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向,皆可前往一一2024年秋行记(二)

老谌

<p class="ql-block">10月7日离开塞罕坝,来到返程之旅第一站: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它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历时87年建成,占地564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林园,它不仅是清朝皇帝避暑的夏宫,更是除紫禁城外清代第二大政治中心,见证了清朝的繁荣与衰败。</p> <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分宫殿区(现博物馆)和风景区。这是我.第二次来这里,虽隔20多年,但对博物馆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清咸丰皇帝在此签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并驾崩于此!</p> <p class="ql-block">出了博物馆就是风景区了(包括山区和湖区两部分),我们主要去了湖区。整个山庄有康熙帝和乾隆帝命名的景点72处,史称“康乾七二景”。真是一步一景,尽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一座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千年古刹,以其惊世骇俗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人们的目光,这就是位于山西大同浑源县的悬空寺。悬空寺是我国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始建于北魏后期,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两代修缮的遗物,距今己有1500余年。寺庙距地面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高达90米。整个建筑为木质框架,依山凌空而建,犹如一幅精美的浮雕镶嵌于千仞绝壁之间,堪称中华建筑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因不太懂石窟文化,所以来到大同云冈石窟,只好去蹭个旅行团,跟随导游去了解这座镶嵌于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云冈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北魏时期开凿,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多个朝代,现存45个洞窟,石雕造像5.9余万尊,雕刻面积达1.8余万平方米。这些造像大小不一(最高达17米,最小仅2厘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古代精湛的雕刻艺术,无愧为中国石窟艺术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这座山西应县木塔,始建于辽代,距今己有千年历史,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和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整个木塔釆用独特的八角形平面布局,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高约68米。塔身全部由纯木结构而成,没有使用任何金属材料作为连接和支撑,全靠斗拱、枋、鿄等构件支撑,靠榫和卯咬合,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悬于最高层外的匾额“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书,悬于次高层外的匾额“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亲书。</p> <p class="ql-block">目前,木塔只开放第一层供大家参观,其余楼层均关闭维修。供奉在第一层的释迦牟尼像为11米高的佛陀说法曼荼罗,仔细观察会发现,佛的鼻子下面有绿色的胡须,而且还戴有耳环,这也正是辽代男子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大赞的”应县三宝”除应县木塔外,另两宝就在紧邻应县木塔的净土寺里。其一“天宫楼阁藻井”为金代原物,藻井就是中国古代建筑内呈穹窿状的天花板,一般只在明间中部设一个,而净土寺大雄宝殿里藻井布满殿顶,九个藻井最精美的就是正中间这个有楼阁的藻井,立体感特强,堪称金代建筑之精品;其二“披头散发”石狮为辽代原物,可惜历经沧桑现己损毁得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了,不过从梁思成先生留下的照片还能看清石狮长发披肩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处于殿顶正中间有楼阁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沿着这“黄河一号公路〞,投入母亲河怀抱,在晋陕峡谷去饱览黄土高原风情,去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蜿蜒奔流的壮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鲤鱼跃龙门〞传说发生地之一的山西河津黄河龙门。大禹在这里为治理黄河水害,耗费33年时间凿开龙门,使黄河水得以畅通,故又称禹门。传说鲤鱼跃过这个龙门便会变成龙。这个美丽的传说从古至今一直寄托着人们逆流前行,成功飞跃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地处吕梁山区,位于黄河之滨。这里自古就是黄河水运的重要节点,由于黄河河道在此处多暗礁和激流,船只难以通行,因此货物在此停泊改为陆运,从而使这里逐渐形成水陆交通枢纽,在明清至民国年间一跃成为北方商贸重镇,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美誉。如今的碛口,当年由富商们集资修建的黑龙庙己成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高高耸立于卧龙山上。镇上还保留着10多条古巷道,只要行走在这些古巷中,就能发现当年的镖局、当铺、拴马街、骆驼场、烟局、洋货铺等等一应俱全,足以见证古镇当年的繁华与昌盛。</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称赞的世外桃园李家山村。李家山村距碛口古镇约3公里,为明清时期古村落,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均为窑洞四合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民间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1989年,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采风来到这里,发现了古村错落层叠窑洞的独特美感,称这里一进去就是古老讲究的窑洞,像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像一幅挂在黄土高原的立体画卷,并以这里为原型画的一幅画在香港拍卖2700万元人民币,从此让李家山名扬天下。如今随着黄河一号公路的开通,这里也发展成为旅游胜地,来这里的游客和釆风者络绎不绝。</p> 吴冠中笔下的李家山。 <p class="ql-block">巧遇电视剧《人生之路》拍摄地之一马店小学。</p> <p class="ql-block">来几张同款,找找电视剧中的镜头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80年代黄土高原上小学校原状,条件确实有点差。走进这所学校,我就想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妈被下放的那所小学校了。我妈在那里工作了大概5一6年吧(具体记不清了,只记得在我小学五年级才和妈妈离开那里回到安居区小学),但条件比这里好多了,还有一大块地可种上各种蔬菜,只是我妈要自己挑水煮饭。</p> <p class="ql-block">环绕完学校,站在学校教室房顶上,面对黄河,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电视剧《人生之路》主人公高加林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改变命运,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终获成功的画面。不由自主的想到这不就是“鲤鱼跃龙门”的现实版吗!</p> <p class="ql-block">陕西榆林波浪谷,是一个以丹霞地貌为主的自然风景区。主要由红砂岩构成。这些红砂岩经数万年的水、风、及时间的雕琢而呈波浪状分布,形成有线谷、巷谷、赤壁等类型多样的地质奇观。踏入波浪谷,定会给你震撼的视觉体验,让你领略到波浪谷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由于下雨我们只好取消去延安甘泉雨岔大峡谷计划前往乾坤湾。乾坤湾位于陕西延川县,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一大天然景观。站在观景台极目远望,黄河以独特的“S〞型大转弯奔腾不息,弯度高达320度,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清水湾是乾坤湾景区精华景点之一,弯度达到305度,是由于黄河流经延川县境内形成的自然弯道,因旁边一条清澈的清水河水汇入黄河而得名清水湾。</p> <p class="ql-block">一河清水就是从这个桥洞汇入滔滔黄河的。</p> <p class="ql-block">被清水河环绕的清水衙门,庄严而肃穆,相传过去此地为官者清正廉洁,办事公正,爱戴百姓,因此被称为“清水衙门”。</p> <p class="ql-block">清水湾古称清水关,是黄河西岸的一个重要关口,历代多有驻军把守,曾经也是八路军防河部队的防守重地。1936年5月,毛主席率领东征部队西渡回陕西就是在这里上的岸。</p> <p class="ql-block">这是1936年5月毛主席率领东征部队回师陕北,在清水关登岸后坐过的石碾。主席坐在石碾上对身边的红军战士说过的话就在我身后的照片上。</p> <p class="ql-block">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河水是浑浊的。第一次看见清澈见底的黄河水是在青海贵德县,于是“天下黄河贵德清”这句话就铭记于心了。今天在黄土高原上又见黄河清水,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那是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这是下游发电站的库区,黄河水在这里与传统的浑浊河水形成鲜明对比,显得那么温婉而秀美,真让人惊叹不己。</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座落于山西代县雁门山中,以其险峻的地理位置,成为塞外到中原的咽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过无数次硝烟战火,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数不尽的戎边将士在这里铸就了他们的铁血忠魂。</p> <p class="ql-block">景区广场矗立着一堵褐红色历代名人浮雕墙,壁首是毛主席站在长城上挥手的全身塑像,以及毛主席题写的“雁门关”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名人壁以浮雕的形式展示了59位与“雁门关”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如战国时期镇守雁门关的赵国大将李牧在此抵卸匈奴人,秦国大将蒙恬由此出塞将匈奴人赶到阴山之北,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在雁门关内外大败匈奴,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的唐代名将郭子仪,镇守雁门关防御突厥人的薛仁贵,家喻户晓的宋代守关忠烈杨家将,出雁门关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和“文姬归汉”的蔡文姬,1948年毛主席从陕西去西柏坡在此停留等等,都在雁门关留下了历史华章和行径的足迹。看到这里,定能理解“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的含义了。</p> <p class="ql-block">景区广场两侧塑有两组杨家将石雕像,一侧是以杨业为首的杨家须眉好汉,另一侧是以佘太君为首的杨门巾帼女将。这24位杨家将塑像个个都横刀立马,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满门忠烈镇守边关,保家卫国的久远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是瓮城门,也称关城北门,门洞上方石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傅山所题,两侧砖雕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为李牧所题,形象地道出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瓮城内建有一座关帝庙,规模不大但仍显大气与磅礴,殿前横卧着一把关公战斗武器一一青龙偃月刀。在这边关要塞地崇武拜关,无疑是激励守关将士们为国尽忠。</p> <p class="ql-block">关公庙正对面就是关城的西门,即地利门。门的上方石匾上“埊利”(地利)二字为武则天题写。武则天善于造字,她认为有山有水有土方为地,所以把山、水、土叠加成“埊”称为地。</p> <p class="ql-block">穿过地利门便进入了关城。雁门关关城有两座明代城门:地利门和天险门,它们相互对应而围成关城。地利门上面的“宁边楼”又名“六郎庙”是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而建。</p> <p class="ql-block">站在雁门关城楼,看着当年将士们镇守边关,征战沙场的武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磅礴气势油然而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勇士们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这是雁门关的主城门一一天险天,高12.5米,与地利门相互对应。我国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题写的“中华第一关〞在这天险之处无比雄伟。门洞上方“䒶險”(天险)二字也为武则天所题。马有草、田有粮、手中有武器这就是女皇的“天”。</p> <p class="ql-block">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经风雨的侵蚀、车轮的碾压、行人的踩踏,凹凸不平的路面,清晰的车辙印,都在向人们诉说那多彩和辉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天险门外的镇边祠,也称李牧祠,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正德六年,最初是为纪念战国时期赵国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的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名护国镇边祠,1937年被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改为镇边祠。如今这里己成为展示历代历朝镇守雁门关的名将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比邻镇边祠的雁门关驿站,是雁门关内关道终点,也是名人们出关前的最后一站。驿站内共有帝王洞、公主洞、将军洞、雅士洞等11洞窑洞,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接待过周穆王、赵襄子、隋炀帝等22位帝王;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杨业等22位大将,王昭君等5位在此出塞和亲的公主;名人雅士蔡文姬、李白、沈括等;1948年4月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和党中央由陕北去河北西柏坡的转战途中也曾在此短暂停留。</p> <p class="ql-block">位居雁门关制高点的雁塔,与四周峰火台遥相呼应,是雁门关整个传警系统中的重要一环。雁塔始建于明朝,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中被毁,1989年在原址上重建。现在的雁塔为四边九层实心砖塔,塔高21米,成为雁门关景区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登上雁门关长城,放眼望去,雁门关关楼两端延伸着内长城,长城绵延起伏在茫茫群峦之中,将一座座关楼、烽火台连成一体,被合围于山峰之间的关城确有“一片孤城万仞山”之感。行走在长城之上可见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历史建筑遗迹,让人深刻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而如今,雁门关己不见了昔日烽火,远去了鼓角争鸣,己发展成为人们领略壮丽的边塞风光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是清朝文渊阁大学土、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的故居,因康熙帝曾两次驾临于此及陈廷敬相国身份固称“皇城相府”。相府总面积3.6万平方米,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共有16座院落,640间房间,外城是陈廷敬的府邸,内城为陈廷敬祖、父辈居所。内城于明崇祯六年为躲避战乱而建,外城建于康熙四十二年。整座城是罕见的明、清时期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位于外城,是皇城相府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楼上展示着相府最具文化价值的一宝,就是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楹联,这是对陈廷敬的极高赞誉。并且康熙帝将他的封笔之作“午亭山村”(陈廷敬晚号“午亭山人〞)送给了他的老师,足以看出陈廷敬在他心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相府的外城“中道庄”是陈廷敬居所,也是皇城相府的核心建筑。在气势恢宏的城门上镶嵌有两块匾额,上为“天恩世德”以示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下为“中道庄〞其含意:一是自古以来,在樊水河畔,上有梅庄下有槐庄,皇城处于中间地段,故名“中道庄”;二是说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场,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庄〞。</p> <p class="ql-block">走进外城门便能看见这大、小两座功德牌坊了,上面记录了陈廷敬家族曾经做过的官职。明、清两代陈氏家族涌出19个举人、9个进士,其中有6个入了翰林,康熙帝为其家族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的府邸一一大学士第,建于康熙三十九年,整个布局为前堂后寝,严谨而典雅,各种石雕木雕精美绝伦。这里陈列着康熙帝的御赐及下榻的寝居,以及陈廷亭的书法书籍和各种功名,还有皇城相府的稀世之宝,彰显出陈廷敬显赫的地位和当时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相府的迎客大厅悬挂着康熙帝御笔牌匾“点翰堂”。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这是康熙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材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点翰堂中摆放的这套白檀雕刻的屏风和紫檀雕刻的桌椅,经历300多年依然完好无损而成为相府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点翰堂左右两边陈列着陈廷敬任各个部首的官阶牌。陈廷敬20岁中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23岁当帝师,做官53年,升迁28次。六部尚书中除兵部和礼部没任过职,其他四部均担任过尚书,而他的最高职位是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康熙帝两次驾临皇城相府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陈廷敬府邸后花园登上外城墙便可观外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从前方的城墙尽头就能登上内城墙了,而这里还是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取景点呢!</p> <p class="ql-block">因内城墙比外城墙高,所以登上内城墙便可俯瞰皇城相府全貌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皇城相府最高点的内城墙,共有53级台阶。为了印证,我去走了并数了确实如此。听导游说这是陈廷敬为官53年的象征,叫步步高升。可修内城在明朝,陈廷敬为官在清朝,是天意还是巧合呢,我不得而解。</p> <p class="ql-block">位于内城的全城最高建筑山河楼,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是陈氏家族为避战乱而建,共七层,地上六层,地下一层。楼内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以应对战乱发生时长期围困。据说,在战乱时期曾经有上千人在山河楼内避难,最终无一人伤亡。这栋楼虽经400余年风雨苍桑,仍巍然䇄立,雄姿依旧,可谓明、清建筑史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山河楼的地下室有水井、石碾、石舀等生活设施,而且墙角和水井内都有地下逃生通道通往后山。</p> <p class="ql-block">对面就是皇城相府的又一处战事防御设施一一藏兵洞共5层125间房。因维修不能进洞参观,听导游介绍,这里洞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有炮眼直对城外。</p> <p class="ql-block">位于内城的中华字典博物馆,它是我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多达9个展厅,在这里可以详细了解字典的起源和发展。皇城相府的镇府之宝《康熙字典》原稿就藏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皇城相府的镇府之宝《康熙字典》原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皇帝下令编纂,皇帝亲自作序并以皇帝年号命名的字典。该字典共收录汉字47035个。这一串数字反过来又是一个巧合,就是作为字典的总篡官陈廷敬当官53年,终年74岁。</p> <p class="ql-block">这里共收藏各种版本的《康熙字典》达128种。</p> <p class="ql-block">斗筑可居为内城正门,取“小小斗筑,足可容膝”之意,为陈廷敬父辈们所建,是明清两代陈氏家族的居住地。小小斗筑,可城内却有大型院落八处,房屋数百间,都是依山就势,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这是康熙帝赐陈廷敬亲笔楷书“清慎勤〞和草书“格物〞大字各一幅,陈廷敬将其镌刻成匾悬挂在陈氏宗祠里。陈廷敬叱咤官场53年,这是康熙帝对他为官一生的最高评价。</p> <p class="ql-block">山西运城有一处美丽宝藏一一七彩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纳型内陆盐湖之一。这里由于湖中钾、钠成分浓度不同,加上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就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壮美景色。空中俯瞰,一幅幅美丽画面尽收眼底,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离开七彩盐湖,去关公故里运城解州参观被誉为“关庙之祖”和“武庙之冠”的解州关帝庙。解卅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时期扩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其布置采用“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皇家宫殿式布局,是我国现存武庙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档次最高的宫殿式庙宇。</p> <p class="ql-block">这座结义园为明代建筑,结义园照壁前的“三分砥柱”石是一块陨石,传说此石是关公化身,影壁上镶嵌小篆“三分砥柱”石匾,寓意魏蜀吴三分天下,关公为蜀汉政权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端门前的四龙壁为明代烧制的琉璃影壁,四条蟠龙在影壁上遨游,衬以凤凰、玉兔、麒麟等祥禽瑞兽,天、地、海三界和谐共处,非常罕见。因为龙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如九龙壁和五龙壁,象征九五之尊。因关帝生前为凡人,死后才被封帝,因此这四龙壁显得尤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主庙第一道大门一一端门,寓开端之意,建于清代,通体砖构。立于端门前的这三根交叉的铁柱叫“挡众”,是清雍正皇帝御赐。古时提醒众人,到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显示祖庙的威严。而这个“档众”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像个“义”字,寓为关公的义薄云天。</p> <p class="ql-block">主庙第二道门一一雉门,清乾隆十八年重修,中间正门专供帝王出入,而文武百官只能走旁边的文经门和武维门,内悬关帝庙竖匾,殿顶正脊上有琉璃大象,麒麟驭宝瓶,寓为四平八稳,国泰民安。这无疑是关庙琉璃制品的经典代表。</p> <p class="ql-block">第三道门一一午门,民国九年重建,是庙内最晚建筑。屋顶采用了中国古建筑最尊贵的庑殿顶,是庙内唯一的庑殿顶建筑。它是文武群臣待朝、献捷、侯旨和布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走完主庙三道大门便可看见御书楼了。御书楼原名“八卦楼”,现存建筑为康、乾时期遗物,因楼中间顶端的八卦藻井而得名“八卦楼”,后因康熙帝西巡祭拜关帝,并御笔“义炳乾坤”,乾隆帝为纪念康熙帝御书匾额,遂改名为”御书楼”。</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徵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殿内供奉关公帝装宝像,殿外四周有26根巨大石雕蟠龙柱,内外悬挂有康熙帝题“义炳乾坤”、乾隆题“神勇”、咸丰题“万世人极”牌匾。</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殿两侧分别展示的关公武器一一青龙偃月刀。</p> <p class="ql-block">据说殿前的这块石头是关公的磨刀石,上面还有磨刀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两旁一边是印楼一边是刀楼。印楼内置曹操赐予关公的“汉寿亭侯印”仿品。刀楼内置青龙偃月刀一口。</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前“气肃千秋”,是庙内最大的牌坊。“气肃千秋”为慈禧亲笔,建筑也是“龙在下,凤在上”,这种建筑格局除北京外很难见到。</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是关帝的寝宫,也是关帝庙的最后一栋建筑,更是关帝庙的精华所在,同冶年间重修,因关公夜读《春秋》而得名。一楼神龛供奉着关羽的戎装像和慈禧所书的“威灵震叠”牌匾;二楼神龛供奉着关帝夜读《春秋》真身像以及全国唯一的“菊花藻井”被誉为“春秋楼三绝”。</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运城永济市,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始建于北周,最初作为军事戍楼使用,历经隋、唐、宋等朝代存世约700余年,在元朝初期被战火焚毁,于1997年复建,2002年正式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当小学生时就能熟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因楼而生诗,因诗而扬名的鹳雀楼,今天我终于来了。我要登上鹳雀楼,去感受感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高74米共六层且有电梯直达(二至五楼有壁画、浮雕及微缩景观展示但当天未开放)。当站在最高处放眼望去,却是“只见黄河天际现,昔日河滩变良田”之感。也许我没有诗人的情怀,所以难见滔滔黄河入海流吧。</p> 黄土高原上的丰收景象。 <p class="ql-block">从老李的老家安康穿大巴山回绵阳,在大巴山又邂逅一场秋景盛宴。</p> <p class="ql-block">走出大巴山来到座落于革命老区巴中市的恩阳古镇。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首府巴中,恩阳镇作为其根据地之一,为古镇增添了浓浓的革命色彩。如今在古镇的大街小巷们仍能看到不少革命遗迹。</p> <p class="ql-block">恩阳古镇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11月3日离开古镇直奔绵阳平安顺利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