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十月,开车自驾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五省游。</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河北正定古城</p><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现存主要建筑有隆兴寺、正定四塔、正定城墙等。</p> <p class="ql-block">河北正定隆兴寺,别名大佛寺,是中国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是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p> <p class="ql-block">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赐额“隆兴寺”。清朝末叶至民国年间,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战争频仍,隆兴寺也随之颓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隆兴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科学保护,使古刹逐渐恢复其风貌。</p> <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南北纵深,中轴线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龙泉井亭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龙泉井曾是宋代“水漂木、地涌铜”的涌铜之处,且“龙潜其中,求雨有应”,因此得名。此外,传说修建隆兴寺所需的木料都是从这口井里捞上来的。相传在兴建隆兴寺时,工匠们从井中拽出大量木料,当拽到9999根时,无论用多大力气,最后一根木头就是拉不上来,至今还横在井里。</p> <p class="ql-block">正定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p> <p class="ql-block">经历代变迁,寺内仅存凌霄宝塔一座。塔高40.98米,塔身分九层,一至三层为砖仿木构,四至九层为木构。</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临济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p> <p class="ql-block">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并创立了临济宗,使得临济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义玄禅师将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发挥到了极致,临济禅学很快得到北方信徒的认可,前来学佛拜师、问法求道的人络绎不绝,形成了禅宗的一大宗派——临济宗。</p> <p class="ql-block">唐咸通八年(867年),义玄禅师圆寂后,其弟子们建造了澄灵塔来藏其舍利,唐懿宗赐名为“慧照禅师”,并赐塔名为“澄灵塔”。</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今人痛心的是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燕赵南大街109号。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原名净观寺,是正定古城八大寺院之一。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寺内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开元寺须弥塔、开元寺钟楼和法船殿遗址。主殿在后,开元寺钟楼、开元寺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开元寺主殿在后,楼、塔左右对峙的布局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须弥塔,又称"开元寺塔”或"须弥塔”,因风格与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相似,故有“正定雁塔”之称,唐贞观十年(636年),建开元寺须弥塔。清康熙元年(1662年),开元寺须弥塔塔体重建,四年后竣工,并命名“开元寺须弥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须弥塔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塔高42.5米,平面呈正方形,共九级,通体为砖石结构。下面为石砌方座,底层四角有八尊石雕力士像。正面有一拱门,塔内为中空筒状上下敞通,无台阶登攀。各层正面有方门,四角悬挂风铎,顶部有葫芦形的塔刹。</p> <p class="ql-block">须弥塔的每一角下都有一尊大力神撑着砖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东魏兴和二年(540年),最初名为静观寺。隋朝时改为解慧寺,唐朝时又改为大云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造开元寺,于是大云寺改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在唐朝时期是一座重要的官寺,主要功能是为国家和民众祈福,宣扬皇帝的威德。</p> <p class="ql-block">正定广惠寺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寺内原有多座建筑,但现今仅存一座华塔,因此也被称为“华塔寺”。广惠寺华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具有极高的历史、建筑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年),距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塔高40.5米(一说33.35米),为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花塔,共四层,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p> <p class="ql-block">塔身第三层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线有龙虎豹狮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因此被称为华塔。</p> <p class="ql-block">塔形成于宋辽金时期,元朝后几乎绝迹,国内现存华塔总数也不过十几座,正定华塔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华塔中造型最奇特、装饰最华美的一座,为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赵云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东路一带)人,三国名将,有“常胜将军”之称。</p> <p class="ql-block">该庙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基本保留和丰富了原庙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河南开封。 </p><p class="ql-block">开封市,简称“汴”,古称大梁、启封、汴州、汴梁、汴京、东京,是河南省辖地级市、大城市,河南省原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开封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郑庄公在今开封城南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为“启封”。到了西汉,为了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名字,启封县被改名为开封县,这就是“开封”这一名称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包公雕像是开封府著名的景点之一,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建的。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清官。他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闻名,尤其是他在开封府任职期间,以公正严明的态度处理了许多案件,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p> <p class="ql-block">这三口铜铡是由公孙策设计的,并得到了宋仁宗的钦赐。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上古时期的龙牙刀、虎翼刀和犬神刀,这些刀具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这三口铜铡不仅象征着包拯铁面无私、公正廉明的形象,更是北宋法律清明的重要标志。它们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展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是开封兴建的第一座佛塔。繁塔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东南,因建筑在繁台之上而得名。繁塔最初是为供奉定光佛舍利而建,依靠民间捐助完成,位于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p> <p class="ql-block">繁塔初建时为九层六角形楼阁式砖塔,高约76米。塔身内外镶嵌了7000余块佛砖,每块砖上都有佛像,被称为“万佛之塔”。繁塔在明初被拦腰截断,现仅剩三层,通高约36.68米。塔顶加筑了一个六角小塔,形成了独特的造型。</p> <p class="ql-block">繁塔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塔内现存石刻199块,其中有字碑刻187块,是巨大的书法宝库。繁塔内的刻经及题名题刻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北宋初期都城开封楷书的书写原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河南南阳。</p><p class="ql-block">南阳市历史文化厚重,是楚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三顾茅庐、羊续悬鱼、盘古神话、牛郎织女等典故或传说皆发源于此。是“中国月季之乡”、“世界艾乡”、“中国玉雕之乡”。</p> <p class="ql-block">店古镇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因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曾在此赊旗起兵而得名。赊店古镇是全国唯一拥有九座城门的古镇,具有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是万里茶道沿线的重要商贸名镇。</p> <p class="ql-block">赊店古镇在历史上是北走汴洛、南船北马的重要集散地,商贸活动频繁,见证了无数商旅传奇。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水陆转运节点,是溯江、汉水系北上水路运输线与中原腹地陆路运输线相衔接的重要中转站。这种地理位置使得赊店古镇在历史上成为货物集散的重要码头和商贸重镇。</p> <p class="ql-block">赊店古镇不仅是一个商贸中心,还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山陕会馆等,这些遗迹见证了古镇的繁华历史。</p> <p class="ql-block">赊店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商贸中心,祖师堂里供奉着七十二行业的祖师爷。</p> <p class="ql-block">了解后才知道各行各业的祖师爷是谁。例如,吃了一背子馒头才知道馒头业祖师爷是诸葛亮。因为馒头行业的祖师爷是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在平定南方蛮夷之地时,为了替代人头祭品而发明了馒头。</p> <p class="ql-block">南阳知府衙门,又称为南阳府署、南阳府衙,地处河南省南阳市区民主街西部北侧,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p><p class="ql-block">府衙坐北向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面积72000平方米。7</p><p class="ql-block">南阳知府衙门古建筑有30多座共140余间,总体布局然保留了明清时期的格局和风貌。位于中轴线上的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主体建筑基本完整。南阳知府衙门是中国清代唯一一座保存至今而且布局依然完整的府衙建筑。</p> <p class="ql-block">“父母官"一词的来历就源于南阳府衙。</p><p class="ql-block">“父母官”这一词语也源于南阳府衙。历史上,南阳的太守召信臣和杜诗被百姓尊称为“召父杜母”,他们勤勉为政,乐为百姓谋福利,深受百姓爱戴。召信臣在任南阳太守时,勤于政事,注重水利建设,推行勤俭节约的风尚,百姓因此称他为“召父”。杜诗则在任南阳太守时,生性节俭,施政清廉公平,发展经济,深受百姓爱戴。</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4千米处,北连麒麟岗,南濒白河,三里河、十二里河沿岗体两侧缓缓南行,在“龙首”处注入白河,山水相依。</p> <p class="ql-block">卧龙岗,相传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隐居地和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也是“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和历代官方祭祀诸葛亮的地方,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岗”。进入21世纪以来,市、区人民政府在加强对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同时,对卧龙岗进行持续性的改造整治,如今的卧龙岗有古脉长存的武侯祠、草庐、汉画,绵延数百年的书院文化等。它是集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躬耕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老界岭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北部,伏牛山南坡上部地段,总面积86平方公里。老界岭的含义包括:传说老子曾在老界岭修炼隐居,并掌管着八百里伏牛山的祈祷平安而座化成石(山神);老界岭是中国东西走向山脉,南北气候分界;长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故被称为老界岭。</p> <p class="ql-block">老界岭景区地貌由中山组成,主峰犄角尖位于太平镇乡东北部,是西峡、栾川、嵩县三县界山,海拔2222.5米,为群峰之最。景区内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峰峦叠嶂,气势磅礴。晴日山体呈青紫色,清晰雄伟;阴时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其景壮观异常。</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河南邓洲。</p><p class="ql-block">邓州,因隋代曾于此置邓州而得名。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仍由南阳市代管;200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2011年,邓州市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市之一。</p><p class="ql-block">邓州市主要景点有花洲书院、福胜寺塔、汲滩陕山会馆等。</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五机部”干校建在了河南邓县,现已不复存在了。据说校址就离福胜寺塔不远,故特地到寺中祭拜,时光流逝,已是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花洲书院位于河南省邓州市人民东路,该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占地面积211亩。</p> <p class="ql-block">花洲书院位于河南历史文化名城邓州市城区的外城东南隅,为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知邓时创建,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便诞生于此。近千年间,累圮累修,办学不断,孕育出了文状元贾黯、贤相李贤、帝师彭始抟及当代著名作家姚雪垠、二月河等大批名人才俊,是邓州的教育圣地和风景名胜,明代称“花洲相迹”,清代称“花洲霖雨”。清代建筑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花洲书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五进四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由讲堂、春风堂、藏书楼等建筑组成,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便诞生于此,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清代建筑春风堂、万卷阁、范文正公祠和景范亭等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邓州知州期间,感到当地学风不振,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因此,他决定在百忙中创办花洲书院,以“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为己任。书院内建有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了百花洲,重修了览秀亭,构筑了春风阁,花洲书院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庆历六年(1046年)应滕子京之邀,创作了《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不仅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更表达了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湖北襄阳。</p><p class="ql-block">襄阳历史悠久,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襄阳城是襄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历史上是经济和军事的重要之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襄阳的旅游以三国文化为主要特色,著名景点包括隆中风景名胜区、襄阳城、鹿门寺等。</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是一个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风景名胜区,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而闻名,被誉为“智者摇篮”和“三分天下的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是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地方,刘备在此三顾茅庐,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景区内有许多与诸葛亮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武侯祠、诸葛草庐等。</p> <p class="ql-block">现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各有一处古隆中,根据各自的考证都有出处依据。</p><p class="ql-block">隆中,古代地名,东汉时期隶属于南阳郡(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带)。国务院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隆中诸葛亮故居位于襄樊(今湖北襄阳市),具体在襄阳市襄城区隆中大道461-1号古隆中景区内。</p><p class="ql-block">一说在今河南南阳(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仅数丈,即其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p> <p class="ql-block">米芾故里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具体位置在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芾故居——米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大书画家米芾所建的祠宇,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后改名米公祠。</p> <p class="ql-block">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是北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他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以“米点山水”绘画技法著称于世。米芾的故居襄阳,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题词如“颠不可及”、“妙在得笔”等,是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襄阳水镜庄遗址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南门外1公里处,是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的隐居地。水镜庄因司马徽的雅号“水镜先生”而得名,是三国文化旅游的重要节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镜庄是东汉末年名士司马徽的隐居地。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刘备的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传奇故事,对三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水镜庄的主要景点包括草庐、水镜遗址、司马徽故事碑廊、水镜祠、幽居斋等。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还融合了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海拔高度2795米,中国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东接襄阳市,西靠十堰市 ,南望神农架,北临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名称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秦国为了阻挡楚国的进攻,在汉江边设置了武当县,意为“以武力阻挡之”,从而得名“武当山”。</p><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历史背景也非常丰富。早在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武当山就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唐太宗曾在此祈雨,并敕建“五龙祠”。自唐代后,武当山得到了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在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对武当山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使其成为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金殿位于湖北省武当山天柱峰顶端,海拔1612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大殿。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坐西朝东,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高5.54米,为仿木结构鎏金铜殿,重檐庑殿顶。殿身为铜铸隔扇,隔扇上铸出大、小额枋,上檐作重翘重昂九踩斗栱,承托檐椽。下檐施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栱,檐际悬铜铸鎏金竖匾,镌“金殿”二字。</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金殿的三宝分别是:600年不灭的长明灯:这盏灯位于金殿内,历经600年风雨依然未曾熄灭,传说有一颗定风珠保护着长明灯,使得风无法吹灭它。</p> <p class="ql-block">镶嵌在金殿西南角的小金砖:这块小金砖象征着对天子的感恩和敬意,镶嵌在大殿的西南角。</p> <p class="ql-block">5亿年前的化石基座:金殿的基座由5亿年前的三叶虫和古贝类化石组成,这些化石在建筑中被巧妙地利用,形成了独特的玉石台基。</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龙头香,位于南岩宫两仪殿外绝壁处的一座雕龙石梁上,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约30厘米,上雕盘龙,龙头顶端有一香炉,香火正对金顶,呈朝拜之状。龙头香又名龙首石,始建于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是古代能工巧匠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而成,技艺精湛、巧夺天工。传说中,龙头香自点燃以来,已经持续燃烧了600年而不熄灭,吸引了无数香客前来朝拜。由于龙头香所在的悬崖十分险峻,香客在点燃香火时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因此,清朝康熙年间,川湖部院总督下令禁止烧龙头香,并设栏门加锁,立碑告诫。</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桃木剑是一把悬挂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法器,据传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这把桃木剑不仅是武当山的镇山之宝,还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传说故事。关于这把桃木剑的来源,有多种传说。一种说法是这把剑是明朝初年为稳定南岩宫的风水而放置的。另一种说法是这把剑是吕洞宾的佩剑,传说中吕洞宾曾在山顶下棋时遗留了这把剑,并且剑周围还有圆形石盘,疑似棋子。</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湖北武汉。武汉市是中国湖北省的省会城市,简称“汉”,别称“江城”,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市下辖13个市辖区,总面积为8569.15平方千米,2023年末常住人口为1377.40万人。</p> <p class="ql-block">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江西庐山。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p><p class="ql-block">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p> <p class="ql-block">庐山日落景色。</p> <p class="ql-block">庐山仰天坪观日出,日出一刻极其震撼,无以言表。</p><p class="ql-block">仰天坪:位于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的下面,视野极其开阔,是庐山最热的观日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雾色苍茫看劲松之初处。</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庐山上的美庐别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七律登庐山的原稿。其中的“”热风吹雨洒江天”,在原稿中是“”热肤挥汗洒江天”。</p> <p class="ql-block">敢于直言犯上为民请命的彭德怀所写的“万言书”。</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江西景德镇。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中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和文化中心,被誉为“瓷都”。景德镇以其悠久的制瓷历史和精湛的陶瓷工艺而闻名于世,其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主要景点包括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古窑民俗博览区、浮梁古县衙等,这些景点展示了景德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久、工艺最优的官办瓷厂,专门负责制造御用瓷器。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历经明清两代,直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结束,共烧造了542年。御窑厂不仅汇聚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还推动了瓷器工艺的革新,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的巅峰代表。</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御窑厂里火神庙供奉着风火神童宾。</p><p class="ql-block">“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烧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祠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当年清代督陶官唐英手书的“佑陶灵祠”瓷制匾额。</p> <p class="ql-block">万历青龙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瑶里古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地处皖、赣两省、四县(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处,始建于西汉末年,古名“窑里”,因其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而得名。瑶里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是景德镇陶瓷的重要起源地,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红军桥。当年电影《闪闪的红星》就在这里拍摄。</p> <p class="ql-block">浮梁古城位于景德镇市郊,距离景德镇市区约8公里。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是历代浮梁县治之所在。古城全城布局形似八卦,城墙全长20余里,高1.6丈,宽丈许。</p> <p class="ql-block">浮梁古城不仅历史悠久,还以其瓷韵茶香闻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前月浮梁买茶去”反映了浮梁作为茶叶贸易集散地的历史。浮梁产茶历史悠久,始于汉、盛于唐,唐代时浮梁茶的产量和税收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浮梁古城内还有千年红塔,这座塔由青砖砌成,共有七层,是景德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瓷宫由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余二妹用一生收藏的6万多件瓷器建造而成。她从2010年开始筹备,2015年竣工开放。这座建筑外形仿照客家围屋,共有三层,第一层和第二层放置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瓷板画,第三层放置“五百罗汉”等佛教题材瓷板画。瓷宫外墙上镶嵌了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和颜色釉。</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安徽合肥。合肥市,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合淝。合肥自秦始设郡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恢复合肥县,此后至清末,合肥一直为庐州、府、路治所。民国元年(1912年),庐州府废,合肥县直属安徽省。</p> <p class="ql-block">三河古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庐江、舒城三县交界处,总面积2.9平方公里。三河古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和小南河三条河流在此汇合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罍(léi)街”位于合肥市宁国南路与水阳江路交叉口,向北与合肥龙虾一条街呼应,是合肥市着力打造的安徽省最大、最具有特色的惠民美食街区。</p> <p class="ql-block">芒砀山刘邦斩蛇处,又称“汉高祖斩蛇处”,是纪念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而立的碑记。该碑始建于汉文帝时期,现存为复制明朝石碑,碑高2.39米,碑额书有“日月”和“汉高斩蛇之处”。</p> <p class="ql-block">刘邦斩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水经注》也有相关记载。据史书记载,刘邦在押送徒役去骊山途中,经过丰西泽,遇到一条大蛇挡路,于是拔剑斩之,这就是著名的“刘邦斩蛇”的故事。芒砀山因刘邦斩蛇起义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芒砀山大汉雄风雕像,又称汉高祖刘邦像,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主峰,是为纪念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创建四百年大汉王朝而建。雕像高39.9米,是目前亚洲最高的历史人物铜像雕塑。</p> <p class="ql-block">芒砀山风景一览。</p> <p class="ql-block">汉梁王墓群,又称芒砀山汉墓群,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是汉朝梁国刘武及其家族的墓葬群。该墓群共包括13座墓葬,总占地面积约550万平方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共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王后陵则因其庞大的规模和非凡的价值,被誉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墓群中的文物包括金缕玉衣、鎏金车马器、骑兵俑、精美玉器等,这些文物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还为研究西汉时期诸侯王墓葬的形式和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例如,梁共王陵中的“四神云气图”早于敦煌壁画630余年,展示了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河南商丘。</p><p class="ql-block">商丘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重要古都城,被誉为“中国古城池建城史天然博物馆”。是“商祖、商人、商业、商品、商文化”的发源地,中华始祖、三皇之首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文明历史新纪元。素有“中国火文化之乡”“汉兴之地”“两宋龙潜之地”之称,是孔子的祖籍地,涌现出商汤、庄子等名人。</p> <p class="ql-block">羑里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文王路,在汤阴县城北约4千米处的羑(yǒu)里城,羑里城又称文王庙,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也是周易文化发祥地。“画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p> <p class="ql-block">羑里城遗址,坐落在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之上,南、北长105米,东、西宽103米,面积达万余平方米。台上现存明嘉靖年间重建的“文王庙”。土台南中轴线上建有石雕三门四柱的“演易坊”、“仪门”、“周文王演易台”、“大殿”和古殿基址。遗址内尚有保存完好的《周文王羑里城》、《禹碑》、《文王易》等明清时期碑刻十余通,对于研究《周易》和历史、书法和“羑里城文王庙”历史沿革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羑里城遗址的后园,建有八卦阵、 伏羲祠、太公祠和吐儿冢等。</p> <p class="ql-block">商朝后期,西伯姬昌(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城长达七年。期间,姬昌在监狱撰写了《周易》又称为《易经》,因此,羑里城被称为是《周易》(或《易经》)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吐儿冢位于汤阴县的羑里城景区中部西侧靠墙处。相传,文王被囚时,殷纣王将文王长子伯邑考杀死,用其肉做成饭食让文王食用。文王忍痛吃下后,不久又呕吐出来,后人将其呕吐食物的地方集土成冢,名曰“吐儿冢”。</p> <p class="ql-block">汤阴岳飞庙,又名宋岳忠武王庙、精忠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庙街86号,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豫北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中国三大岳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汤阴岳飞庙坐北朝南,外廓呈长方形,布局严谨,现存大多为明代建筑,共有六进院落,主要由精忠坊、山门、御碑亭、正殿、岳母刺字祠、孝娥祠、岳云祠、四子祠、三代祠等遗存组成,共有殿宇建筑120余间,是后人缅怀民族英雄岳飞、抒发爱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站河南安阳。</p><p class="ql-block">安阳市古称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p><p class="ql-block">安阳位于中国河南省最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是河南省下辖地级市。安阳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红旗渠精神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p> <p class="ql-block">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绵不断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死后庙号为“辛”。妇好不仅是商朝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甲骨文中详细记载了她的军事活动,她曾多次率军出征,为商朝的稳定和扩张立下汗马功劳。</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是1976年由考古工作者发掘的一座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葬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妇好墓是迄今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p> <p class="ql-block">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共计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和红螺6800枚。这些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反映了商代晚期中段(殷墟文化第二期)青铜文化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站河北邯郸。</p><p class="ql-block">邯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邯郸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邯郸不仅是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与洛阳、临淄、宛城、成都共享“五大都会”的盛名。邯郸的成语典故数量超过1584条,如“邯郸学步”、“完璧归赵”等,被誉为“成语之乡”。</p> <p class="ql-block">铜雀三台遗址公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约18公里处,是曹魏时期所建的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遗址的所在地。这三座台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高峰,也是当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宴饮和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铜雀台更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唐代诗人杜牧的《铜雀台怀古》中就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名句,增添了铜雀台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铜雀三台遗址公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后,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修建了铜雀台。金凤台建于公元213年,冰井台建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这三座台不仅是古代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内的主要景点包括金凤台遗址、铜雀台遗址、曹操塑像、文昌阁、曹操转军洞、碑廊、建安七子馆、邺城遗址及三台模型展示、文物陈列馆等。</p> <p class="ql-block">由于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和漳河的泛滥,三台中的金凤台、铜雀台和冰井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金凤台地表上现存台高十二米,铜雀台地表尚存高度约五米的东南角部分,冰井台已被漳河全部冲毁。</p> <p class="ql-block">邯郸学步桥,也称北关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学步桥广场内,横跨沁河,是贯通古城南北的重要桥梁。</p> <p class="ql-block">学步桥原为木结构桥,后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为大券三孔、小券四孔的七孔石拱桥。</p><p class="ql-block">桥面中间高,两端略低,呈弧形,两侧各有18根望柱,柱顶端雕刻蹲狮等动物,桥面两侧望柱之间各镶嵌了19块石栏板,板面雕刻有邯郸历史典故和各种造型纹饰等内容。</p><p class="ql-block">现存桥面宽9米,长32米,高近8米,两旁各19块拦板和望柱,均雕有神兽。</p> <p class="ql-block">学步桥的名字来源于《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邯郸学步”。战国时期,燕国寿陵地区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便决定前去学习。然而,他学了几天却怎么也学不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光了。最后,少年只好爬回了燕国。这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能一味地模仿别人,否则可能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p> <p class="ql-block">从河北邯郸开车返回北京。此次旅行经过5省,全程约4500多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