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信仰(三):礼乐。礼是文和乙,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礼,上合天地秩序,下能规范人欲。

心田上耕种

<p class="ql-block">四川大学舒大刚“三统——儒家的信仰”讲座。</p> <p class="ql-block">鬼神在执行的时候也有问题。阴阳不措了,鬼神不雅了。于是又产生了一套新的理念,那就是礼乐与文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礼仪,一段时间曾经被讥笑为繁文缛节,甚至认为是精神桎楛。其实它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我们先看礼是什么?礼本太乙。在儒家看来这个礼不纯粹是个人的执着,从根本上讲它是对太乙的模拟。那么,太乙意味着什么呢?太乙就是太极。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太乙是囫囵一团和气。从现实需要来讲,他就是对人类情欲的节制。同时也是在尊重自然差别,等级的一种制度设施。礼自周公正式制定以来,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规范人们的灵魂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人伦生活的制度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礼是文和乙的一种分界线。礼在儒家看来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也是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是人与神的沟通方式,是精神灵魂获得升华的阶梯。你不是要通天道吗?怎么通天道呢?那就按礼乐来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要想修成君子,完善仁德,必须要在礼仪方面有所造诣,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就是礼乐。归纳起来,礼不是随意设的,它是有自然依据的,也有民间的诉求的,上呢符合天地自然的秩序,下来又规范人欲,达到一种合理的状态。古代的礼呢是非常多的,据说有经礼三百,威仪三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礼就是大纲大目有三百条,曲礼就是小的那些条目有三千条。又有人说这个经礼指的是周礼,曲礼指的是仪礼。不管怎么样,礼就是要让人们在有秩序的文明的状态下生活、生产、劳动、工作。这就是中国礼仪之邦的那种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礼乐一直是塑造合格的接班人的重要手段。《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礼乐是管文化的,管音乐的,这种教化就是诗书礼乐。但是后来就演化成诗经、书经、礼乐经这四种,乐经现在已经失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了诗呢就会说话,学了书呢就晓得历史,学了礼呢就知道行为规范,学了乐呢就得到身心愉悦。这四种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修养就很全面了。礼就是让人们怎么去做。礼的实质就是要让人们去做,所以荀子的大略这一篇就讲“仁者所履也”,也就是要去实行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这里也讲,礼,履也,就是要去履行,去实践,去遵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不是因为会说话,甚至身上没有毛就叫人。真正的人是从礼开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荀子.非相》中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人对各种事物的界限都有所区别。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得利而厌恶受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是无须依靠学习就会这样的,是禹与桀所相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对各种事物都有所辨别。猩猩的形状与人相似,也是两只脚,只是有毛罢了,可是君子却尝它的肉羹,吃它的肉块。所以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他们各种事物都有所区别。禽兽也有父有子,但没有父子之间的亲情;有雌有雄,但没有男女之间的界限。而作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它对所有的事物界限都要有所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人有男女,动物也有公母,但是动物没有礼仪,他们是乱的,不能区分出来。我们人呢有了礼仪才能有父子,才能有稳固的家庭,也才能以家来扩大,扩大到整个国家。说明人伦关系,要靠这个礼仪来规定,如果没有礼仪,那人率性而为,那可能就跟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礼记》也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聚麀也就是共妻,共一雌兽。“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之自比与禽兽”。这就是一样的道理,鹦鹉虽然能说话,但是他还是飞鸟。猩猩也能说话,但是他还是禽兽。原因在哪里呢?因为他没有礼,伦理关系是乱的。没有礼就不知道父子之情。也不知道男女之别,甚至父子共妻,这就是无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儒家就用礼来区别人和禽兽的差别。所以孔子就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人民能够幸福的生活,那礼是首要的,只有了礼才能够维持正常的体面的文明的生活。他说“非礼无先帝之身,无礼君臣上下”,没有礼就是没有规矩。就是从伦理、社会秩序、政治地位到宗教生活,如果没有礼全会乱套,那就是孔子说“礼坏乐崩”的那种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礼是人们在政治关系当中用来区别贵贱,朋友当中以礼区分亲疏,所以无礼那就不能成事,还可能闹笑话,甚至闹战争。礼有很多,孔子说“恭而无劳”,虽然恭敬,你不知道掌握这个度在哪里。没有礼不小心也会犯上作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鬼神,天道,礼乐就是中国人信仰的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反映在儒家的很多经典当中。比如在《尚书》当中经常提到天命,提到尚德这种观念。在《周易》当中呢提到阴阳鬼神这些观念。在《周礼》、《仪礼》和《论语》当中呢经常强调礼乐和仁义的关系。所以这些观念又随着儒家经典的普及也就构成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守则。由此而形成了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礼法。甚至反映在立法这个辐射,还有语言的文化表面上,这就是三统。三统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人类文化之林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中国人当初不信西方的上帝,仍然实现了人格修养的高尚,实现了社会治理的太平盛世?甚至我们的文化高度也达到了那个时代全人类的最高度?因为儒家就认为天地有阴阳,阴阳有消长,这个消长就表现为鬼神。所以鬼就是归,神就是圣。天地有阴阳,鬼神也有规矩。所以人道就要用礼乐来推行他们,效仿他们。所以三统之中,天道天命是最高的、最根本的、最终极的。鬼神呢处于中间状态,它是对天道、对阴阳法则的形象的表达。礼乐是最现实的,它实际就是对天道、天命、鬼神、阴阳的具体的一些制度建设,效法天道怎么效法?那就按礼乐这种形式来效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尊重阴阳,尊重鬼神,那怎样来尊重他们?那也要按礼来行事。所以礼乐是人类对天道的模拟效法的一种成文的规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夏以天道表现在历法上去遵守,那么在殷人那里就把天道人格化了,甚至鬼神化了,甚至说是化成神圣的这样一个时代。他们已经试图把天道和人道打通。周人则是继承天道鬼神崇拜的这种基础之上,又对天道鬼神以及人事进行更加制度化成文化的管理。所以他们三个实际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周易》上面就说“一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就是《易经》当中既有天道也有地道,还有人道,把这三者打通了,就“故弥人天地之道",就是把天地的规律都能够包容进来。</p><p class="ql-block">那么天地的大德是什么呢?是生,生养万物。圣人的大道是什么呢?是畏,敬畏天地万物。人的大德,就是仁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阴阳就是天道或者叫天命的一种活动。刚柔是阴阳的一种表现形式,他们就相当于鬼神。仁义就是礼乐的精神实质,也是天道的一种体现,也是制度化了的一种礼乐,也是仁义的一种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归根到底,我们将天道、阴阳、鬼神、仁义、礼乐都可以贯通起来。这一个境界在中国流行开来,就形成了天人相与、鬼神无欺、敬典法祖的这样一个信仰体系,还有仁民爱物、世俗礼乐、文明秩序的人文情怀,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博思济众、民本德治的这样一种政治主张,还有敬天法祖,崇德尚文,把中国社会引向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民意的这样一个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天道解决了中国人探知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这种终极关怀的话,那么鬼神就解决了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包括我们自己将走向哪里去的这种终极关怀。以仁义为内核的礼乐又解决了我们中国人当下该怎么办的这种现实关怀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天道解决我们从哪里来,鬼神解决我们将往哪里去,礼乐解决我们现在当下该怎么办,把这(哲学三问)三大问题解决了,你看人还有什么难题啊?就没有了。说明中国人这个信仰是完整的,我们的价值追求也是健康的。我们在当下的现实关怀也是可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荀子也正是看到了这个体系,进而把天地啊,亲人啊,包括祖宗,还有君啊,师啊这些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天地君亲师这个结构。他在理论这一篇当中说,“礼有三本”,礼呢有三个根本的特征,“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本。“先祖者类之本”,先祖呢是我们这个族类的本。“君师者治之本”,君和师是治本,一个是治天下的本,一个是治愚昧的本,所以只有把这天地君亲师都把它打通,都把它安抚好了,那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甚至幸福的指数才会提高。否则的话,如果这三者偏废就没有安宁,也就天地君亲师这三者如果和有一方是不完整的,那么人类社会就不会安宁,他个人就不能成为完人。所以他就说“故礼,上侍天,下祀地,上祭天下祀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注意先祖要尊对君和师要隆,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礼仪表达,达到天地人神相和的那种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天地君经师”从荀子那里总结出来之后,后来就成了历代儒家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然后到了清代嘉庆年间,就把这个以国家政令的方式作为民间信仰。所以我们小时候都看到“天地君亲师”就写在神龛上。现在我们好多地方农村还有这个,这不是纯粹的迷信,这是一种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这种信仰是一种唯物的信仰。因为天地是万物的来源,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来源,君和师是我们智慧和平安的来源。而这些都可以追溯到夏人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尚礼,所以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信仰的科学性、普世性和永恒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今天我们讲的儒家的信仰,也就是天命、鬼神、礼乐,就构成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终极的临终的现实的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讲座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参与,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