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游西安

亲疏随缘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多米周末入西安,追寻历史的足迹,聆听文化的声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我们一起探索、成长、分享喜悦吧。</i></p> <p class="ql-block">20241116初入西安城</p> <p class="ql-block">开启游学之旅</p> <p class="ql-block">  西安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展现了当时秦朝高超的雕塑艺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 兵马俑是在1974年3月由临潼县西杨村的村民打井时发现的,陕西省考古队即时进行了勘察和试挖,兵马俑才得以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兵马俑已发现四个坑,总面积共2.5万平方米。一号坑为最大,呈长方形,内有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和三号坑分别展示了不同的兵种和军事布局。</p><p class="ql-block"> 兵马俑不仅是艺术品,也是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访问,成为中国古代辉煌文明的一张金字名片,又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帝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心心念想的兵马俑了</p> <p class="ql-block">园区里秋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1号坑</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的地下军团</p> <p class="ql-block">仿佛穿越时空</p> <p class="ql-block">3号坑</p> <p class="ql-block">  兵马俑跪射俑是兵马俑众多陶俑中唯一一个完好无损的陶俑,代表了整个兵马俑军阵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保留下来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细节:看下千层底布鞋的前脚掌和后脚跟位置针眼很密。</p> <p class="ql-block">  头发、指甲都可看得很清楚。2000多年前的秦代,纯手工时期,能达到这个水平太不可思议了。</p> <p class="ql-block">高级军吏俑</p><p class="ql-block">该高级军吏俑是整个兵马俑坑中级别最高、最有权势的兵马俑,身高一米九六,戴双卷尾鹞冠,身穿复合鱼鳞甲,身上有七个花结,可能是第七级的公大夫,手持剑或扶栏杆,脚下穿方口翘尖履,展现出庄严肃穆、战斗力彪悍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立射俑</p><p class="ql-block">立射俑是动态的写实,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杰出作品,头微侧转,绷着嘴,鼓着劲,严肃认真的神情,和动作互相呼应,栩柯如生。其装束和姿态基本相同,都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造型准确,形象逼真。</p> <p class="ql-block">丽山园里的铜车马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青铜之冠</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是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藏国宝级文物,秦铜车马共两乘,被誉为“青铜之冠”。</p><p class="ql-block"> 秦代的青铜冶铸工艺是对商周青铜铸造艺术的继承,但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冶铸技术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是中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个集大成期。无论在青铜冶铸技术上,还是在焊接、金属冷加工和装配技术上都已达到令人无比惊叹的程度,表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长期以来,学术界均将秦陵铜车马视为帝王銮驾的象征,其极端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准的写实主义造型,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成就,代表着中华文明在2000余年前所达至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铜车马2号车</p> <p class="ql-block">1号车</p> <p class="ql-block">夜游大唐不夜城</p> <p class="ql-block">恰逢小雨,多米玩嗨了。</p> <p class="ql-block">biangbiang面</p><p class="ql-block">“𰻞”是一个汉语汉字,读音为biáng</p><p class="ql-block"> 象声字,谓用力扯面中面条击打案板之声。用于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的一种面食。</p><p class="ql-block">该字的歌谣,“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了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山川地理,世态炎凉。从此,“biáng biáng面”名遍关中。</p> <p class="ql-block">20241117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西周晚期(夷王世) 师丞钟(师臾钟)1974年出土于扶风县黄堆镇强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通高76.5厘米,甬长25.5厘米,铣间43厘米,鼓间29.5厘米,舞修35.5厘米,舞广25厘米,重90公斤。体较宽,枚较高,干饰兽面纹,鼓部饰云纹和鸾鸟纹,舞上饰大窃曲纹,篆间饰斜角双头兽纹。铭文字数,钲间和鼓部左侧共有铭文48字。铭文比较简单,大意就是师丞为祭祀先祖,作出大钟,用以祈求长寿多福。但这件青铜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件西周青铜钟,仅仅比现存纽约的大镛钟小一点。</p> <p class="ql-block">  牛尊为西周中期的文物。1967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贺家村。通高24厘米,长38厘米,腹深10.7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30, 31, 36);">通体为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整器设计匠心独运,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西周盠方尊</p><p class="ql-block">西周,通高1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2.75公斤,盠方尊是盛酒器,造型非常有特色,体方口圆。两侧为象鼻形执手。口外以翘起的扉棱为中心,饰有相背的龙纹。腹部中间饰圆涡纹,两边也是龙纹。所有龙头上均有花形冠,装饰感非常强。器内有一百多字的铭文,铭文中讲到西周王朝的册名仪式、官员和周王的军队,对研究西周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它盉(he)</p><p class="ql-block">它盉是西周晚期文物,盉盖内铸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称为它盉。</p><p class="ql-block"> 盉与盘经常配套使用,商周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盉用来注水,盘承接洗过的废水。盉通常有流(出水口),有鋬(读音pàn,把手),有盖,有足。它盉造型别致,独具风格,是西周晚期器形特殊的一种盉。扁圆形的腹体像倒置的鼓形,盉顶上铸有一双目炯炯、双翅微张的卧鸟,盉前有一长颈兽头为流,长管的流作引颈咆哮怒吼状。盉鋬为回首顾盼的龙形,龙的前后爪紧紧扒住盉身,尾上卷。盉腹正面饰重环纹,无论造型还是纹样装饰都极具匠心,不失为同类器物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日己觥(gong)</p><p class="ql-block"> 日己觥为西周中期的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西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p><p class="ql-block"> 觥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的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觥出土较少,陕西仅三件,除牛觥为商代外,折觥和西周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该件日己觥不论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青铜龙(秦代青铜器文物)</p><p class="ql-block">1993年冬天,在打击盗窃机动车犯罪行动中,西安市公安局查获了一辆赃车,在其后备厢内发现一堆包裹严实的青铜残件,铜锈斑驳,总共8块,重92.5公斤。经文物修复专家反复研究、最终将其复原为两条盘曲缠绕的青铜龙。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龙体分铸焊接成型,形体巨大,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秦,一统了天下,巨龙终成形。这两条缠绕的青铜龙,发现时是被文物贩子肢解了准备外运的。我们无从知道它们的出土资料,无从了解它们的故事,只能大概分析出这样大体量的青铜也许是出自秦始皇收兵器铸铜人的时代。但它们被伤害过的身躯,依旧威风凛凛;休整过后,依旧是巨龙腾飞。</p> <p class="ql-block">错金杜虎符(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符”是中国古代的凭信之物,通常分为两半,两半相合,视为做某件事或定约、践约的凭证。虎符则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子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在战国至秦汉年间盛行,“虎口衔君命,尺寸掌万兵。”</p><p class="ql-block"> 杜虎符属青铜质,虎形,昂首、塌腰、垂尾,作欲走势颈部有一穿孔,背面有一凹槽。全符由左右两半合成,发现的仅左半符,身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符面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大意是:右半符掌握在国君手中,左半符在杜地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50人以上的带甲兵士,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相合,才能行动;但遇上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会君王的右符。</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说的“符合”,就是上述意思。</p> <p class="ql-block">西汉皇后之玺</p><p class="ql-block"> 西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匍匐螭虎形,形象凶猛,体态矫健,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西汉皇后之玺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汉并天下”瓦当,</p><p class="ql-block"> 西汉,直径17厘米。西汉瓦当,陶质。此瓦当面“汉并天下”4字凸起,篆书体。</p> <p class="ql-block">畜禽俑,与历史书画相印证</p> <p class="ql-block">马蹄金、金饼</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楼</p> <p class="ql-block">彩绘胡人持盾武士俑(西魏时期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彩绘贴金安伽墓围屏石榻</p><p class="ql-block"> 为北周时期石质葬具,由围屏、榻板和榻腿三部分构成,围屏内侧刻绘减地浅浮雕贴金图案56幅,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娱乐等场面,画中人物多为胡人。墓主安伽是出身粟特族的北周同州萨保,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祆教事物,居住并葬于长安。</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一只小碗容纳整个盛唐。</p><p class="ql-block"> 金碗造型规整,纹饰凹凸有致,远远望去,犹如盛开的金莲花。从碗口至碗底,莲瓣纹可分为两层,每层十瓣:在上层的莲瓣内,刻着狐狸、鸳鸯、鹦鹉等动物,栩栩如生;在下层的莲瓣内,刻着忍冬花,也就是金银花,象征着长寿。在金碗外壁的空白处,装饰着密密麻麻的鱼子纹,寓意多子多福。在金碗外底圈足内,刻有一只回首展翅的鸳鸯,寄托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在两碗的内壁上,分别有墨书的“九两半”“九两三”字样,这是什么意思呢?专家对两件金碗称重后推测,墨书标明的是该器物的重量。至于墨书的目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金银器交易中以轻换重、以小换大的行为,体现了当时严格的金银器管理制度。在我们的生活中,碗一般是用来盛饭的器皿,那这组金碗也是一样的用途吗?据《唐律疏议》记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由此可推断,金碗最主要的使用者应该是皇室贵族。同时,金银器也经常作为皇帝奖励有功大臣的赏赐。据《唐摭(zhí)言》记载,唐文宗在赏赐大臣美酒时,“遂赐酒两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作为酒具使用的。</p><p class="ql-block">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盛唐时期的制品,形态肥硕丰满,庄重大方,纹饰繁纷瑰丽,优美典雅,工艺精湛考究,气度非凡,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俑</p> <p class="ql-block">真巧,鸡、虎俑背靠背。</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载乐俑</p><p class="ql-block"> 这组乐舞俑造型新颖浪漫,驼背部有嫁衣平台,上面有7个乐俑和1个舞俑,乐俑演奏各种乐器,舞俑轻拂长袖边歌边舞。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表现了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五月,釉色鲜明亮丽,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8厘米,长43厘米,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驼背铺有带花边圆形垫子,其上搭一平台,用刻花毯子覆盖,其上有七个男乐俑盘腿朝外坐于平台四周,手持笙、琵琶、排箫、拍板、箜篌、笛、萧正在演奏,中间立一体态丰腴载歌载舞的女子。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p> <p class="ql-block">跪拜文吏俑</p> <p class="ql-block">彩绘仪仗群俑(明代)</p><p class="ql-block"> 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秦简王朱尚的陪葬品,共有三百余件,展现了一个庞大的出行仪仗队,陶俑形态各异,面容神态逼真,衣着姿态栩栩如生,原本他(她)们手中都拿有各式各样表示其身份的物品,如旗、幡或乐器、花灯、团扇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都已腐朽,幸好在他们的脚踏板下用墨书写着各自的站位、所司职务等,为我们了解这批仪仗俑的分工提供了很大方便。<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明朝历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浓郁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青瓷提梁倒灌壶(五代)</p><p class="ql-block"> 壶盖与器身连为一体,凤凰作提梁,狮子当流,腹部刻缠枝牡丹花,集鸟中之王、兽中之王、花中之王于一身。梅花形注水口设于壶底中央,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将壶倒置注水,盛满放正,滴水不漏,符合物理学中“连通器液面等高”原理。造型大气,设计独特,饰纹精美,釉色莹润,是耀州青瓷中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白釉黑花卧美人枕(金)</p> <p class="ql-block">  枕头的形状是一位侧卧的女子,女子头扎两个小辫,面部丰满,细眉如月,微微含笑。只见她左手被枕在头下,双腿弯曲,显得悠然自在。她上身穿窄袖褐黄衫,上绘桃花枝叶,黑色的领边绘珍珠纹饰,下着白色裤。枕头的下底有墨书“大定十六年五月”七个字,推断是金代物品。此枕胎制坚硬细腻,造型装饰自然清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钟山石窟,中国最美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孔雀纹盝顶银方盒</p><p class="ql-block"> 方盒通高10厘米,边长12厘米,重约3斤,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紧密扣合,盒正面的锁钮非常精致。盒身装饰繁复细密的纹饰,通体雕刻着孔雀纹,还有双童戏犬纹、凤鸟纹、山峰流云纹、花鸟纹等。</p> <p class="ql-block">  这件方盒的纹饰以孔雀为主角,将人物、风景、花鸟完美融合,反映了唐人热爱自然、注重环境的思想意识。这件方盒的用途众说纷绘,可能是佛教盛放舍利的器具,也有可能是大唐宫廷的日常器皿。</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p><p class="ql-block">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盛唐时期工艺品的典型代表。整体造型仿照西域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壶,周身无缝,壶身两侧以模压手法锤出骏马图像,马口衔有酒杯,马尾上扬,颈部绶带飘动。这种形制应是唐代舞马祝寿情景的再现,壶身提梁、壶盖,以及壶身所饰骏马,均鎏上金色,充分显示了唐代工匠的匠心独运。这件银壶的出现,正是唐代汉族和契丹等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显证。鎏金舞马衔杯纹壶是盛唐时期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同时也反映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p><p class="ql-block"> 高6.5 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雕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它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p> <p class="ql-block">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唐兽首玛瑙杯做工精湛,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光鲜润泽。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兽首玛瑙杯造型写实、生动,杯体是模仿兽角的形状,杯子的前部雕刻为牛形兽首,双眼圆睁,炯炯有神,刻画的神形皆肖。兽嘴处镶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实这是酒杯的塞子,取下塞子,酒可以从这儿流出。头上的一对羚羊角呈螺旋状弯曲着与杯身连接,在杯口沿下又恰到好处地装饰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兽首玛瑙杯是已发现的唯一一件唐代的俏色玉雕,也是已发现的唐代玉器中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一件。玛瑙杯选用了世界上最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而且这块以深红色和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然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的自然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p> <p class="ql-block">  这件国之瑰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 工艺美术史学家、纹样史学家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制作极为精美,极罕见。”</p> <p class="ql-block">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唐代)</p><p class="ql-block"> 香囊外径4.6厘米,金香盂直径2.8厘米,链长7.5厘米,作燃放固体香料之用。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具有华丽精美的时代审美特点,体现了开放的唐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是发现直径最大的一件。史料记载杨贵妃随身携带的香囊可能就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形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