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礼社村,坐落于锡澄武三市交界之地,环抱太湖、运河与长江三水之畔。村中河流纵横,宛如一幅精心绘制的水墨画卷,十三条河浜环绕四周,或直或曲,最终汇入五牧河。村内街道布局独特,荷叶地形与九潭池水相映成趣,一步两桥,石板古道,廊棚驳岸,构成了九弄十三进的街坊格局,尽显江南水乡的古典韵味。</p>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5日,我们再次踏上了前往无锡的旅程。此次的目的地是老家古街——玉祁街道礼社村。近七十年来,我只闻其名而未见其貌。清晨,我们从市中心的三阳广场出发,打车半小时便抵达了这个充满历史底蕴的村庄,便捷的交通让人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礼社村的入口处,一座气派的门楼映入眼帘,彩色步道蜿蜒伸展,青砖黛瓦的房舍错落有致,整齐的田园绿意盎然。这片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与进步。</p> <p class="ql-block">礼社古村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据初步统计,仅清代就涌现了160多位文武官员,彰显了该村人才辈出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礼社村更是英才辈出,涌现了薛仲吉、薛愚泉、薛佩苍、薛葆煌、薛子瑜、薛光铖等六位举人,以及23名秀才,文脉传承,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礼社村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多位学术巨擘。薛明剑之子薛禹胜供职于电力部电力自动化研究所,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薛萼林之子薛禹群则是南京大学水文地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少将秦伯益亦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些杰出人物为家乡增光添彩,使礼社村声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礼社古村不仅孕育了众多学术精英,还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被誉为“国手神刀”的微雕工艺美术大师薛佛影,著名医学专家薛邦祺,教育家薛仲华,女性教育家薛正,实业家薛明剑,中国消防器材的创始人薛震祥,以及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薛禹谷等,都是这片土地上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薛暮桥(1904年10月25日—2005年7月22日),原名雨林,江苏无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经济学家,经济学界泰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市场经济拓荒者”。他亲身参与了中国的两个经济体制建设,是新中国第一代社会主义经济学家和高级经济官员之一。薛暮桥著有《中国农村经济常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等多部著作,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38年至1942年,他在新四军工作期间,编写了《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成为培训新四军干部的重要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兼私营企业局局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家计委副主任、全国物价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等职。2005年7月22日,薛暮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p> <p class="ql-block">薛暮桥故居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镇礼社村,是该村的重要文化遗产。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故居现有藏品63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3件/套,展示了薛暮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孙冶方(1908年—1983年2月22日),原名薛萼果,化名宋亮、孙宝山、叶非木、勉之等,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共早期党员,1925年担任无锡第一个中共支部书记,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孙冶方在经济学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市场经济理论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的四位泰斗人物——陈翰笙、薛暮桥、孙冶方、于光远,其中前三位均来自无锡,而三位无锡人中有两位出自礼社村,这一现象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提起中国消防装备制造业的先驱,薛震祥先生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于1890年,是无锡玉祁礼社村的杰出儿女。1908年,薛震祥来到上海谋生,先在百利洋行当练习生。受“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他不甘寄人篱下,于1917年在上海浙江中路576号开设“震旦水电工程行”,专营水电安装工程和水龙头制造。1921年,工程行更名为“震旦机器铁工厂”,开始仿制进口柴油机和抽水机。1926年,薛震祥在无锡扩建工厂,从事柴油机和抽水机的制造,并从法国引进了各种型号的手抬式和拖曳式消防泵进行仿制。产品问世后,他派人到杭州、嘉兴、湖州等地表演宣传,逐渐打开了市场。1927年,浙江海宁硖石镇发生大火,烧毁了整条米市大街。大火之后,硖石镇商会组建民间“救火会”,一次就向震旦机器铁工厂购置了5台消防泵。这使薛震祥意识到,从事消防器材生产是一项对国计民生非常有益的事业,从而坚定了发展消防器材制造的方向。同年,薛震祥受法国“Knock·Out”灭火器的启发,开始研制灭火器。经过无数次实验,他终于试制成功了化学泡沫灭火器,这一创举轰动全国,薛震祥也因此载入中国民族工业的史册。“震旦”“鸡球”商标也随之声名鹊起。1930年,军政要员孙科、李宗仁等纷纷为薛先生的发明题词庆贺,赞誉他的发明是“功在救焚”、“理化功深”、“消防利器、科学之光”。1923年,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刊登了《发明药沫灭火机的薛震祥君》一文,评说:“灭火机各国都有所创造,但能够造药沫灭火机者,世界上只有四国,一为英国、一为法国、一为瑞士,其他一国即由薛君为祖国奋勉争得此一种荣誉的中国。”1934年,薛震祥将震旦机器铁工厂改名为“震旦机器铁工厂无限公司”,并在汉口、南京、杭州开设分公司,经营业务日益扩大,“鸡球”灭火器行销全国。1947年,震旦“鸡球”牌灭火机在全国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国货展览会上荣获优秀奖。1932年,薛震祥与其长子薛威麟从一名外国人手中购得一辆凯迪勒克汽车,改制为消防车。这辆汽车载重量约2吨,类似中吉普,薛威麟请同学汤某负责设计,在无锡周山浜专设装配工场。该车选用仿制的“菲亚特”离心泵,经过半年的努力,他们制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泵浦消防车。此后,他们又改装了8辆消防车,分别提供给南京、重庆、成都、上海、福州、镇江、无锡、杭州的救火会。自主研发消防车,是薛震祥为中国消防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1946年初,薛震祥从美国某杂志上发现德国化工厂用牛蹄角屑、石灰等原料制造动物蛋白合成空气泡沫液的报道后,投入空气泡沫液的研究和生产。经过反复试验,他成功研制出第一代空气泡沫液。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消防事业迎来空前的大发展。震旦机器铁工厂作为私营企业,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从1949年到1954年的6年间,从业人员激增至500余人。1955年,震旦机器铁工厂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震旦铁工厂”,薛震祥任第一副经理,分管技术研究。在张万里高级工程师的配合下,他在1955年至1956年间,继牛蹄角、猪毛为原料试制成功蛋白泡沫液后,又采用豆饼作为原料试制成功植物蛋白合成空气泡沫液,经试验证明其</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研制的第一代泡沫灭火机,就是震旦厂出品的鸡球牌灭火机。</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辆消防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礼舍村口那面现代名人墙祖父薛震祥的照片前留了个影。</p><p class="ql-block"> 自我出生后,就与我祖父薛震祥一起居住在上海延庆路。我们家与大伯家住36号,祖父祖母住40号,直到十年浩劫,被扫地出门,我们搬去闸北,祖父祖母搬去漕河泾乡下。粉碎"四人帮"落实政策,我们才又搬回延庆路。</p><p class="ql-block"> 在我印象里,祖父是和蔼可亲的一个老人,平日里言语不多。他喜欢运动,每天早上起来从延庆路步行到漕河泾,煅练身体。他的手也很巧,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还经常自己动手用白铁皮敲出水桶水壶送给左邻右舍。</p><p class="ql-block"> 也许玉祁是出美酒的地方,祖父一生钟爱黄酒。他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喝点,但每次仅一杯,不会多饮很有规律。听大人们讲,当年我是中午出生的,电话打到家里,祖父正在吃午饭,因为又添了一个孙子,于是多饮一杯黄酒庆贺,算是破例了。</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身体一直很好,90岁时还保持每天喝点黄酒的习惯。93岁时还能每天自己到公园去走走,95岁逝世。</p> <p class="ql-block"> 漫步古街,脚下的青石板路,似在低诉往昔。每一块石板,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触手冰凉,仿佛还留存着昔日行人匆匆的足迹。石板缝隙间,几缕青苔探出,在微风中轻颤,似在诉说着那些被光阴遗忘的故事。古街两旁,粉墙黛瓦的建筑错落而立,木质门窗散发着古朴的沉香,那斑驳的墙面,像是老者脸上的皱纹,满是历史的刻痕。飞檐翘角,直指苍穹,似在与天空诉说着千年的风霜。</p> <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曾有一位仙人云游至此,见此地民风淳朴,却饱受旱涝之苦。仙人慈悲为怀,挥动手中仙杖,点化出一条河流,也就是如今古街旁的小河。从此,河水润泽大地,庄稼年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为感恩仙人恩泽,人们便在河边建起庙宇,香火终年不绝。虽庙宇已在岁月变迁中难觅踪迹,但故事却在古街的空气中弥漫,仿佛还能嗅到那袅袅香烟的余韵。如今村里人合力捐款,在老街后面建了这座神仙庙,大概是想让这美丽传说永世长存的。</p> <p class="ql-block"> 神仙庙的布局有点另类。</p> <p class="ql-block">村头唯一的一家礼社古村饭庄</p> <p class="ql-block">古村饭庄边上的面店</p> <p class="ql-block"> 阳春面一碗,只要四元钱,老板娘听说我是来寻根问祖的,免费加了点咸菜笋丝浇头,这味道比无锡城里“王兴记”十六元一碗的咸菜肉丝面好吃多了。</p> <p class="ql-block">面店的菜单是典型的家常式,价格实在是便宜,毕竟这是无锡人烧给无锡人吃的。</p> <p class="ql-block"> 在酒店吃的是自助早餐,今天是吃饱了来的,不过因为这碗阳春面有小时候的味道,竟然很快吃完了。下次再来,挑中午来,到饭庄吃一顿地道无锡家常菜。</p> <p class="ql-block">礼社古村保留了不少薛家老宅</p> <p class="ql-block"> 我在村里找老人打听祖父家老宅,有几个老人都说在薛暮桥故居后面,不过早就没有了,毕竟距今已经是一百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村口那座古戏台,恰似明珠上最为璀璨的点缀。它以典雅精致的造型示人,外观呈亭台模样,亭亭玉立,古朴中透着灵秀。抬眼望去,顶面藻井处完好留存的彩画,细腻精美,似在低诉着往昔的繁华盛景,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仿若能听见历史的浅吟低唱,于无声中尽显古代建筑艺术那动人心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礼社古村,源起南宋,兴于明清。彼时,这片土地商贾云集,经贸繁荣,文化亦如繁花盛绽。古戏台,正是这方盛景的见证者与参与者,无数个华灯初上的夜晚,台上丝竹悠扬,水袖翩跹;台下人头攒动,笑语欢声。它承载着岁月的欢歌与记忆,是村民们心灵的寄托之所,亦是文化传承的不朽桥梁。</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古戏台却始终坚守在古村口,宛如一位忠诚的老者,守望着这片土地。如今,它吸引着四方游客慕名而来,人们驻足台下,仰望着它,仿佛能透过那雕梁画栋,看见曾经的热闹非凡。它早已不只是一座静默无言的建筑,而是一部活着的史书,鲜活地传承和弘扬着地方文化,在研究古代戏曲文化的瑰丽篇章、建筑艺术的精妙绝伦以及往昔社会生活的烟火百态等诸多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珍贵价值,如同一座文化宝库,任后人探寻、领略。</p> <p class="ql-block"> 在礼社老街,有一家理发店静静伫立,宛如一位时光的守望者。</p><p class="ql-block"> 踏入店门,仿若穿越回旧日岁月。店内,老式理发椅摆放有序,岁月在其皮质上留下独特纹理,却更添厚重质感。传统理发工具整齐悬挂,无声诉说着专业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店主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大妈,其手法细腻且流畅,推剪之下,发丝利落飘落;剪刀舞动,发尾轻盈有型。每一个动作皆饱含匠心,依顾客的头型、脸型与气质精心设计,只为呈现最契合的发型。</p><p class="ql-block"> 这里,不只是理发之所,更是情感汇聚的温馨角落。老街居民纷至沓来,孩童在理发时的好奇张望,老人与店主的家长里短,年轻人对发型的新期待与畅聊,欢声笑语交织,情谊缓缓流淌。</p><p class="ql-block"> 本想在店里简单理个发,可等我们在村里逛了一圈回到店里,见排队不少人呢,于是打个招呼离开回去了。</p> <p class="ql-block"> 礼社古街,无都市之繁华喧嚣,却有岁月之沉淀宁静。它如一首悠扬的古曲,在时光深处低吟浅唱,每一个音符皆诉说着往昔的风华与今朝的安谧。愿这方净土,能于尘世的洪流中,永守其古朴与纯真,成为世人心中永恒的江南梦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