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共读交流(三)

随心

<p class="ql-block">  本周我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45到156页的内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目标部分侧重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三部分教学要点列举了10点,好多内容是叶老反复强调的教学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有如下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1、教师要在学生思考后还无解,或者理解不全面深入时,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这还是提醒教师要教学生不会的,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做的不是“灌”,而是“导”和“点”。 </p><p class="ql-block"> 2、要重视预习,教学时把“预习”落在实处。叶老说“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那么怎样布置预习才最有效?教学时我发觉,如果预习作业留在课下,有时布置的搜集资料,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等任务,好多孩子完成的不够认真,偷工减料,甚至不完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尝试的解决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p><p class="ql-block"> ①写导学案,把任务落实在书面上,用填空、判断、选择和简答等方式出题,让学生完成。这样,大部分学生在预习时会有一个抓手,也让预习更有效。 </p><p class="ql-block"> ②课下布置的课文内容预习,我在课上用一定的方式检测,这样也能督促学生认真预习。有作业、有检测,并有相应的奖励评价机制,才能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p><p class="ql-block"> ③课上给时间做预习,这样学生的读,写和思考就更有效率,当然这要涉及到时间的分配和预习后的检测评价。 </p><p class="ql-block"> 3、教学时重视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甚至可以是主持,学生多参与学习,收获会大于老师的掐脖灌。 </p><p class="ql-block"> 4、丰富的课活动更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这一点,我特别有感触。活动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不会影响学生成绩,相反对教学、对学生都大有裨益。我们每学期都会举行大大小小的语文活动,包含校级活动、年级活动和班级活动;活动形式有“经典诵读”、“课本剧”、“唱古诗”、“朗诵比赛”“讲故事大赛”“作文竞赛”“汉字书写大赛”“手抄报”等等。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学生就会如群星般璀璨,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犹记得朗读比赛时,布置完活动任务,我们就进行了班内海选,确定每班进入复赛的选手和组合,海选每班用一课时。一周后复赛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学生们自选配乐,组合选手自选队形、服装等,历时两课时,有学生代表和全年级老师担任评委打分评选出前十二强进入最终的决赛。两周后,我们每班的班委诚邀校领导、学校所有语文老师、音乐美术老师担任评委,举行了年级组的朗读比赛决赛。大赛圆满落幕,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的活动历时将近一个月,课上时间用了5节课,其余就是课下的排练、准备活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热情和才华,选稿、主持,节目串词等都是学生们合作完成的;作为语文教师,我负责的就是布置诵读主题和朗读指导,学生和老师们都乐此不疲。真的,忙碌中,乃至活动结束后的好长一段时间,孩子们学语文的热情都空前高涨;作为语文老师,我也有着空前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p><p class="ql-block"> 5、关于作文,的确是养成习惯作重要。我觉得让学生习惯说和习惯记录生活尤为重要。所以,每届学生,我都会要求学生至少写周记,尽量每篇文章都写写读后感或者读书随笔。有时学生的周记质量不高,我们也有过允许学生按周记要求做摘抄,可以整篇摘抄,也可以部分摘抄做修改,要求整篇摘抄必须自己注明。这样,学生也有参与到欣赏鉴赏中,哪怕整篇摘抄,合要求,又能找到文质优美的作品,这也是一种能力;创造可以使从模仿开始的,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直接间接提高学生的能力,我觉得是可行。况且好文章改出来,作文教学时,我经常做的就是美文共赏,合作改一篇文,进而到修改自己的作文。 </p><p class="ql-block"> 6、关于命题,我的做法居然和叶老的要求是一致的,我特别的高兴和振奋。我喜欢自己拟考题,更喜欢让学生自己拟题并作出答案,这种考试评价的方法我觉得很好很有效,尤其临近考试时,让学生自己拟字词、古诗文、文学常识、名著等题型,也是检测学生对知识重点掌握的好手段。实践中,这个方法很有效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淑艳老师所困惑的“课堂的40-45分钟怎样利用才算充分?”这个问题,我也曾困惑过的,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现在这样想: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学生能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知识和能力上,能做到一课一得,就是时间利用得很充分。因为我们一线的教师都知道,45分钟并不长,如果是老师自认为得要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像没网的电子产品一样是飞行状态,这能有效吗?再有要解决一大堆目标和难题,这不可能能都实现。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所以,我愿意慢下来,每节课让学生多参与,动起来,每节课精化目标和作业,踏踏实实教会学生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慢慢锻炼他们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我想,“百年树人”是不是就是在警示我们:一个又一个45分钟,我们精心设计一下,取舍一下,慢一点,踏实一点,循序渐进,锲而不舍,我们就能更好的培养出栋梁之材。从这个意义上想,我们教师这个职业是更幸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