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本书】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共读交流(二)

随心

<p class="ql-block">  读叶老的《笔谈语文校本——&lt;笔记文选读&gt;序》,我有几点思考:</p><p class="ql-block">1、语文教本只是例子</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话。告诉我们,语文教育要正本清源,必须回到语文教育本身。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p><p class="ql-block">2、教学生不会的,易忽略的,引导学生质疑</p><p class="ql-block"> 叶老说,老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的翻”,把文言翻为白话,把白话翻为另一个说法的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要给他们讲解。这一节说语文教本的性质跟作用。这是告诉我们教师,要利用好教材,教学生不会的,容易忽略之处,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叶老这些教育理论,其实我们的教研员在培训、讲座、研讨会上,早就提到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一直按照教研员的指导在努力做到。比如教学《春》的时候,我侧重引导学生学会厘清文章结构,梳理作者描绘了出春天的几幅图画,通过教材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如何突出这些特点?引导思考景物中、文字中包含了走着怎样的感情。其实就是解决了教研员教导我们的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即内容;为什么写,即主旨;怎么写的,即写法。而且此文也是学写景物的范例:抓典型事物,抓住景物特点,巧用多种修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多种感官多角度描写景物,有一定顺序,融情于景等写法都值得学生在写作时反复模仿运用。而引导学生质疑,我觉得可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先提出阅读时的疑惑,大家帮忙释疑,学生关注不到的,老师再帮他们关注,比如:“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一句中怎么理解“还眨呀眨的”?引导学生体会到“还眨呀眨的”写出地上的野花在微风中在草丛里摇曳的动态美。还有“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中的“薄烟”到底是不是炊烟?这句引导学生结合前句主语是“雨”,句子的意思是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所以人家屋顶上笼着的薄烟不是炊烟,作者这里的意思是春雨如烟似雾。这样联系语境,思考质疑,引导学生学会真正走进教本,读懂文本。</p><p class="ql-block">3、教材编排有体系</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前的教材还不像现在不标教材这样有体系,但是叶老的文章已经写出了他的诸多想法,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材也正是按照他老人家的构想的那样,有系统有体系,有单元主题,编排涵盖字词,语法,修辞,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样式,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文体,名著导学、综合实践,写作指导等。所以,我在教学时关注单元导读中的教学提示和要求,进行知识和方法能力的教学指导,说到底,教材这个例子很重要,很实用。</p><p class="ql-block">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定深挖教材,好好利用教材,用好教材教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