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鼓浪屿,海上明珠,岛上四季鲜花竞开,海岸曲折逶迤,岩石起伏有致,各式建筑错落点缀,深巷琴音隐约,享有"海上花园"、"钢琴之岛"、"万国建筑博览"、"中国最美城区"等诸多美誉。郑成功、弘一大师、鲁迅、马约翰、林语堂、林巧稚等众多名人在此留下身影。时间的风雨锤洗,赋予了鼓浪屿中西文化交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的深厚内涵。</p><p class="ql-block">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以及八卦楼、国际刻字艺术馆是岛上国有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地图。</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得好:"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厦门"。日光岩,又称龙头山,是鼓浪屿的最高峰。日光岩顶部有一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屹立,浑然天成,为厦门的象征。登峰俯瞰,厦鼓风光一览无遗。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屯兵于此,现尚存水操台、龙头山寨门等古迹。在巨岩峭壁上见证了日光岩四百多年历史的摩崖石刻,保存着明清以来乃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六十五段,是鼓浪屿多元文化的重要文物见证,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坐落山麓的日光岩寺始建于明代,广有信众,闻名遐迩。弘一大师曾在此闭关八个月抄写经文,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琴园位于英雄山上,面海的坡上,建有"英雄园",是为纪念1949年解放鼓浪屿时牺牲的人民解放军而建。</p> <p class="ql-block">日光岩、岩仔脚环线道路</p><p class="ql-block">在1878年鼓浪屿道路墓地基金委员成立之前,日光岩、岩仔脚环线道路就已经成型,由晃岩路(中段、西段)、泉州路(西段)、永春路(中段)、安海路(东段)、鼓新路(南段)、龙头路(南北主要段落)等连接而成。该环线道路的线形、坡度、沿路景观及视域特征与20世纪中期基本保持一致。</p><p class="ql-block">日光岩东部曾是鼓浪屿岩仔脚传统聚落的区域。到了20世纪初期,中华路向北延伸,在其两侧逐渐形成鱼骨状的南北向道路,包括泉州路(东段)、乌埭路、海坛路、市场路等。岩仔脚传统聚落沿道路逐步更新,建成大量的华侨洋楼和少量商业建筑,形成了新的居住区。</p> <p class="ql-block">八卦楼坐落于鼓浪屿东北部的笔架山东北麓,俯瞰夏门港,始建于1907年,1930年穹顶封顶,历时23年,主楼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其体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屿别墅之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曲折的建造过程,使八卦楼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八卦楼景点面积12030平方米,游览内容有"桂冠上的明珠"专题展、"国内唯一,世界一流"鼓浪屿风琴博物馆、手风琴展、观景平台等,是展示建筑、历史、音乐,兼具游学、观光、休闲的综合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南端,依山傍海,是中国仅有的一座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而建造的雕塑公园。郑成功纪念碑廊,皇帝殿等以及郑成功巨型石雕群和青铜群合称"皓月雄风"。</p> <p class="ql-block">「菽庄花园」</p><p class="ql-block">菽庄花园坐落在鼓浪屿港屿港仔后沙滩。园主原为台湾富商林尔嘉,又名叔臧,花园即以他的名字的谐音而命名,庭院以静为主,静中生趣,楼台亭榭不一其形,迦桥低栏,形若游龙,极天山海之致,复有岩洞之幽。后山的听涛轩,建立了"国内首家,世界一流"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馆内有不少古钢琴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在眉寿堂建有百年菽庄展馆,以"人、园、社、诗、志"五部分展示菽庄花园百年历史文化及花园主人林尔嘉先生的生平事迹与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百年菽庄前言</p><p class="ql-block">菽庄,是鼓浪屿上的一座园林。菽庄花园,以"藏海"、"补山"为主题,用精妙的造园手法塑造出的滨海园林独特意境,堪称中国近代文人园林中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菽庄,也是这座园林主人的名字。林尔嘉(字菽臧,亦作菽庄),这位爱国台胞,诗文涌溢家国情怀,投身实业救国兴邦并热心公益,游历海外极具国际视野,是近代中国华人精英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菽庄,还是一个堪与"南社"比肩的诗社名字。一大批因日据台湾流亡的爱国文人,应菽庄主人的召集汇聚于此。菽庄吟社,吟侣两千,影响深远,被称作近代"东南坛站第一家"。</p><p class="ql-block">因此,菽庄花园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中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文化场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场景,咏成诗文,筑成亭榭。"菽庄",更是鼓浪屿一个璀璨的文化符号。它所代表的整体,是百年前鼓浪屿的多元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集中且突出的代表。这个展览,即是希望将重叠在"菽庄"中的这些文化层面﹣一拆解呈现给观众,以便为大家在园林的游憩中获得一种融汇的体验和感悟。</p> <p class="ql-block">菽庄藏海</p> <p class="ql-block">眉寿堂(眉寿古趣)</p><p class="ql-block">眉寿堂(又称眉阁)为菽庄花园的主要景点之一,原为林家招待客人之用。据考证,"眉寿"取自《诗经》的"以介眉寿"和苏东坡的"祝君眉寿似增川"之诗意。园主以"眉寿"自喻,显示其强烈的家族长者意识。眉寿堂又号"谈瀛轩",系取李白"海客谈瀛洲"之诗意。该景名表现了园主虽长年旅居海外,却仍然念念不忘台海瀛之情。</p> <p class="ql-block">新菽庄十二景</p><p class="ql-block">1.昔日菽庄十景分"藏海"与"补山"两大部分:</p><p class="ql-block">藏海"五景:眉寿堂、壬秋阁、四十四桥(长桥藏海)听潮楼招凉亭</p><p class="ql-block">"补山"五景: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真率亭、小兰亭</p><p class="ql-block">2.昔日菽庄十景中不复存在的三景:</p><p class="ql-block">听潮楼、亦爱吾庐、小兰亭</p><p class="ql-block">3.今日菽庄十二景中较遗存的七景增加了五景:</p><p class="ql-block">千波渡月、印心听涛、枕流漱石、海阔天空、板桥莲影。</p> <p class="ql-block">社吟庄菽</p> <p class="ql-block">壬秋阁(壬秋诗阁)</p><p class="ql-block">壬秋阁始建于1922年农历壬戌之秋,有怀念苏东坡之意。园主当年在此"至哉观古乐,大矣会文人",是旧时菽庄吟社的主要活动场所。壬秋阁是座亭顶楼阁式建筑,与眉寿堂互为对景,小巧玲珑。诗阁临水而筑,一半在陆上,一半在海中,阁之东、南两面各开拱门,临水柱间设美人靠椅,凭栏可观池中锦鳞,听海浪起伏涛声,于内小憩,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真率亭(真率清漪)</p><p class="ql-block">"真率清漪"为园中结合自然布局的人文景观,景点内容包括近似菱形的真率亭及亭前榕树与湖水。真率亭背山面海,面前是一泓碧绿的清潭。亭中设有石桌石凳,一旁的大榕树气根密集垂向水面,随清风轻摇,水面时常泛起涟漪。微风拂面的舒适和波光涟漪的韵律,形成轻松愉快的空间氛围,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景观意境:人间交往本该真诚坦率,就像湖中清澈的涟漪。</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钢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捐建者。</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管风琴艺术中心是为目前亚洲最大的百年巨型古管风琴波士顿﹣灵光堂 Casavant Opus 700管风琴量身定制的一座艺术殿堂,是中国大陆第一个集古董管风琴收藏研究、演奏展示、教育传播、古琴修复为一体的国际管风琴艺术交流平台。</p><p class="ql-block">波士顿﹣灵光堂 Casavant Opus 700管风琴是由著名爱国华侨胡友义先生无偿捐赠的。该琴是由1890年 Hutchings 制造的英国风格的"圣坛管风琴"和1917年加拿大魁北克卡萨翁管风琴制造公司的法国风格的"画廊管风琴"组合改造的巨型管风琴,它拥有7341根音管、132个音栓。经国内外40余位的专业风琴修复师历经近4年时间的修复,让这架沉睡多年的乐器之王再现天籁之音。</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国际刻字艺术馆位于港后路2-2号(菽庄花园大门对面),2006年元月开馆,2023年改造升级,刻字馆集收藏、展示、传播现代刻字艺术于一体,使参观者了解现代刻字艺术现状与发展,对各国的刻字艺术风格有直观的感受。G 55数浪共同祭刻整制馆子</p><p class="ql-block">现展厅面积200平方米,展出的90多幅作品,均从馆藏1000多幅佳作中精心挑选,代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著名刻字艺术家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三楼现为"赤子心故土情"胡友义藏品展,纪念捐赠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风琴博物馆及管风琴艺术中心的鼓浪屿之子胡友义。</p> <p class="ql-block">我在最美的转角等着你。</p> <p class="ql-block">十二洞天</p><p class="ql-block">"十二洞天"是用棕赤色的砂岩、页岩、砾岩、火山流纹岩垒叠构筑成的景石大假山,因山中有大小形态不同的十二个洞室和十二生肖塑像而得名。园主采用道教里的"洞天福地"理念造景,构成一个充满童趣幻想的游憩活动空间。山中洞洞相连,石阶高低错落,小径迂回盘旋,空间曲折互通。洞中还设有石桌、石椅、石床等休憩设施,幽旷有致、超凡脱俗。</p> <p class="ql-block">观鱼亭</p> <p class="ql-block">福音堂</p> <p class="ql-block">黄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褚家园</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四落大厝</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三丛”茶饮店 。从名称来看,“丛”常与茶叶生长的形态相关,“二三”给人一种简约、自然的感觉 ,可能意在传达一种自然、闲适的茶饮体验。其招牌有“tea”英文标识,表明是茶饮经营场所,整体中式建筑风格的店址,或许主打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茶饮产品。</p> <p class="ql-block">岩仔脚片区</p><p class="ql-block">岛屿中部早期传统聚落</p><p class="ql-block">早在厦门开埠之前,鼓浪屿已有一些具有闽南地方传统特色的聚落,其中规模较大的三处形成于15-18世纪,分别位于内厝澳、三丘田和岩仔脚。</p><p class="ql-block">日光岩明代名为"岩仔山",山下区域称为"岩仔脚"。清代初期,同安县石浔黄氏族人迁入鼓浪屿,在岩仔脚建设民居、祠堂等建筑,逐渐形成聚落。其中竖坊和鱼池仔一带(今永春路、中华路附近)开发较早,之后黄有山购得草埔仔的地皮(今中华路、海坛路附近),经过黄易斋、黄琨石等祖孙三代努力,建起了"大夫第"、"四落大厝"等族人聚居区。在1902年鼓浪屿公共地界建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岩仔脚片区仍保持着闽南传统聚落的空间肌理和建筑样式。现存的黄氏小宗、大夫第、四落大厝等是岩仔脚片区内保存最为美篇整的闽南传统红砖厝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笔山洞(隧道)</p> <p class="ql-block">番婆楼</p><p class="ql-block">"番婆楼"是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其母亲而建造的别墅,落成于1920年代。它是一座大型殖民地外廊式别墅建筑,带有浓郁的厦门装饰风格特征,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院落主入口设于南面的安海路。院内建筑由主楼与东北角的附楼组成。主楼高两层,平面格局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形式。建筑四面设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外廊,采用清水红砖砌筑,砖拱券与建筑的转角红砖间隔嵌入石块,形成绚丽的色彩效果。这种做法可能受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绚丽红砖建筑的影响,也与闽南红砖厝红白相间的装饰色彩相似。建筑外立面的浮雕装饰中有来自中西文化的不同题材,非常丰富有趣,据说始建时还塑有女王头像。庭院内园林的设计与处理·手法也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征,其中有仿西式的院门、西侧院墙上的中式如意漏窗和按中国传统造园手法设置的假山,而假山的形式却与欧洲巴洛克园林中模仿自然溶洞的假山相似。</p><p class="ql-block">番婆楼是20世纪上半叶鼓浪屿华侨洋楼建筑的重要代表,是华侨洋楼中不同建筑文化自由融合的珍贵实例,反映了鼓浪屿与海外的密切交往。</p> <p class="ql-block">渡野庄园。</p> <p class="ql-block">漳州片仔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华老字号片仔癀是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生产的传统名贵中成药,其秘方源自明朝宫廷,有近五百年历史。片仔癀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楊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