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失落的记忆之4·下了岗的擂米高手——沙盆

钜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注】原文作于:2010年12月2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发布前作了部分增删。</span></p> <p class="ql-block">“这款造型和工艺,应该是产自我们佛山石湾沙岗一带的产品。现已没有厂家生产了,今后也不会再有了。因为环保的限制,沙盆这一类的日用陶瓷在本地早已停产多年,可以肯定这种原产地沙盆,是打烂一个,存世量就会少一个。或许若干年之后将会成为另类文物,我们需要到博物馆才能见到它了”。一位曾多年从事石湾日用陶瓷生产、加工的女士这样对我说。</p> <p class="ql-block">沙盆,这种极其普通的厨具,由于实用多能且市场售价低廉,因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本地平民百姓是家家必有且常用的。而现在谁家还有沙盆这老古董,甚至还在使用沙盆,人们就会觉得极其稀奇和罕见了。试问当下的青年人有几个见过这沙盆的,更别说使用过沙盆的了。</p> <p class="ql-block">提起这种沙盆,印象最深的,要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了。当时城镇居民粮食配给极为有限。普通居民每日人均配给3号大米不足1市斤。一日三餐如何填饱肚子?当时不少家庭都变着法子,精心炮制这手上不可多得的几两大米。这时候沙盆的功能和作用,被家庭主妇、主男们发挥得淋漓尽致,被利用率肯定是空前绝后的,只见她(他)们两腿夹着沙盆,顺时针不停地摆动手中的擂浆棍,直至把泡发过的大米擂成米浆,再用擂好的米浆煮成一大锅的米糊,饿了的时侯就装一碗来吃。</p><p class="ql-block">最好笑的是,那期间人们上厕所小解的次数特别多。正宗的“穷风流,饿快活”。当然,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与沙盆搭档的是——擂浆棍。我们这个地方多选用“鸡屎果树”即番石榴树的粗枝干作擂浆棍。</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专门跑了两遍“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只找到四个藏于该馆的沙盆。</p><p class="ql-block">【见本图和上图】</p> <p class="ql-block">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有陶都之称的石湾,我走入一家规模较大,日用陶瓷品类比较齐全的商店,询问售货员有没有“沙盆”卖?售货员回答得很干脆:“没有”。</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6日上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在沙盆早已被什么“榨汁机”、“豆浆机”、“绞肉机”等电动厨具所替代。它们的功能和实效是沙盆无法比拟的。这就是时代发展的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幸好与沙盆相关的日常方言和比喻,早已植根民心,比如广府人讲“打烂沙盆问到笃”,是形容一些人不厌其烦地,对某一事物的刨根问底。又如说某人皮肤粗糙,或物品不光滑时就会说“沙盆一样咁粗诣”……等等。而遇讲话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顾及听者感受,语言过于直白的人,就会说这人好像“一碌(根)擂浆棍”,所说的话都“掘擂锤”。(意为“硬邦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本篇至此编毕,感谢各位拨冗阅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024年11月17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钜戈·图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