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两入新疆,一游西北,有幸参观了三个佛教遗迹。</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至元代基本结束。</p> <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故城。</p><p class="ql-block"> 故城遗址始建于东汉(公元1世纪),隋唐(公元6至8世纪)盛极一时。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开坛讲经。此寺至隋唐达到繁盛,僧侣曾多达万人,香火甚盛。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经路经此地,亦驻留两个多月 ,直至9世纪被战火摧毁。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此寺彻底废弃。</p> <p class="ql-block"> 三个遗迹留在我们眼前是一个比一个荒凉。</p><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有好多洞窟仍然保存得很好,里面的雕塑、壁画依旧完好,保持着它千余年的鲜活模样。</p><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仅可参观三个洞窟,洞窟里原来的东西己经基本无存留,只剩下一点点痕迹。</p><p class="ql-block"> 苏巴什则只有断垣残壁,所有的一切都埋在废墟下,只留下一些厚厚的土墙默默的诉说着它过往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疏理一下时间线:</p><p class="ql-block"> 三个佛教遗迹基本上始于汉,盛于隋唐,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p><p class="ql-block"> 至成吉思汗大杀四方时,佛教己经基本在西域灭绝,繁盛时期的大量遗迹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毁于战火</span> , 或埋于风沙。</p><p class="ql-block"> 到1903年及之后,斯坦因等一批被西方称为“探险家”的盗贼和侵略者迫使它们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间线与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兴盛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达摩“一苇渡江”始(传为公元527年)始,佛教逐渐在中土兴盛,而这时,西域己遍开佛教之花,上述三处及其他佛教圣地均己达到一定规模。</p><p class="ql-block">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域经济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因为佛教徒当时是“供养”制,即出家人是需要在家人供养的。出家人只需要认真修行,为家人祈福、积福即可。</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时代,要“供养”一个壮劳力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更何况后来变成了“家庙”性质的修行洞窟,需要开凿家窟,凿或塑单独的神像,描画相应的壁画…最后还要把“供养人”画或塑出来。</p><p class="ql-block"> 开凿洞窟的人力物力耗费巨大,作画的颜料也是矿物颜料,包括金泊,价值昂贵…</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豪华的洞窟不是现在所谓的“中产”所能承担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克孜尔千佛洞某窟的“供养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 龟兹供养人 克孜尔石窟第192窟。</p><p class="ql-block"> 龟兹石窟壁画现存的世俗供养人中,男性供养人的比例高于女性供养人,且女性供养人多出现在与男性王侯贵族供养人并列的场合,平民女性供养人则较为少见。</p><p class="ql-block"> 到了石窟发展的繁盛期,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人以龟兹国王、王后及贵族供养人像为主,多绘制在主室前壁门道两侧或是左右甬道的内外侧壁,人物形象非常高大,服饰华丽繁复。</p><p class="ql-block"> 随着石窟的衰落,供养人像也逐步减少。不论是男性供养人还是女性供养人,皆以礼拜、供养佛的姿态出现。除少数跪拜像外,大多都是以侧面姿态站立,表现出虔诚礼敬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初唐第375窟南壁下部 女供养人。</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现尚存约二、三千身。</p> <p class="ql-block"> 单莫高窟现存供养人二三千户,那兴盛时当然远不止那么,还有克孜尔及其它洞窟,还有在家修行的居士及其佛堂…可以想像当时西域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而同时期,佛教在中原汉族地区却得到长足的发展,兴旺了几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其根本原因在于达摩至慧能对佛教教义及日常修行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做法:</p><p class="ql-block"> 一是“明心见性,即心即佛”,就是在不否认苦修的前提下,认为人人皆有“慧根”,认可“顿悟”,认为人人皆可成佛。</p><p class="ql-block"> 二是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根本上否定了供养制度。</p><p class="ql-block"> 前者扩大了修行者的基数,后者减轻了修行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佛教东传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佛教在中原兴盛后,反哺西域,所以莫高窟最兴隆,而苏巴什是其最后的灿烂一所谓盛极必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克孜尔千佛洞前鸠摩罗什的塑像。《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声名远扬,苻秦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述说龟兹佛教之盛况,道安劝说秦主苻坚迎召鸠摩罗什。前秦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苻坚派遣吕光攻打龟兹。前秦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吕光打败龟兹和诸国救兵,成功带着鸠摩罗什回到凉州(今武威)时,听说姚苌杀死了苻坚,于是他割据凉州,自立为王。</p><p class="ql-block">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攻灭后凉,58岁的鸠摩罗什得以到达长安。</p><p class="ql-block"> 汉地为请到他,居然打了两仗,灭了两国而遂愿…这怕是史上第一牛人。</p><p class="ql-block"> 《晋书·姚兴载记》中记载了鸠摩罗什在长安讲说佛经,校对译著佛经的事。而后在长安十二年间,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讲说佛学教义,教导佛教门人子弟,并全力专注于译经事业。他所译佛经,据《高僧传》记载有三百多部;</p><p class="ql-block"> 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一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p><p class="ql-block"> 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四月,鸠摩罗什在长安去世。</p> <p class="ql-block"> “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皆通圆,词润珠玉”</span></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鸠摩罗什译经的最好评价,他为中华文化贡献了许许多多独特的词汇,至今仍被我们所沿用。世界、大千世界、未来、烦恼、苦海、解脱、平等、不可思议、想入非非、天花乱坠、梦幻泡影、大彻大悟......根据统计,由鸠摩罗什直接发明或由其演化而来的汉语词汇,多达3万余个。</p> <p class="ql-block"> 千佛洞建在陡峭的悬崖边,现在修了步梯和护栏,上去仍很困难,可以想象到当年的艰险。</p><p class="ql-block"> 修行不易。</p><p class="ql-block"> 这也说明“苦修”是当年认可的成佛方式。</p> <p class="ql-block">通向洞窟的长长的甬道。</p> <p class="ql-block"> 千佛洞坐北朝南,南面就是木扎特河。河水清且涟漪,的确是修行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木扎特河河谷应该是一个水丰草茂,宜牧宜耕的宜居之地。</p><p class="ql-block"> 想像克孜尔千佛洞兴旺之时,这周边的水草肥美之地很可能是信徒们捐献给僧众的田土。</p><p class="ql-block"> 佛教初创时,佛陀无固定讲经传教之地,于是教徒捐献了“竹园精舍”、“衹园精舍”等供释迦牟尼讲经传道使用。</p><p class="ql-block"> 这也使后来的信众争相施舍,建成了许多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甚至极其奢靡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这也埋下了佛教灾难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在洞窟高处往下看,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 从洞内往外看,是别有洞天的视界。</p><p class="ql-block">也清晰的看得到洞内被破坏的惨状。其破坏,先是剥去金箔,后是乱涂胡画,再然后就是被所谓的“探险家”实为盗匪的俄、英还有小日子的贼人以各种方式把窟内的塑像雕像乃至壁画盗走。</p><p class="ql-block"> 怎一个惨字了得!!!!</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生活的年代,中原正是晋朝,但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司马家族“怠于政术,耽于游宴”,民众“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于是,底层人民需要身心慰藉,门阀士族流于玄幻…这造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畸形的繁荣,所谓“魏<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风流”,“魏晋风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然,佛教也以兴盛。</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 357 年,鸠摩罗什来到温宿国,他广收门徒、开坛讲经,才华与智慧吸引了远近西域各国的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不久,龟兹国王请鸠摩罗什回国,就在苏巴什佛寺讲经。《鸠摩罗什传》:“每至讲说,诸王长跪高座之侧,令什践其膝以登焉。”</p> <p class="ql-block"> 苏巴什佛寺遗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屈支》中记载的昭怙厘大寺。“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dài]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p><p class="ql-block"> 如今东、南北三面仍有残存城墙,系夯土建筑。周长的 7公里。东墙长 1446米,高约7.66米;墙外每隔 40米左右,有长宽各4.8米的马面。南墙长1809米,断续残留。北墙长过 2000米,高 2.4米。西墙已无迹可寻。</p><p class="ql-block"> 残存的墙基基底约5一6米,可略窥当年的阔大、高远…</p> <p class="ql-block">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西行至此,见寺庙僧侣云集,香火甚盛,便在这里滞留两月余讲经弘法。</p><p class="ql-block"> 古代,苏巴什是传说中的女儿国。苏巴什隔离东西佛寺的库车河据说就是西游记中的子母河。</p> <p class="ql-block"> 《大唐西域记》中有一段有趣的细节记载:“此国有一寺,名曰昭怙厘,大清净也。其寺有一尼,名曰紫光,年二十余岁,容貌端正,色白如雪。其尼常欲见我,我不肯见。尼闻我不肯见,乃自来至寺门外立。我见其色美,心不忍也。乃命小沙弥出门问之曰:‘汝何欲?’尼曰:‘我欲见沙门。’沙弥曰:‘沙门不肯见汝。’尼曰:‘我欲问沙门一言耳。’沙弥曰:‘汝问何言?’尼曰:‘我问沙门:汝来此何为?’沙弥入告我言。我曰:‘汝复出门告之曰:我来此为说法耳。’沙弥复出门告之如是言。尼闻言而退。”</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西游记》唐僧与女儿国国王的故事演绎的由来。不少人都记得朱琳那句销魂酥骨的“御帝哥哥”和那个绝世美女。</p><p class="ql-block"> 所以不少人认为八十一难中,难中之难就是女儿国之一难。“你说四大皆空却紧闭双眼,要是你睁开眼睛看看我,不信你两眼空空”。唐僧那句“阿弥陀佛”真正演绎了“空”或“不空”。</p><p class="ql-block"> 信之。</p> <p class="ql-block"> “孔雀洞”位于龟兹附近的克孜尔石窟大约建于公元400年。此时正是中原的晋末及南北朝的纷乱时期。</p><p class="ql-block"> 意外的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得特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达摩面壁创禅宗,鸠摩罗什长安译经,乃至于艺术中二王的书法,曹衣带水的画法(在雕塑艺术中大放光彩),都诞生于这个乱纷纷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苦难中的人生更需要慰藉吧!</p> <p class="ql-block"> 自公元前60年汉武帝刘彻设西域都护府起,至班超出使西域,并在西域退休(公元100年)止,西域五十国统一归附大汉。这一时期因匈奴势大,时犯汉境,而西域遥远,管控艰难,所以西域都护府几废几立→西域或附汉或附匈。</p><p class="ql-block"> 但这一时期正是佛教东传的重要时期,沿丝绸之路的绿洲上,石窟、寺庙林立,佛教信仰、佛教艺术逐渐受到统治者和民众的接受和爱戴。</p><p class="ql-block"> 至龟兹以佛教为国教,小乘、大乘以至藏传佛教(吐番曾入侵)均获一席之地。到了盛唐时期,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理,让东西交通畅通安全,大量汉地僧侣开始来到龟兹,从而使得大乘佛教在龟兹地区传播开来。另外龟兹地区入驻了大量汉兵,从而也扩大了大乘佛教在龟兹地区的信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 传唐朝宫廷舞《胡旋舞》为龟兹舞蹈,《霓裳羽衣曲》亦据西域乐舞改编而来。</p> <p class="ql-block"> 所谓盛极必衰。</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也必然的发生了“灭佛”运动。“三武一宗法难”产生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佛教徒实行供养制,僧人被免除兵役义务,还享有免税的待遇。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信徒中的权贵不免钻政策的空子。信众出现滥用权势,交结权贵,干预国家政务的行为。他们通过与政府官员勾结,获得更多特权和豁免权,甚至有些僧侣成为了国家重要官职的担任者。大量土地、财富和特权的积累影响了统治者的兵源和财源,佛教逐渐被视为对统治稳定的威胁。</p><p class="ql-block"> 统治者开始采取一系列的限制。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 正月,拓跋焘颁发诏令,称“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第一次“灭佛”。</p><p class="ql-block"> 到452年,拓跋焘的孙子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恢复在北魏境内的传法活动,佛教很快重新繁荣。著名的云冈、龙门石窟,也大规模开凿。</p> <p class="ql-block"> 北周武帝于建德三年(574年),将佛、道二教一并禁止,焚毁经书佛像,但并未发生流血事件,只强令僧尼道士还俗,将寺观塔庙赐给王公,寺产没收,释放寺院奴婢。佛道两派的争斗双方都受到了损失,佛教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 三年后北周武帝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并将灭佛政策推行到北齐境内。</p><p class="ql-block"> 北周武帝灭佛,使“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以增加国家的兵役来源和财赋收入。</p> <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时期,(690年—705年在位),虽在位十六年,实掌国政四十余年。在位期间,崇佛修寺,《莫高窟记》记载,96窟建造于695年,窟主是阴氏家族阴祖一家。该佛面庞圆润,女像特征明显,据说是根据武则天的容貌而作。这是一尊弥勒佛,它高达 34.5 米,是莫高窟最大的佛像,也是世界最大的“石胎泥塑像”。根据史籍记载,初唐建造这身大佛时,历时 12年,耗银 1.2 万两,每日工匠所吃食盐就达 1 石 6 升之多,可见其工程之大。</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佛教获得短暂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时玄奘天竺取经,宪宗时迎取佛骨,都使得佛教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唐代宗、肃宗时期,宫内道场养有数百个和尚。</p><p class="ql-block"> 到了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登基。此时,全国寺院、僧尼、寺院奴隶数量飙升,佛教势力愈发强盛。出现了“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众多沙门僧人在朝堂之中担任官职,位高者可至国公、司空,掌握实权的佛教徒甚至能够参与军事决策。这些僧侣队伍形成的政治势力逐渐冲击正常的国家政治秩序。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为逃脱缴税和徭役而遁入佛寺,国家兵源日益紧张,税收随之减少也使得财政吃紧。</p><p class="ql-block"> 自会昌2年(公元842年)始,武宗在经济上加紧反佛,禁止佛寺布施,也禁止佛寺接受捐赠。诏曰“憎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坏法害人,无逾此道。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jiàn]拟宫居。晋、宋、齐、梁,物力凋瘠,风俗浇诈,莫不由是而致也”。</p><p class="ql-block"> 根据户部统计,此次共拆毁寺庙4600多所,还俗僧尼超过26万人;拆除僧尼住房4万多间;收回良田数千万亩;没收奴婢15万多人。由于事件在会昌年间发生,也被称为“会昌法难”。</p><p class="ql-block"> 此次运动中,大量僧尼占用的农地被没收,众多僧人转为税户,所废的寺庵进行再利用,使社会渡过钱荒危机,缓解中央财政困难。</p><p class="ql-block"> 佛教也从此衰落。</p> <p class="ql-block"> 同一时期,由于“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对西域的控制弱化,吐蕃控制了西域。莫高窟也幸运的躲开了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会昌法难”,莫高窟依然维持着昔日荣光。吐蕃崇佛政策影响了后来的归义军,莫高窟在归义军张氏时期迎来了新的造窟高峰,并被称为“敦煌千佛洞的中兴”。</p><p class="ql-block"> 五代、西夏和宋元时期,莫高窟仍有开窟造像活动,但规模和艺术品质远不及隋唐。五代261窟和宋代55窟尚保存有较完好的整铺塑像,从中可见莫高窟宋元时期彩塑,其窟内组合仍旧沿袭隋唐,造型和衣饰也仍有唐代流风余韵,但风格日趋精谨,气质活力以及个性特征逐渐减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幸曰?不幸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宋代团凤莲花四龙纹藻井。</p> <p class="ql-block"> 克孜尔千佛洞就没有那么幸运。</p><p class="ql-block"> 据克孜尔石窟佛塔下一个断为两截的唐开元三年(715年)纪功碑可知,公元8世纪初,此地曾为大破吐鲁番的一个战场。在克孜尔石窟93窟中刻的一幅攻战图可以看出,此图下部还刻有“来俊俊”三字可能为人名,大约为当时士兵对战事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同期,苏巴什为战火摧毁(也有说毁于水灾)。</p><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的声音,玄奘的身影,龟兹王的威仪,佛教宫殿的辉煌…一并消失。</p> <p class="ql-block"> 11世纪末,回鹘的黑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14世纪,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p><p class="ql-block"> 这美丽的黄沙下面,埋藏了多少隐秘?</p><p class="ql-block"> 信仰、文化、繁衍、战争、杀戳…和驱逐。</p><p class="ql-block"> 这纷繁的脚印…谁走过?谁留下?</p><p class="ql-block"> 哪一阵风会把它们吹走?!</p> <p class="ql-block"> 至此,三个曾经繁盛一时,冠绝西域的佛教圣地逐渐淹没于戈壁沙漠的风沙之中。</p><p class="ql-block"> 此间还发生了什么?无可考!</p><p class="ql-block"> 他们去了哪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千年后,一个小道士来到敦煌。这个应该是熟读《老子化胡经》的王圆箓<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慨莫高圣境为“西方极乐世界,乃在斯乎”。他发愿</span>筹款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这一天,王圆箓揭开了藏经洞这个秘密。"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发现藏经洞后,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 因为</span>1900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清廷腐败、国家无度。六月,美、英、法、德、俄、奥、意、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八月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京城陷落,皇室出逃。</p><p class="ql-block"> 1905年10月,俄国人奥勃鲁切夫至莫高窟,以五十根硬脂蜡烛为诱饵,换得藏经洞写本两大捆。这是藏经洞文书流失于外国人的开始。1907年3月,斯坦因以四块马蹄银(约二百两)从王圆箓处换得写经200捆、文书24箱和绢画丝织物5大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从王圆箓处获得写本570余卷。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将藏经洞遗物“翻了个遍”,以白银500两换得6000余卷汉文写本和不少古藏文写本、200多幅纸绢画、20余件木雕及大批绢幡和丝织品。由于伯希和通晓汉文,他获取了藏经洞中学术价值最高的经卷写本和绢本、纸本绘画。</p><p class="ql-block"> 1910年,清政府终于作出决定,将剩余的敦煌文物装满6辆大车运往北京保存。但王圆箓大量隐匿文物,而运送途中又被沿途官僚“雁过拔毛”,运抵北京移交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了18箱,仅8000多件,是出土时的五分之一,且大多已成残页断篇。</p><p class="ql-block"> 1911年,日本人大谷探险队成员橘瑞超、吉川小一郎用350两白银从王圆箓处骗买写本数百卷,还将两身精美塑像卷入行囊带走。1914年至1915年,俄国人奥登堡到敦煌收集了1.8万余卷写本和百余幅绢画,还剥离窃取了第263等窟的十余幅壁画和十余尊塑像。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70两银子买通王圆箓,粘剥12幅壁画,带走第328窟的一尊唐代菩萨彩塑和第257窟的一尊北魏彩塑。1925年5月19日,大获其利的华尔纳第二次来到敦煌,目的是揭取壁画和搬走彩绘,因受到当地民众的反对,三天后匆匆离开,盗窃未果。</p><p class="ql-block"> 至此, 西方探险者在敦煌的劫宝活动结束。但藏经洞的大部分文献资料早已流散于世界各地。据统计,英、法、俄、日、美、丹、韩7个国家的藏品数量占总数的五分之三:有13000多件在英国图书馆,5700多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10000多件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而中国仅存2万多件。</p><p class="ql-block"> 当然王圆箓所得款项,全部用于莫高窟修缮。这个小道士应该是认真的认为老子西出函谷关,化为胡人,创立佛教并回传东土,所以其心是纯净而虔诚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斯坦因被称为“汉学家”!</p><p class="ql-block">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悲剧!</p> <p class="ql-block">指路菩萨 画像 。发现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图书馆洞(第 17 窟),约 851-900 年。</p><p class="ql-block">这个指路菩萨并没有给王道士指路。</p> <p class="ql-block"> 1903年,日本人渡边哲信和崛贤雄,到克孜尔石窟切割壁画,盗掘文物。1913年日本人野村荣三郎、吉川小一郎对石窟进行调查。1906年和1913年,德国人格林韦德尔和勒科克又进行了长时间的测绘、记录、拍照,劫去了大量精美的壁画、塑像和龟兹文文书等珍贵的文物。此外,俄国人奥尔登堡、法国人伯希和、英国人斯坦因等都先后到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 纵观西域的发展史,西域的兴衰,包括经济、文化、军事、民生…均与中原文明息息相关,中原兴刚西域兴,中原衰则西域衰,无一例外。</p><p class="ql-block">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p><p class="ql-block"> 汉代以后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自19世纪末以来,“西域”一名渐废弃不用。</p> <p class="ql-block">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汉书·苏武传》。</p><p class="ql-block"> 字字如雷。</p><p class="ql-block"> 自大汉时起,中华民族以“汉”为名,因“汉”称族,言也称“汉语”,而西域三十六国也使用汉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匈奴未耳!”则留下近千年的不安和纷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西游记》中唐僧每至一国,必曰:“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一句话就是通行证,一句话足让经过诸国尊为上宾。</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1941年初率妻儿门生,抵达敦煌莫高窟考察,一共待了两年零七个月。</p><p class="ql-block"> 期间为了临摹不同朝代的壁画,竟然将壁画一层层的剥去,对于张大师本人在艺术上的提升甚大,而对于国家和民族则为一种无法挽回的损失。</p> <p class="ql-block"> 1944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家级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并请来了以著名油画家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专家。</p><p class="ql-block"> 1961年,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1961年,克孜尔千佛洞被国家列为首批重点保护文物,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国家先后两次拨款对千佛洞进行了岩体加固,壁画修复等抢救性保护。</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20日,苏巴什佛寺遗址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4年6月22日,苏巴什佛寺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至此,“西域”三大著名佛教圣地重新走入历史。</p> <p class="ql-block">据网络查询,新疆现有清真寺两万余座。</p><p class="ql-block">佛教寺庙五十九座。</p> <p class="ql-block"> 闲来补充两句:</p><p class="ql-block"> 一,部分资料源于网络搬运,如有侵权,请联系,秒删;</p><p class="ql-block"> 二,谢谢各位的礼物,以后请不要再送,喜欢点个赞就是最好的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