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在析城山偶然发现的两处摩崖石刻再一次将析城山的道教文化呈现到了大家的眼前,引起了关心析城山人士的热议,一处是位于草腰口外崖龛上星宿洞洞壁外两侧的摩崖石刻,从落款上可看出系北宋崇宁年间在此处修行的杨道人所题,另一处是位于南门峰下两米见方巨石上的摩崖石刻,从落款上可看出系清初乾隆年间在此游走的道人谷五子所题,这两处摩崖石刻都处于山边崖壁的人迹罕至处,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阴刻的字迹已经模糊,亟待尽快的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析城山作为上古名山,许多专家学者认可的昆仑墟,自古至今就一直是道教活动的一个中心,有大量的史籍、金石资料和遗迹在诠释着道教在此辉煌的历史,同时也印证着他的失落和兴衰,探究成因,和道教形成的历史渊源、教义以及发展轨迹有很大的关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析城山所在的王屋山区系古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创世神话的集中发源地,也是道家公认的天地之中, 百王之先的伏羲在此所创的伏羲八卦图千百年来渗透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当中,其规律反映了天道,地道和人道,融合了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也正因为此,此处也成为上古人类祭祀文化的源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教将昆仑丘称为所有帝王贤达归葬之地,是众神仙居住的地方,是天上的帝都,百神之所在。屈原在其《楚辞 天问》中就有“增城九重,其高几里?”道教人士在增城九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三重天、九重天、三十六重天,并统称其为“大罗天”,又叫天宫,而大罗岭,取自大罗天之引申意,指连接大罗天之山岭道路,最近在析城山昆仑墟所在的阳城王屋山区的老君堂和黄沙岭龙王殿山神殿发现的清乾隆五十三年和伍拾肆年的两块重修碑,清楚地载明连接析城山大罗天和中原大地之间山脉叫“大罗岭”(现代阳城地图所标注叫大乐岭),还原了此山的本来历史面目,进一步夯实印证了至少明代之前人们就认定这条山脉确系道家从中原进入析城山大罗天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教创立前,商汤王就踏着先圣们祭天的足迹,亲登析城为民请命,祈天降雨。民间笃信前世圣贤,此处自此就成为祭天祈雨的主要场所,并辐射周边汤庙数百座,独具地方特点的雨雩文化活动在此长盛不衰。宋开宝三年(970年)勒石的《敕存汤庙碑记》写道:“伏自秦帝,依凭圣力,仰叩天庭,请行庙于兹”。将析城山建汤庙的历史一直推移至秦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汉初佛教传入冲击而兴起的道教包括了先秦时期的古代巫术、鬼神崇拜、道家思想,秦汉时期的黄老之学、神仙方术、谶纬思想等等,形成了一个多而杂的本土宗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衹。道家以修炼得道成仙为最终目的,此处特有的创世及祭祀文化及众多古人类居住的喀斯特溶洞成了道家修炼的首选目的地,昆仑之墟也让道士羽化成仙成为向往之地,王屋山区因此被称为道教的十大洞天之首。老子曾在此悟道多年、列子遍访王屋山区、鬼谷子在此处深研黄老之学、东晋丹药学家葛洪、王屋山人燕萝子、唐代道教首座司马承祯、全真派祖师吕洞宾、道教理论家杜光庭、四川金华人麻姑、北宋贺兰栖真、全真派掌门人丘处机和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等高道、茶仙卢仝和山水画宗师荆浩、药王孙思邈等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在此留下了不少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教兴起后,历代统治者既利用道教来加强维护其统治地位,又在特定的时间内限制和防备道教的发展,析城山的道教文化也随着统治者的喜好兴衰不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将此处作为修行的第一洞天,王屋山区道教真正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神仙方士十分活跃,并且逐渐形成新的神仙道派。据《后汉书》《三国志》及《辨道论》《博物志》等书记载。葛洪曾多年入王屋山中炼丹,著《抱朴子·内篇》,称王屋山“正神在其中”,“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难”,“有道者登之,则山神必助之”。书中还大量罗列了自战国以来的神仙故事,记述了晋代以前的各种神仙方术,系统地论证世界上确有神仙存在的观点,劝导有志者勤学苦练必定能够修成神仙。引得众多的修行之人以王屋山区大量的洞龛为宫,进行修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道家,认为闭门炼成金丹是成仙的唯一通道,许多著名的医者都系道人出身,加之王屋山区中草药遍布,宋人所著《扁鹊心书》、《苏沈良方》等医书中多次提及的淋药炼丹定型升华器“阳城罐”也因此享誉全国,昆仑墟的南龙须也被人们称之为药柜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除了衣寇南渡和西行外,也有许多高人遁入王屋山中隐修,后随着社会的稳定,道教也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著名道教理论家和医学家陶弘景,游历王屋山后,在其所著《真皓》一书中,称“王屋山,仙之别天,所谓阳台是也。诸始道者皆诣阳台。阳台是清虚之宫也”。此时王屋山的山山水水,被蒙上了神秘灵异的色彩,又引得诸多道人争相进山隐修,王屋山区的道教活动进入了活跃期、北周武成元年(559),在此处专置王屋郡进行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隋朝统一中国后,由于隋文帝的特殊背景,采取了扬佛抑道的措施,王屋山区道教进入低谷期,唐王朝建立后,尊老子为李氏之始祖,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道教成为唐王朝的国家宗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王屋山区的道教进入鼎盛时期。位于王屋山中心腹地的析城山由于山阻水隔,不便于皇家开展活动,国师级道士司马承祯便入住离中原东都洛阳最近的王屋山区老爷顶主持道教活动、玄宗胞妹玉真公主也入住到王屋山脚下灵都观修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末五代,社会动荡混乱,许多道教宫观被毁,道士星散,经书零落,原来曾经兴盛显贵的道教也倍受冷落。尽管如此,王屋山区的道教仍保持衰而不绝的态势,为了躲避战乱,一些文人儒士和失意的王公官吏隐遁山林,其中不乏喜好道教仙术者。其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源于此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的烟萝子。这也为北宋王屋山道教的再度复兴和发展创造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王朝开国君主太祖和后来的太宗,直接利用道教来神化赵宋王朝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道教发展的务实政策,道教逐渐恢复。到了真宗赵恒时,便把这种崇道之风推向了高潮。宋徽宗时,崇道之风更盛,他不但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甚至登基不久就亲自进入王屋山区求仙访道,并追封曾在此活动的唐代高道孙思邈为“妙应真人”,用瘦金体书之。这个时期的道教除了具有追求天人合一的根本性质,也已经具备明显的官方性质,并逐渐成为了国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教主张追求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清心寡欲、朴素自然、返璞归真理念充满魅力,深得北宋皇帝们的喜爱。 在皇帝们的带领下、北宋有了天人合一的点茶文化,也有道法自然的青花瓷,还有关于道法的书画诗词创作,无不显示着道家的魅力。这一时期,由于道教的兴盛,将析城山特有的雩祭活动推向了高峰,成为了北宋皇家祷雨的神山。北宋熙宁年间,神宗遣官至析城山行雩祭,御赐析城山神为“诚应侯”。30年后,宋徽宗加封析城山神为“嘉润公”,并赐析城山汤帝庙“广渊之庙”门匾,皇家在此增建豪华的祈雨拜亭和汤庙。从现在仅剩的雕刻着覆莲花纹的青石柱础,就可看到当时宏伟,加之四角上各有一个素面柱础,专家认为其年代更久远。从天地之中连线到祈雨拜亭加之附近的宰牲池、八卦井等,可以完全看出原始版的“天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道士的数量增加得很快。查史籍可知,在1077年的时候,全部道士加上女冠的总和不到两万。到宋徽宗最高峰时数量已达到一百万之巨。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北宋的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析城山汤帝庙经历代增修,到北宋中后期,也达到了巅峰。碑碣记载:宣和七年(1125),重修析城山汤庙,“增饬庙像,以其余材完嘉润公祠,合二庙凡二百余楹。”此时山顶二庙合一的汤帝庙规模庞大,皇家钦定,引来了入山修行的道士蜂拥而至,相关资料显示,由于空间的限制,许多道士不得不入住在半山腰的洞龛中排队等候。最近发现的位于草腰口外崖龛上星宿洞中北宋崇宁年间在此处修行的杨道人就属其中的一位。道家讲天无谓之空、地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山洞成为了道家修行中勾通天地人之间的最佳选择,而此处的星宿洞既可在夜深人静时躺在石床上透过洞壁上的天窗面向星宿进行天地间的对话,又可轻松的越过草腰口进入到天地之中,成为了修行之人的一个好去处,从两侧的摩崖石刻内容看,一处题为“元本是杨道人洞,崇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来标明所属,一处为“百诸邑人無是不得入内,杨”来标明凡俗之人禁止入内,因为道士认为炼成金丹是成仙的唯一通道,如此关键的道门修炼法术,不能轻易被外人得知打扰,否则遗患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中大量的道士,活着最终也未能得道升天,久而久之,从天地之中向西门的方向顺沟望去,那里形成了一大片古代析城山守山道士的墓葬群,墓额上竟然刻着“夸(跨)鹤归来”“仙境”等诸多文字,可见,在这些道士心目中,认可了析城山就是他们的“大罗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元明年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明代中期明世宗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一度受到重视,后由于道教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又被统治者限制。但民间的道教活动在此处仍络绎不绝,特别是此处的雩祭活动仍长盛不衰,从现在流落在民间的天顺五年别居泽州的宣宁靖庄王朱逊炓在天顺六年(1462)制作的祈雨碑内容就可窥一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入关后为笼络汉人,对道教仍予以保护,但远不及明朝那样尊崇。乾隆以后只限制在龙虎山传道 授箓,其它地方严禁进行,析城山的道教活动因此也进入低潮,但民间的道教活动仍非常活跃,从清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在其《圣王坪》诗中对析城山春祈秋报时,万人云集,热闹非凡场面生动形象的描述来看,此处的雩祭活动仍进行的如火如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析城山南门峰下发现的清初乾隆年间在此游走的道人谷五子阴刻的“欲到天”三个大字苍劲有力、亦草亦行,说明了析城山作为道教认可的“大罗天”已深入到每一个修行之人的心中,道家讲究南向为正,所有神仙出入天庭俱从南天门出入,此时游走到此的道人谷五子,面向进入天庭的地方,向往极乐世界的心情达到了高峰,才奋力书写下了这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以来,道教亦受西方文化的冲击陷入停滞僵化。析城山的道教活动,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外,一直处于低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朝代的根替,宋以来析城山顶辉煌的汤庙也多次毁于兵燹及雷击,建筑群在元明清和近现代一直在修复和损毁之间轮回。解放后,为废除道教中的封建残余 ,与反动会道门划清界限,政府也将最后一批道士还俗到附近的牛心温村居住,至此析城山的道教活动彻底消失,此处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山顶无人管理的偌大房屋也被周边放牧的村民使用,建筑中精美的石材,时不时会让周边的人们启用,加之文革时期的“破四旧”,庙内供奉的各路道教神仙也都被人为损毁,驮负汤王沉重功德碑的赑屃也折沉于庙旁的泥土之中,外地文物大盗也时不时前来光顾,终于在上世纪未盗贼将支撑大殿的精美础基盗走后,导至了残存的建筑全部坍塌,好在此时放牛的村民已有觉悟,及时进行了阻拦和报警,使得这两件文物得以幸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根衹,道教一度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原因:既和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有关,也和六根清静无为的教义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清静无为先度个人的厚度再去看世人的态度这一道教主张并不被世间大众所认可。加之道教宁可失传也不可妄传的教育主张使很多世人不能够了解到道教真正的文化和面目,重技轻研也让 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些阴阳玄说,最终在衰落以及经济化的时候大家感觉道教只留一个形状,其所包含的文化以及精神早已经没落;口口相传不留文字的规距又让道教没落之后人们并不能够找到相关的文献等等。 不能够忍受精神以及躯体上的寂寞或者是逃避现实让真正传承道教文化的人少之又少,现在社会急功近利的情况使道教文化的传承许多都披上了金钱的外衣,导致即便处于繁华码头的道教宫殿在文化上也是空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教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其所传承的文化哲理思想现在仍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随着析城山考古挖掘、文化研究、旅游开发的持续深入,析城山的道教文化也肯定会掀起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昆仑墟论坛</p> <p class="ql-block">阳城的位置,处于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中心冀南豫北,</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顶概况</p> <p class="ql-block">山顶汤帝庙</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顶祈雨亭础基遗址</p> <p class="ql-block">大罗岭在昆仑墟中的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阳城雨雩活动</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道教第一洞天标志石</p> <p class="ql-block">伏羲画卦图</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顶天地元及祭天台图片</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附近古人类活动遗址</p> <p class="ql-block">遗址发现石器细图</p> <p class="ql-block">大罗岭山顶,现被森林所覆盖</p> <p class="ql-block">大罗岭全景</p> <p class="ql-block">大罗岭山下老君堂庙宇清乾隆重修碑内容</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南门黄沙岭清乾隆年间重修碑</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西门山神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南门峰下巨石上清初康熙年间游走于此道人谷五子所题“欲到天”三字</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析城山全貌</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草腰口附近的冬至峜</p> <p class="ql-block">草腰口外星宿洞由宋崇宁年间杨道人所题字:“百诸邑人無是不得入内,杨”</p> <p class="ql-block">星宿洞外观</p> <p class="ql-block">星宿洞外壁墙上由杨道人所题字:崇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元本是杨道人洞”</p> <p class="ql-block">星宿洞远观</p> <p class="ql-block">星宿洞内观,从洞内石床上可望向洞壁前方之天窗,晴朗的夜空可望到天上之星宿</p> <p class="ql-block">相关文献记载</p> <p class="ql-block">相关金石资料</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之崖壁</p> <p class="ql-block">南门峰外女娲补天之捆龙柱</p> <p class="ql-block">南门峰顶,标志版上海拔1889.5高度内容已丢失。</p> <p class="ql-block">从南门峰顶望风腰口</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区面积标识</p> <p class="ql-block">从天地元到西门口山坳处的道士墓群图</p> <p class="ql-block">道士墓细图</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顶瑶池</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南门之道天洞,传说顼须让重黎在此地绝地天通,昆仑墟自此丢失。</p> <p class="ql-block">沉入山顶汤帝庙旁泥土中的赑屃</p> <p class="ql-block">天顺五年别居泽州的朱元璋孙子宣宁靖庄王朱逊炓在天顺六年(1462)制作供奉的用于到析城山汤帝庙祈雨的石碑。上书:人皇故里女娲仙域析城圣水天下受益</p> <p class="ql-block">阳城古县志中关于阳城属古尧禹之地的文字记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