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最初建在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现文昌市东路镇下路桥南)的县衙旁。明洪武八年(1375年),孔庙迁建于现址,并与文昌宫和蔚文书院形成一体,称为文昌学宫。文昌孔庙虽历经沧桑,却仍保留着古朴的风貌,是海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文昌孔庙不仅是文昌供奉孔子的“圣殿”,也是文昌第一所官办学校,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牌楼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的文昌孔庙入口处,是进入孔庙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牌楼是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span style="font-size:18px;">充分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水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有着</span>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与寻常孔庙不同,文昌孔庙是中国惟一一座不朝南开大门的孔庙,据说是因为老文昌人曾经立誓:若文昌未出状元,孔庙就不开大门。文昌一直没有状元,孔庙就至今没有大门,只有一左一右两个侧门(礼门、义门)。</p><p class="ql-block"> 正对着牌楼的是一堵红色砖墙影壁,白色圆形二龙戏珠图案的镂空龙影壁格外醒目,这就是文昌孔庙那个一直都没有开的“南正门”。</p> <p class="ql-block"> 文昌孔庙经礼门进入,礼门.左手边一块石碑上刻着“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彰显了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中国传统古建筑名,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木质或石质建筑。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天镇星相比</p> <p class="ql-block">孔庙状元桥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文人通过勤奋学习和考试,最终达到仕途的顶峰。这些桥梁通常位于孔庙内,孔庙是古代官学教育场所,用于祭祀孔子和进行教育活动。状元桥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纪念那些通过科举考试中状元的学子,更是为了激励后来的学子们勤奋学习,追求功名。</p> <p class="ql-block">孔子行教像为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绘。孔子像身体稍稍前倾,双手作揖,谦卑有礼,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透出圣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以此表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p> <p class="ql-block">孔庙大成殿是孔庙建筑中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平面呈长方形,面阔9间,进深5间,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木枋一斗拱结构。梁架之间以斗拱承托梁上。</span>殿内正中是孔子的牌位,两旁为“万世表”和“一代宗师”牌位。</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孔子神位被称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或“至圣先师孔子之位”。在孔庙中,孔子的神位位于大成殿,这是祭孔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孔庙的建筑群中,大成殿是核心建筑,供奉着孔子的神位,两侧则供奉着孔子的杰出弟子和其他儒家学者。</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位于孔庙北面,供奉主管考试和文运的文昌帝君。体现了古人对文化和知识的尊崇,以及对科举功名的追求 。</p> <p class="ql-block">文昌孔庙孔子学堂是海南省首家孔子学堂,位于文昌孔庙文化园中。</p><p class="ql-block">孔子学堂于2015年7月10日,文昌孔子学堂揭牌成立,成为全省第一家创办孔子学堂的文化园地。孔子学堂的建立旨在打造国学文化教育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主讲国学文化,主题包括“传承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等。</p> <p class="ql-block">孔子学堂课堂</p> <p class="ql-block">蔚文书院,位于海南文昌市文城镇文东路79号。</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间知县贺沚、绅士林有鹗等创建玉阳书院于县城北门外文昌阁右,为会文讲课之所。置有田产。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知县何斌建义学于文昌阁,捐俸延师,以教邑之童稚及贫寒而有志于学者。四十五年邑绅云志高捐资徙建文昌阁于城内西北隅,于阁前捐建义学,门3间,中堂3间,两廊各5间。雍正九年(1731)知县梁继世将义学改为书院,名“至公”。嘉庆九年(1804)移建城北县学旧址,改名“蔚文”。书院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650平方米。分讲堂、后堂、庑廊三部分。讲堂后为后堂,后堂下左右翼有两廊。现讲堂保留清代建筑风格,硬山顶,抬梁式构架,面宽18米,进深14.4米,后堂为硬山顶,砖木结构,面宽三间12米,进深7.8米。檐廊梁架瓜柱和雀替均装饰走兽花草和木质园雕,古朴典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