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ont color="#ed2308">讲述济南老街巷的故事:贡院墙根街</font></b><br>作者:金雀山<br>诵读:珠猪姥爷 济南古城,汉代筑圩,晋代定邦,宋代设府,明代建城,清初开埠。老街巷区,是历史遗存最集中、文化积淀最深厚之地,拥有曲水亭、芙蓉街、王府池子、百花洲、府学文庙等,堪称老济南的“活化石”,也是泉城的第四大名胜,几乎每一条街巷,都有一个故事。<br><br>贡院墙根街,南起省府东街,北到大明湖路,东临曲水亭街,西邻山东省政府大院,是一条静谧小巷,它却曾是济南最有文化的一条街。<br><br>据史料记载,明代设山东行省,省级政府机关从青州迁移到济南,成为山东首府和政治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济南为省、府、县三级衙署所在地,拥有文庙、贡院及各色书院、私塾和学堂等文教场所。<br><br><br>贡院,又叫贡士院,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国家人才的场所,南从现省府后街,北到大明湖遐园。贡院坐北朝南,大门悬“贡院”匾额,左右各建牌坊,一题“龥俊”,一题“抡才”。<br><br>明清时期每三年,即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科举乡试在济南贡院举行,成千上万的学子齐聚于此应试。 明清科举考试,无论是童试、乡试、会试,赴考前,考生们都要先到府学文庙祭拜一番,才可进入贡院考试。<br><br>贡院墙根街,是学子点名排队之地,在老街南头东侧,有一座青砖、白墙、竖脊的照壁,称为“状元墙”,学子们要在此墙下,点名进考场。<br><br>乡试若考中,即为举人,可进京参加会试,有机会考取进士入朝为官,科举乡试是学子仕途的起点。<br>府学文庙西南侧的梯云溪上,修建“青云桥”,取“青云直上”之意,修建 “腾蛟起凤”牌坊,来勉励莘莘学子。 贡院外墙高达五米,墙上布满荆棘,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br><br>贡院墙根街,因紧挨贡院,众多学子聚集于此,考试经济应运而生,成为一条著名的文化街。<br><br>各种培训机构、私塾、学堂和书院,遍布其周围,还有各种商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断。 明清时期,从贡院墙根街,走出了许多举人和名士,如清代著名政治家、书画家刘墉。<br><br>清朝乾隆年间,刘墉在济南贡院中举,乾隆十六年高中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br><br>民国时期,贡院墙根街有山东省立第一实验小学、山东省实验剧院、山东省民众教育馆、省立第一中学等教育机构。<br> 科举考试给济南古城烙上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很多老街和古建筑和它相关。如府学文庙、贡院墙根街、榜棚街……通过这些街巷和建筑,可以依稀找到古代科考的影子。<br><br>近年来,济南市对贡院墙根街上的“状元墙”进行了保护性修复,重新绘制的山东历代状元榜,为老街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br><br>如今贡院墙根街,已难寻当年的科考韵味,高墙内的参天白杨,枝繁叶茂,伸出墙外,更显街巷的静谧与幽深,让人远离喧嚣,享受古城浓郁的文化气息…… 谢谢金雀山老师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