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研修活动(一):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与代数”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吴立宝: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项目组副组长,曾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曾主持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主持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研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7日上午吴老师以《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为主题,从“取势、明道、定法、优术、利器”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他指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整合新知识,并以深度理解为起点、以新情境中的迁移为导向、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创新为目标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讲座中,吴老师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学识渊博,见解独到,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指出学习过程是由无学习浅层学习到深入学习,学习结构是从无结构到单点结构到多点结构到关联结构到拓展抽象结构的,学习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深度学习的基本要素是参与的深度,认知的深度,结果的深度,深度学习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为之,深度学习不是简单的识记,而是需要运用高级认知思维,深度学习是通过学习达到关键能力的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高投入,高认知,高认知,高产出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7-9年级)阶段涉及到五部分内容:数、式、方程及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函数。初中数学数与代数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数、字母及其运算,第二条主线:数、字母的关系和模型。</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不是全盘照搬,不切实际的,不是东拼西凑,不伦不类的,不是我行我素,自我陶醉的,而是既要“顶天”,又要“立地”的。既要立足于教学理念,即核心素养,又要立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主要阐述了教师站在深度学习的角度如何进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吴老师认为单元从学生角度是发展学生三维目标和核心索养的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从教师角度是衡量教师教学和教材驾驭能力及专业知识结构诊断、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单位。从课程与教学角度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相对完整的过程,是敏学过程的质的基本单位,也是课程螺旋式上升的基本单位。</p><p class="ql-block"> 因此吴老师认为设计一个单元的学习必须说清楚六个问题: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时间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此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够学会;五是作业与检测,即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通过怎样的反思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以“分式”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从“分式”单元教学内容剖析,学习情况分析,目标定位,活动设计等方面阐述如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引发学员思考。</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对于数学教科书例题功能进行分析,他指出一是新知应用的示范引领;二是解题程序与表述规范的示范引领;三是学习如何解题的示范引领。因此教师对例题的讲解一定要讲到目标,讲清题意,讲出方法,讲通思路,进明收获,以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引领,揭示方法,介绍新知,巩固新知,思维训练,文化育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研修活动(二):统计推理的内涵、特征分析及教学建议</p><p class="ql-block"> 吴立宝老师继续带领学员对统计推理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统计推理是基于情境的样本数据,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方法描述数据获得样本特征,从而通过结果或然的归纳推理来估计总体特征。统计推理具有或然性、逻辑性、可靠性、差异性和情境性特征。</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带领学员从新课标视角看“统计与概率”,旧课标从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出发,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课程目标,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三会”角度解释课程目标。和旧课标相比,新课标课程目标低学段要求更低,高学段要求更高。</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对比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概率与统计的区别与联系,小学阶段主要是在具体统计活动中逐步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初中阶段注重统计方法的掌握及其应用。</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8日,今天是许昌国培的最后一天,11月18日上午我们也终于迎来了“数理杯”微课比赛决赛。</p><p class="ql-block">赛课的精彩画面仍在眼前。老师们各展风采,精心设计的课程如璀璨繁星。每一堂课都是知识与智慧的交织,是教学方法的激情碰撞。</p> <p class="ql-block">韩潇洒老师讲授的《等腰三角形》</p> <p class="ql-block">张艺平老师讲授的《角的平分线的性质》</p> <p class="ql-block">可向丽老师讲授的《平方差公式》</p> <p class="ql-block">齐燕丽老师讲授的《角的平分线的性质》</p> <p class="ql-block">刘艳琼老师讲授的《正比例函数》</p> <p class="ql-block">刘向冰老师讲授的《二次函数》</p> <p class="ql-block">薛梦乐老师讲授的《合并同类项》</p> <p class="ql-block">袁文梅老师讲授的《有理数的除法》</p> <p class="ql-block"> 评委潘老师和郑老师对以上八位参赛老师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过程井然有序,过渡自然,能够完美的把控课堂节奏,引导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展现了其深厚的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理解数学课堂里较为抽象的概念,有效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p><p class="ql-block"> 微课是浓缩的精华,虽时长短小,却内容丰富。它是创新教学的生动展现,每一个微课都像一把神奇钥匙,打开了我们对教学新形式探索的大门。在这里,知识以最精彩的姿态呈现,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耀眼火花。</p><p class="ql-block"> 11月18日下午,老师们针对第一阶段的学习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在国培的舞台上,我们经历了知识的洗礼,如今站在终点回望,思绪翻涌。老师们的反思是成长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 有的老师感慨于全新教育理念的冲击,犹如在黑暗中乍见光明,意识到过去教学思维的局限,决心打破枷锁,为学生开启更广阔的知识之窗。</p><p class="ql-block"> 还有老师从实践课程中反思,在模拟教学里发现自己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那些被忽视的眼神、未被满足的求知欲,成为他们心中的刺,也成为改变的动力,誓要在日后因材施教,不落下任何一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国培中反思,如同凤凰涅槃。这些反思将化为翅膀,助我们在教育天空飞得更高更远,为学生带去更优质的教育滋养。大家共同梳理经验。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优点,也明确了改进方向。这次国培是成长之旅,赛课是其中的高光时刻。这些珍贵瞬间都将成为我们教育生涯中熠熠生辉的宝藏,激励我们在教育之路上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