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相山寺位于郴州市王仙岭,前瞰郴城美景,后枕相山秀峰,林聪云蔚,涧潺鸟鸣,清静雅致,宛如仙境,清代诗人首启楠题《王相山》:『一岫巍巍峙,天然点缀工。仙凡原自隔,山水喜相逢。峰耸千寻翠,涛奔万丈虹。蛇龙蟠涧底,鸡犬卧云中。古焰迷丹灶,新知结赤松。闲看猿啸月,雅爱鹤吟风。面面皆奇辟,方方见浑融。当初谁巧置,直拟问元功。』</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据明代崔岩《九仙二佛传》记载,唐宣宗年间(公元847—859年),郴州人王相,素好仁义,喜施舍,生平惟持素业医,始居郡西,后结庐郡东一山中,相昕夕惟采药以济人,所疗活甚多,然不贪其利,只求种德而已,人多感之,年老以无疾终,乡人以其慈爱方正,立祠祀之,称为老人祠,并将所居之山称为王相山。其子王锡长袭父业,游心方外,得神术,后遇异人于山中,迎至其家而师之,寻传以秘书,自是医业大进,服其饵者应手而逾。长沙大疫,携一药壶至市,临门施饵,不受一钱,彻郡疮痍皆起,奉之为神明,遂号锡为施药真人。为纪念王锡,长沙人将其于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羽化的山名为锡山,山中立露仙台;郴州人多处设立庙观,在郡西南其旧宅处设露仙观,其山中之庐建为王仙观,所庐之山又名为王仙岭。北宋政和年间,郴州知军阮阅看了露仙观,听了露仙的传说,感慨万千,遂作《露仙观》诗:“寂寞荒坛枕水边,长沙施药正千年。松间风露如前日,何事无人更得仙。”</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相山寺是郴州人为纪念王仙,始建于唐昭宗年间(公元904年)的寺观。千年名刹,几经兴衰,终因动乱年代损毁,只剩庙宇遗址。欣逢改革开放,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于2001年重修庙宇,迁址于王仙岭生态公园入口,更名为普济寺。2012年因郴州市政府建设规划原因,实施“请佛上山”搬迁工程,建于现址,定名为相山寺,首期规划占地面积约75亩,总建筑面积约14425平方米;目前规划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山门殿、王仙殿、地藏殿、财神殿、钟鼓楼、斋堂寮房、客堂、综合居士楼等建筑。于2019年开工,原计划2023年省旅发大会建成对外开放,延至今时才进入后期收尾阶段。</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