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地 ‍——伏虎山 ‍《金石武昌城》一葉刻石

一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伏虎山</span></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p><p class="ql-block"> 伏虎山,距武昌老城十五里,高61.7米,面积仅0.5平方公里,是位于东湖南侧一座萃绿的小山峰,它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从远处眺望就像一只青虎趴卧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三国时期,蜀将关羽驻扎此地,正值盛夏,天旱无水,兵干馬渴,官兵四处寻找水源,突遇一白虎精拦路,于是关羽勇斗虎妖,将其降伏,并以刀卓地,地下喷出一股清泉,后人遂称此地为“伏虎山”,此泉为“卓刀泉”,亦称“虎泉”。</p> <p class="ql-block">边款 伏虎山</p> <p class="ql-block"> 卓刀泉</p> <p class="ql-block"> 虎 泉</p> <p class="ql-block"> 御泉寺</p> <p class="ql-block"> 伏虎山烈士陵园</p> <p class="ql-block">  伏虎山烈士陵园占地150亩,陵园沿着山势而立,这里是辛亥首义、大革命、抗日战争不同历史时期的仁人志士安息之所,分布有辛亥首义烈士—刘静庵墓、刘公墓、蓝天蔚墓、蔡济民墓、辛亥首义志士孙武、吴兆麟𦻒,国民革命军师长张森墓,抗日名将郝梦龄烈士墓,中国最早引入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汉俊烈士也長眠在此。</p><p class="ql-block"> 古有关公駐兵伏虎,近有英烈長眠於斯,伏虎山实乃英雄山。</p> <p class="ql-block"> 刘静庵</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第一铁汉—刘静庵</p> <p class="ql-block"> 刘 公</p> <p class="ql-block">  辛亥首義主要领导者刘公</p> <p class="ql-block">边款 刘公</p> <p class="ql-block"> 蓝天蔚</p> <p class="ql-block"> 陸軍上將藍天蔚</p> <p class="ql-block"> 蔡济民</p> <p class="ql-block"> 孙 武</p> <p class="ql-block">  辛亥首義領導人之一孫武</p> <p class="ql-block">边款 孙武</p> <p class="ql-block"> 吴兆麟</p> <p class="ql-block">  武昌起義总指揮吳兆麟上將</p> <p class="ql-block">边款 吴兆麟</p> <p class="ql-block"> 铁血军</p> <p class="ql-block"> 张 森</p> <p class="ql-block"> 郝梦龄</p> <p class="ql-block">  第一位战死沙场的国军军长</p><p class="ql-block"> 抗日英雄郝梦龄将军</p> <p class="ql-block"> 李汉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最早引入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汉俊</span></p> <p class="ql-block">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字人杰,号汉俊,1890年4月出生于湖北潜江县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庭。</p><p class="ql-block"> 1904年,年仅14岁的李汉俊东渡日本留学,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留日期间受日本著名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的影响,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李汉俊通晓日、德、英、法四国语言,他放弃了他的专业,转为学习研究马克思学说和社会主义运动。</p><p class="ql-block"> 1918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写作、翻译工作,创办《劳动界》,他参加编辑的《新青年》、上海《星期评论》、《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期传播的最重要刊物。1920年他与陈独秀参与陈望道翻译了第一本《共产党宣言》。</p><p class="ql-block"> 1920年与陈独秀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并赴武汉帮助董必武筹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又通过对董必武与湖南的关系,支持毛泽东等人组建长沙党组织,一大代表山东的王尽美,也是在李汉俊帮助下创建了济南党组织。开国元勋董必武回忆录曾记述:“李汉俊,他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老师。”</p><p class="ql-block"> 1921年初,李汉俊与陈独秀等组织筹划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前,李汉俊受陈独秀的委托,为一大起草了会议文件,同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会议在李汉俊与其兄李书城的寓所召开的。李汉俊作为上海代表参加。会后,因建党意见分歧,1922年初,李汉俊返回武汉从事教育活动。在党的二大、三大上被选为中央候委员,不久自动脱党。 1923年参加组织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领导工作。</p><p class="ql-block"> 1927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省党部青年部长。11月,桂系军阀占领武汉后,李汉俊与詹大悲等以省政府名义下令释放在汉被捕的共产党嫌疑分子300多人,营救和保护了大批共产党的干部。同年12月17日,李汉俊被桂系军阀以“赤色分子”的罪名逮捕,与詹大悲同时牺牲,年仅37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播火者</span></p> <p class="ql-block">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p> <p class="ql-block"> 伏虎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篇献给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斫石銘千古</p><p class="ql-block"> 書丹傳萬年</p><p class="ql-block"> 《金石武昌城》一葉刻石,甲辰年十月十八於武昌藍灣。</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