生在集体出操】</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首届(72届)高中毕业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高中73届毕业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高中77届毕业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高中81届1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高中81届2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初中78届1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初中78届2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初中78届3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初中78届4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2002届初三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2005届初三109班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平中学2005届初三110班毕业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