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王府井书店有感

四季微风

<p class="ql-block">我总共就去过两次王府井书店。前几天因为想买两本需要的书,去了趟王府井书店。另一次还是1985年去过一次。那时候我在内蒙古工作,来北京出差,因为在电视上看到了《生命起源》的节目,就想着如何能买到这类内容的书籍。正好来北京出差,所以就到了王府井的新华书店,结果是买到了叫做《宇宙起源》的VCD光盘。那时候书店的牌匾是《新华书店》,那是毛主席题写的字体,而现在已经变了成了《王府井书店》,而且字体也不清楚是谁题写的。让我不由地想起,那个年代有县城的地方就有《新华书店》。那时候书店里买书的人络绎不绝,而现在书店里的买书人很少。因为那个年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读书,有时候听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后来有了地方图书馆,可以办个借书证,借到想看的书,看完后还回去,再借另一本书阅读。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欧阳海之歌》,那是一本歌颂英雄的革命小说,也是给我记忆最深的一本书。后来陆续看了《金光大道》,《艳阳天》、《东风浩荡》等等属于那个年代鼓舞人心的革命书籍。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学,而爸爸妈妈都是教师,爸爸是语文教师,家里保存的一些书,比如《桃花扇》,《镜花缘》,有《辞海》,还有苏联诗人来蒙托夫的诗选,有四大名著等等,所以我早早就徜徉在书籍的海洋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虽然学的比较肤浅,但也使我的语文水平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去了兵团,在那里我遇到了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位知青大哥,他是四川省秀山县下乡知青,姓易名和平,他个子不高,戴副深度近视眼镜,为人平和。因为他的姐姐易群珍大姐与我同住一个宿舍,有时候他(她)们姐弟两用煤油炉子做点家乡的菜吃,所以他经常来我们宿舍吃饭,我才有机会和他交流。那时候的我,在异性面前很腼腆,但他的为人特别随和,而他发现我爱读书,正好他就是个读书狂,所以经常给我讲那些世界名著。也不知他从哪里弄来的那么多书,《红与黑》、《战争与和平》、《茶花女》、《安娜卡烈尼娜》、《斯巴达克史》等等,他借给我读这些书,并且有时会讲给我听他的观后感,他还建议我读了马克思写的《资本论》。在那几年中,易大哥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从一个单纯读书的人变成能够独立思考一些书中的问题,去分析书中人物的内心和命运变化原因。总之读书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成熟,可惜易大哥五十多岁就得病去世了,而我从离开兵团后就再没见过他,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很难过,那么有才华的一个人可以说是英年早逝了。但他在我成长的人生道路上是一个很重要且不可忘记的人,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也燃起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之念,从而让我成为热爱文学的人。现在我每每想到他,都心存感激与敬意,可惜只有回忆了,无法向他表达谢意了……在这里就放两张我们曾经住过的兵团宿舍前易大姐的照片和与我与易大姐及另外一位战友同框的照片,来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吧!</p> <p class="ql-block">而这第二次去王府井书店,看到的书分门别类玲琅满目,一到四层全是各类的书,五层卖画和乐器。但人𨚫稀稀拉拉,而在某个角落里有流浪汉在全神贯注地读书,我想流浪的人可能没有现代智能手机和电子设备,还像过去那个年代的人一样,无牵无挂读着不用花钱就可以看的书。而现在的我们,利用各种电子设备和智能手机及广泛的媒体,即可获取我们想要的各类信息和各种知识。时代的大潮流裹挟着我们,飞跃发展的时代带给了人们更多的便利,使我们享受了时代进步带来的发展成果,让我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人人都是诸葛亮,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闻。我们国家人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给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这真是几十年前人们想不到的情形,但有些书还是需要去书店寻找,而电子版的书也永远代替不了纸质书本的那种阅读感和拥有感,我选了几本我喜欢的书,付款时还给打折并且赠送了几十元的优惠券,就是如果下次再去购书就可以扺现金。出来后看着现在书店周围的环境,下着小雨的王府井大街,我默默地陷入沉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