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美国行(10)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

不可逆转2

7月20日是周六,女儿女婿照例奉献出他们的休息时间陪我游玩,参观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 博物馆墙上悬挂着临时展览醒目的招贴海报,我们看了“虎鲸”(Orcas)和“毒药的力量”(The Power of Poison)的专题展览。 走进博物馆,迎接游客的是一只张牙舞爪的巨型霸王龙,‌博物馆里有称为“史前之旅”(Prehistoric Journey)的恐龙展览区域。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是美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常设展览包括人类学、地质学、健康科学、古生物学、空间科学和动物学等方方面面丰富的内容,藏品超过100万件。我们主要参观了北美(更多是科罗拉多)的动植物部分,以及埃及的木乃伊展览。 博物馆采用立体幻景(Diorama)的方式展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透视景箱中的三维复制场景由壁画背景、人造前景和标本组成,背后的壁画与前方的实景无缝衔接,完美地展现了生境的原貌。 <div>雪雁(Snow Geese)。在北美洲,雪雁每年都要经历两次2500英里的飞行。秋天它们要从加拿大的繁殖地飞向墨西哥湾去过冬。这些嘈杂的候鸟有时会聚集成百上千只,由很多雪雁家族组成。雄性和雌性雪雁外表很相似,只是雄鸟体形稍大。一队飞翔的雪雁看起来就像皑皑白雪,不过其中也有深蓝色的雪雁,它们来自加拿大北部巴芬岛地区。这是雪雁路过美国密苏里州洛斯悬崖(Loess Bluffs)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暂短休息的场景。</div> 这全身通红的美丽鸟儿叫美洲红鹮(Scarlet Ibis),分布在南美洲北部的河流沿岸和沿海的沼泽地带,是世界上珍稀名贵、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美洲红鹮总是成群地在沙滩、咸水湖、红树林和沼泽里觅食,在大树上过夜,叫声高昂而忧伤。这是栖息在圭亚那(Guyana)伯比斯河(Berbice River)岸的美洲红鹮群。 <div>大草原榛鸡(Greater Prairie Chicken 学名:Tympanuchus cupido)。大草原榛鸡是松鸡家族中的一种大型鸟类,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曾经数量很多,但由于栖息地丧失而变得极为稀有,属于比“濒危”(Endangered)低一级的“受威胁”(Threatened)物种。大草原榛鸡发情的时候会鼓起它们鲜艳的橙色气囊,鼓得像气球一样;同时竖立起头两侧的羽毛,好像长出两只耳朵。科罗拉多州只有尤马县(Yuma County)雷镇(Wray)附近的东北角还有大草原榛鸡栖息的草原。</div> 绿头鸭(Mallard)和 尖尾鸭(Pintail),绿头鸭是家鸭的祖先。野鸭们秋天向南迁徙,这是它们在科罗拉多州韦尔德县(Weld County)La Salle附近湿地休息。 沙丘鹤(Sandhill Crane)。蒙地维塔(Monte Vista)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是科罗拉多州干旱的圣路易斯山谷中一块宝贵的湿地栖息地。沙丘鹤和一些白鹤在春季和秋季的迁徙期间,会在这里呆上几周。3月交配季节,它们跳到空中表演壮观的舞蹈,发出响亮的叫声。 美国国家象征——白头鹰(Bald Eagle),野生动物恢复增长的成功案例。它们曾从美国本土48个州消失而成为濒危物种,经过多年努力,巨大的白头鹰巢穴终于在像科罗拉多州东北部这样的地方重新出现。1999年7月开始,白头鹰不再出现在濒危物种名单中。 壮美的科罗拉多。西部是山区和丘陵,东部为广袤的平原,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科罗拉多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矮松-矮桧林地(Piñon-Juniper Woodland)、沿岸地(Riparian Land)、山地灌丛(Montane Shrubland)、亚高山森林(Subalpine Forest),草原(Grassland)、半荒漠灌丛(Semi Desert Shrubland)、山地森林(Montane Forest)、高山苔原(Alpine Tundra)。 各种生态系统的场景同样用立体Diorama展示,这个展厅展示了科罗拉多州除山地森林之外的七种生态系统的场景,以及相邻的亚利桑那州(Arizona)的沙漠(Desert)生态系统的场景。 沙漠生态系统(海拔762米),位于亚利桑那州凤凰城(Phoenix)以东的索诺兰沙漠(The Sonoran Desert)。三月的降雨带来了罕见而壮观的四月花。索诺兰沙漠位于美国和墨西哥交界,是美洲四大沙漠之一,是北美地区最大和最热的沙漠之一。许多独特的植物和动物在这里生活,比如北美洲巨人柱仙人掌等。 <div>高山苔原生态系统(海拔3810米),位于朗斯峰(the Longs Peak)山脚下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 Boulder)区域内。七月里野花开放,鼠兔(Pikas)、黄腹土拨鼠(Yellow-bellied Marmot)和白尾雷鸟(White-tailed Ptarmigan)警惕地关注着捕食者。这场景现在看着无比亲切:在科罗拉多每天傍晚散步时都能见到鼠兔和土拨鼠,夕阳用余辉把它们染成金色,然后一点点地消失在朗斯峰后面。</div> 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海拔3505米),位于洛夫兰山口(Loveland Pass)下面。七月初,依旧是多风、干旱,北美星鸦(Clark's nutcracker)站在枯树干上,看着松貂(Pine marten)露出脑袋寻找午餐。<br> 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海拔3048米),位于圣胡安山脉(San Juan Mountains)的Mount Sneffels山附近。这也是七月的早晨,云杉、冷杉和白杨林里开着野花。一只松鼠坐在枯树根上啃着松果,草地上的蓝松鸡正展开尾巴对着雌松鸡骚首弄姿。 白杨树,是北美最广泛的本土物种,白色的树干纤细、笔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优雅而坚韧,成为科罗拉多广阔西部最引人注目的自然象征之一。 这小兰花是科罗拉多的州花Colorado Columbine。 山地灌丛生态系统(海拔2438米)。位于科罗拉多普韦布洛(Pueblo)西南部的Wet山脉。普韦布洛人是一个印第安部落。 成群的野生火鸡在觅食。 秋天日出把天际边的基督圣血山脉(Sangre de Cristo Mountains)染上一片红光。基督圣血山脉是落基山脉的一个支脉,在科罗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境内。 半荒漠灌丛生态系统(海拔2286米),位于Elkhead山脉附近的山丘。五月的黎明,鼠尾草覆盖的山坡上,鼠尾松鸡(Sage Grouse)们正在举行隆重的求偶仪式。 草原生态系统(海拔1372米),位于波尼山(‌Pawnee Buttes‌)区域,这里有草原和湿地。波尼山是波尼国家草原的一部分,在科罗拉多州西北部,与怀俄明州(Wyoming)交界附近。春末的下午,在地面上筑巢的鸟儿守护着幼崽;红翅黑鹂的歌声从香蒲草丛中传来; 草原犬鼠们远远地站在自己的洞穴边观看。红翅黑鹂是每天造访女儿家后院的鸟,而这褐色的羊蹄草(Curly Dock,学名Rumex salicifolius,蓼科酸模属植物),开遍草场和尚未修整的步道绿带。 草原生态系统,位于丹佛南部的丹尼尔斯公园(Daniels Park)附近。这是仲春的下午,金雕(Golden Eagles)夫妇共同育雏的场景:金雕的家建在高高的悬崖上,悬崖下面辽阔的草原有河流、土拨鼠和野兔,为金雕一家提供水和食物。家里妈妈照看着两只饥饿的小鹰,它们终于盼回带来肥美猎物——白尾灰兔(Cottontails)的爸爸,可以饱餐一顿了。 博物馆不只透视景箱做的好,雕塑作品也抓住动物捕猎最精彩的瞬间,神情专注、姿态优美,让人感知自然和生命的神圣。 七、八年前我在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参观过古埃及木乃伊,当时的心态主要是好奇。七、八年后的今天,在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再次走进古埃及木乃伊展厅,发现自己心里更多的是恐惧。上了年纪的无神论者,很难坦然面对死亡吧。 奥西里斯(Osiris)的青铜雕像。奥西里斯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生前是一个开明的法老,被自己的弟弟塞斯(Seth)谋杀后扔进了尼罗河。奥西里斯的妻子伊西斯(Isis)找回尸体,塞斯又把尸体分成碎块散落在埃及各地。伊西斯收集了这些碎块,包扎在一起,然后用神力复活了奥西里斯。这个传说旨在说明死者制成木乃伊后,就会像奥西里斯一样,可以在来世复活。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执政期为公元前(1303-1213年),这期间是埃及新王国的强盛年代,因此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他在位期间兴建了许多神庙,至今仍屹立在埃及各地,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照片里的神庙遗址便是其中之一,建于公元前(1279-1212年)。 <div>这是神庙遗址按1/60比例复原的模型:1、建造神庙的工匠们居住的地方;2、码头,这个码头通过运河与尼罗河相连;3、神庙入口,两侧有金尖方尖碑和巨大的雕像;4、大中庭,庆祝节日的场地;5、皇室生活区,国王参观神庙时住在这里;6、圣园,圣湖的船上载着拉美西斯二世的塑像;7、奥西里斯(Osiris)柱廊,拉美西斯二世把自己比作奥西里斯;8、屠宰场,牧师们在这里宰杀用于祭祀仪式的动物。9、圣坛(Sanctuaries),在这神庙最里面的金色神殿里供奉着神像;</div><div>10、粮仓/储藏室,确保神庙成为经济和宗教中心;11、神庙的水源井;12、村庄。</div> 模型把神庙和附近的村庄做了鲜明的对比:神住在气势宏大、壮美威仪的巨石建筑里,人住在简陋的土木房屋里。古埃及人为神灵和死者建造奢华的神庙和金字塔,反映了这样一种信念:今生只有30~40年,而来世永恒。 2400多年前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期间的木乃伊,这位埃及妇女去世时30多岁,在当时已经是比较长的寿命了。当时木乃伊化的做法已经衰落,古墓经常被盗,这也是一个盗墓贼光临过的坟墓。棺材是在她去世前600年制作的,不是她自己的。 这具木乃伊棺里躺着的是一位抄写员,他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都城底比斯的阿蒙神庙里任职。 2900多年前的木乃伊。这具木乃伊是女性,棺木却是为男性制作的,制作时间比木乃伊晚了100多年。1904年,有人在埃及私下购买了木乃伊和棺材,把木乃伊放到棺材里,卖给了收藏家。<br> 这崭新的木乃伊棺制作于1994年,出自博物馆的古埃及研究协会。志愿者们花了近两年时间研究古埃及的材料和技术才制作出来,把他们的成果呈现给游客。 “虎鲸:我们的共存未来”(Orcas: Our Shared Future)展览由加拿大皇家BC省博物馆(Royal BC Museum)举办。展览介绍了当前活跃在西海岸的虎鲸种群;历史土著的虎鲸文明(虎鲸图腾作为祈求庇护的象征);西海岸生态环境曾遭到的破坏;虎鲸生态保护主义行动;以及人类与虎鲸和平共存的更多可能。虽然生态保护与我所学所用的专业密切相关,但实话说我对这个临展兴趣不大,可能是因为教育性太强、民族性太强吧。 博物馆入口处的这根图腾柱和吊在空中的虎鲸骨架都是这个临展的宣传品。 虎鲸展入口的设计很有想象力。 长着锋利牙齿的虎鲸头骨。 化石记录显示,最早的鲸鱼Walking Whales生活在陆地上,直到大约5000万年前,鲸鱼下水了。它们的后腿萎缩,尾巴变长、变壮,鼻孔变成了呼吸孔,并逐渐分化成两类:像虎鲸这一类,保留了祖先的锋利牙齿,成为海洋的顶级掠食者;而像蓝鲸那一类,失去了牙齿,进食时张开巨大的嘴巴,一次吞下高达90吨的磷虾和海水,靠独特的鲸须滤出海水,留下磷虾。 耳道的3D打印复制品,前面是实际尺寸,后面放大了10倍。第一个是乳齿鲸(Mammalodon colliveri‌)的,一种已灭绝的鲸鱼,有2400万到2600万年的历史。第二个是普通小须鲸(Baldenoptera acutorostrata)的,1966年从澳大利亚海岸打捞的野生雌性。第三个是在南卡罗来纳州排水沟中发现的古代鲸鱼化石物种Echovenator sandesi的,这种鲸鱼距今2700万年,它的内耳与现代鲸鱼的内耳惊人地相似。第四个是在加利福尼亚州海洋公园圈养的虎鲸的,这头虎鲸1982年去世。 虎鲸氏族的编码:<br>北美西海岸是目前对虎鲸及虎鲸氏族研究最深入的地方,现有的很多关于虎鲸的知识都是源于对北美西海岸各虎鲸氏族的长期观察与研究。北美西海岸的虎鲸族群,也是目前编码最完整、信息最详实、图鉴最丰富的虎鲸族群。在北美西海岸的虎鲸族群中,南居留鲸氏族(Southern Resident Killer Whales)最为常见,主要由三个氏族(Pod)构成:J Pod,K Pod和L Pod,每个氏族都使用独特的方言进行交流。前面的字母为氏族编码,后面的数字则是按首次发现并被记录的时间顺序来排序。比如J1就是J家第一个被发现并记录的,J16就是第16个被发现并记录的。每个氏族的族长,一般为该氏族现存最年长的雌性虎鲸,J Pod现任族长是J16 Slick。新生幼崽的编码也会以发现顺序向下排,比如J pod在2019年出生的唯一宝宝,其编码就是最新的编码J56。是J31 Tsuchi的第一个孩子,母鲸和仔鲸的编码之间并没有什么连贯性。 这是J1 Ruffles在浮出水面前呼气的照片。Ruffles,成年雄性,长度在6.8到7.2米之间。它波浪状的背鳍很容易识别,2010年Ruffles失踪了。之前Ruffles总是和Granny(J2)一起游泳,每个人都以为它们是母子,DNA测试结果它们并无血缘关系,Ruffles是被Granny收养的。 这是Ruffles的复制品。 <div>这个雪松材质、巨型的虎鲸餐盒制作者是土著艺术家蒙戈·马丁(Mungo Martin,1879-1962)。虎鲸是部落酋长的徽章,是海洋财富的象征。马丁是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吉尔福德岛(Gilford Island)的夸扣特尔人(Kwakwaka'wakw),夸扣特尔人最重要的仪式是Potlatch,Potlatch是一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聚会,也是部落酋长向众人赠送贵重礼物、展示自己财富和慷慨的宴会。在那喧嚣的场合,礼品和食物堆成山,需要这样巨型的餐盒盛装三文鱼、鲱鱼等丰富的海味。</div> 黄金虎鲸餐盒,二十世纪著名艺术家比尔·里德(Bill Reid)作于1971年。里德出生于一个跨文化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欧裔美国人,母亲是加拿大西岸海达(Haida)部落原住民。里德直到23岁才第一次来到母亲的故乡,遇到了自己的外公和其他族人。这些仍然居住在海达部落的原住民们为里德打开了传统海达文化的大门。虎鲸是里德最喜欢表达的主题,他演绎的虎鲸有超大、锋利的牙齿和独特的海达风格,这条从镀金宴会餐盒上跳起来的虎鲸,从里德的蚀刻、青铜铸件和木雕作品中都可以找到。 <div>无题(海达故事围屏),这是比尔·里德1967年的作品。这材质为层压雪松木的围屏不仅雕刻精美,更胜在内容独特而丰富,围屏中人类、动物和超自然生物交织,表达了海达人万物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共享知识和力量、遨游于天地之间的世界观。左上角的乌鸦与右上角的虎鲸用舌头来传递力量,中间是渔夫和他的妻子,下面有熊的一家、青蛙和鹰等。因为不了解神话故事的具体内容,虽有图解也看得莫名其妙。</div> 围屏的背面。 水彩、钢笔画《虎鲸SKAAnaa》(Orcinus Orca SKAAnaa),迈克尔·尼科尔·雅赫古拉纳斯(Michael Nicoll Yahgulanaas)作于2019年。迈克尔·尼科尔·雅赫古拉纳斯也是加拿大海达艺术家,这幅画同样是以乌鸦的传说等神话故事为题材,用海达族传统装饰风格来描绘,这种风格中有现代浮世绘、立体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影子。 图解:1、那个去过虎鲸酋长海底大房子的女人回来了,她看着我们问道:“What is your relationship here?” 2、海达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的祖先可以证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类改变着与虎鲸的关系。3、J 氏族虎鲸生活在萨利什海(Salish Sea)里,族谱从曾祖母Blossom排列到小女儿Tofino。4、海豹和白枕鹊鸭是北方过客鲸(Northern Transient Orcas,北美西海岸比较常见的虎鲸族群除了J Pod所属的南居留鲸氏族外,还包括北居留鲸和过客鲸Transient Orcas)的美味佳肴,这里画着一只海豹、一只白枕鹊鸭与一只跃起的虎鲸一起在公海嬉戏。5、与此同时,一只愤怒的章鱼从一艘渔船上抢夺了枪。众所周知,渔船会射杀虎鲸来“保护”渔获物。6、Duu Guusd(不知道什么意思,某个神话故事?)的两个主角骑着一只虎鲸过海回家。7、一只虎鲸在一艘庞大的船上若隐若现,一边在虎鲸和油轮船头之间变脸一边问:在海洋中“Who threatens whom?” 8、一个变形人举着打开的毯子,从中揭示了海达与过去和现在的虎鲸家族的关系。9、虎鲸遮住了流着海水的排水管,这条蓝色水流连接着画面上的各个角落。10、有钱人圈养虎鲸,为他们在晚宴上表演;奇努克鲑鱼也只是他们的食物,他们并不关心鲑鱼对于沿海生态系统的价值。11、虎鲸和黄头鸭互相打量,黄头鸭有时是虎鲸的信使,有时是它的快餐。12、史上欧洲捕鲸者发现了虎鲸巨大的牙齿,于是创造出“杀手鲸”的神话。13、与此同时,海达的祖先发现了双鳍虎鲸,也视为超自然生物以此制作饰章。14、航运油轮发动机的噪音打乱了南居留鲸的正常生活,它们在海洋中依赖声音进行交流、导航和觅食。15、一艘油轮爆炸,污染了空气和水,污染了海洋生态系统,成为囚禁虎鲸的监狱栏杆。16、一艘捕捞大量野生鲑鱼的拖网渔船将网撒入受污染的水域。<br> 海达艺术家Corey Bulpitt戴着Meghann O'Brien制作的“naaxin”围巾,手臂上有种族标记的纹身,各个部落有特定的纹样。他身边的虎鲸头饰是十九世纪末夸扣特尔人制作的。 Corey Bulpitt的虎鲸纹身细节。 网络图片。年轻的纹身艺术家Nahaan。Corey Bulpitt手臂上的纹身是Nahaan的作品。 这些十九世纪末刻有虎鲸纹章的银手饰左右两侧是夸扣特尔的;中间是海达的。 左:雷鸟和虎鲸图案的图腾柱,夸扣特尔雕刻家、Ba'as的世袭酋长Willie Seaweed(1873-1967)作于1950年。右:老鹰、虎鲸和酋长图案的图腾柱,以制作面具闻名的夸扣特尔艺术家迪克·霍金斯(Disk Hawkins)作于1930年。 <div>伊丽莎白·亨特(Elizabeth Hunt)用羊毛毯和珍珠母纽扣等材料制作了这件长袍。长袍上的火草是家族的徽章,穿上这件虎鲸与火草图案的外衣就表明了自己的家族血统。</div> 雪松材质的面具,诺曼·泰特(Norman Tait)制于1974年。诺曼·泰特的家乡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Nisga'a地区的村庄Gingolx,那里举行仪式时,人们戴着用油漆描绘了祖先、动物和超自然生物的木制面具表演舞蹈。诺曼·泰特的这个面具画了一只虎鲸潜在两只眼睛后面,鲸的灵魂通过人的眼睛展露出来,人与动物成为一体。 艺术家们描绘的虎鲸往往变形,诺曼·泰特面具上的虎鲸很难识别,Walter Harris的这个“虎鲸与火草”就好很多。 Tim Paul的虎鲸就更好识别了。 这些生活用品都装饰有虎鲸图案。帽子是19世纪末海达人用云杉根编织;虎鲸形状的勺子材质是雪松,夸扣特尔人1913年制;船浆材质为黄桧,海达人1913年以前制造;曲木箱材质为雪松,Anspay’axw Gitxsan(不知道这是什么部落)1990年制。<div>从华盛顿州到阿拉斯加东南部的西海岸沿岸,居住着28个土著民族的至少126个社区。自古以来,虎鲸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沿海民族的人们见证了虎鲸的繁衍与生长,记录下它们的智慧、友情和威严,把它们的形象描绘在各种物品上,真诚地把荣誉献给这些与其共享海岸的朋友。人类与虎鲸之间的共存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不变。<br></div> 参观“The Power of Poison”专题展览之前我还是很期待的,参观之后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毒蜘蛛、毒蚂蚁、蝎子、食人花什么的都是众所周知的东西,更何况还在这里看到了全无帝王之威的秦始皇,以及像业余戏台班子正在演出的“秦帝与汞”的场景。正因为“Poison(毒药)”很抓人眼球,所以海报把它放得很大,“The Power of”写得很小。“毒药的力量”的展览内容与介绍毒药本身不同,可以宽泛而浮浅;而如果单是“毒药”专题的展览就既要深入和专业,又得有趣味性,寓教于乐,让观者有所得,不容易。 生活在厄瓜多尔乔科山区热带雨林中的子弹蚁(Bullet ants)。它们虽然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蚂蚁之一,但还是要比照片里的标本小得多,标本放大了三倍制作。得名子弹蚁,是因为被其叮咬后产生的痛感如同被子弹击中一样强烈,它们腹部有一个可伸缩的、类似注射器的毒刺将含有神经毒素的液体泵入受害者。有了这样的武器库,这些蚂蚁以比它们大得多的动物为猎物,包括蜗牛和青蛙。 这个游走蛛(Wandering spider)的体积也放大了三倍。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游走蛛是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它们的烈性毒液足以让人类致命。 大多数有毒动物都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用于制造毒液的特殊腺体和注射毒液的尖锐物品——马刺(spurs)、蜂刺(stingers)、脊刺(spines)或牙齿。毒液是复杂的生物鸡尾酒,包括酶、蛋白质和血清素等化学物质。有些可能会诱发疼痛,而另一些则可能与血液、细胞膜或神经信号机制的凝血因子有关。根据物种的不同,可能会造成痉挛、震颤甚至瘫痪。 一个装满了蝎子的陶罐。可能曾被用作武器。 这是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一幕,三位女巫用象征极度邪恶的材料煮了一锅魔药。女巫扔进锅里的当然大多会是像“龙的鳞片”这样人间难有、世上难寻的东西,但也有众所周知的毒药,比如毒芹(Hemlock)和毒果紫杉(Yew)。 图中左侧是紫杉,右侧是毒芹。毒芹的毒性成分主要为毒芹碱,能使人呼吸肌麻痹窒息,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所用的毒剂就是毒芹。而毒果紫杉的主要毒素是紫杉碱,一旦服用会引起心脏闭锁导致死亡,见效迅速。但高度稀释后可用于医疗。<br> 这些则是解毒之物:1、波斯毒药专家米特里达梯六世(Mithridates)发明了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通用解药Theriac,这种黑色粘稠物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底野迦”,主要成分包括黑胡椒、面包、鸦片和蝰蛇肉等。 2、蝎子泡酒以毒攻毒。3、国人熟知的雄黄。4、海百合(Crinoids)化石制作的珠子。5、把西非植物Cissus Populnea的根部磨成粉末可作为解毒剂涂抹在毒箭造成的伤口上。6、乳香,一种芳香树的树脂,至少根据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年)的说法,乳香是毒芹中毒的解药。 1、紫水晶。佩戴带有紫水晶的珠宝是为了防止中毒。古希腊人还认为紫水晶可以解酒,所以使用紫水晶酒杯。2、鲨鱼牙齿的化石。几个世纪前,欧洲人发现鲨鱼牙齿化石时,认为是龙的舌头,把它们作为护身符佩戴,并浸入食物中以净化毒药。3 、添加金粉的红玻璃杯。在1700年代的北欧,人们认为黄金可解毒,高脚杯玻璃因为添加金粉而染成深红色。4、玛瑙杯。欧洲人使用由条纹玛瑙、彩色水晶或玉石制成的石杯,据说可以清除葡萄酒中的毒药。5、牛黄。人们认为牛黄是一种对抗毒药的通用解药。 此外人们认为的解毒之物还有蛋白石、蟾蜍石、银、威尼斯玻璃杯、青瓷和犀鸟勺子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将自己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他认为只要得到长生不老的秘术,就可以永远统治天下,遂召道士入宫炼制仙丹。在这过程中,受方士韩佟欺骗,长期饮用含有重金属汞的“元水”,四肢无力还以为是药效的正常反应。最终于公元前210年肾脏中毒身亡,终年四十九岁。<div>为死后仍然可以占据统治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修建兵马俑坑,秦始皇陵有8000名真人大小的陶兵俑和500匹陶马陪葬。皇陵周围区域汞含量水平很高,据传里面有流动的液态汞河。</div><div>汞是一种神奇的金属,常温下呈现液态,有着银白色的光泽,故称水银。它流动性极强,能够渗透到任何物体中。水银有着强烈的挥发性和腐蚀性,高温下可产生有毒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有着极大的危害。</div><div>历史上,数百万人消费了含汞的药物,包括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和儿童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在19世纪60年代,含有汞的卡洛梅尔药片在治疗便秘、抑郁症等疾病中很受欢迎,汞甚至被用在牙粉里。直到1948年,很多国家才因儿童汞中毒出台了停(禁)止使用含汞的药物和用品的禁令。<br></div> 最后,我们在球幕影院看了个关于黑洞的电影。我听不懂英语,所以关于黑洞的知识观影前后并无增减。 出了博物馆,在这家泰国餐馆吃晚饭。 环境好, 味道也不错。 回家路上。 第二天周日雨天,冒着雨去怀特河国家森林(White River National Forest)走那里的Gold Hill Trail步道。途中在靠近70号公路的弗瑞斯科(Frisco )小镇吃饭,从高速公路下来直接就进入了小镇的主街。 Pure Kitchen。 如果来Pure Kitchen吃饭,别点左下角这个菜,我是冲着里面有菠萝蜜点的,好奇菠萝蜜做成菜会是什么味儿,不好吃。 怀特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布雷肯里奇,就在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立体模型展示的洛夫兰山口(Loveland Pass,地图上译成拉夫兰山口)下面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那里——第一天上课,第二天野外实习。 地图上丹佛西北部的博尔德(Boulder)镇也是在美国这段时间常去的地方。 年轻的白杨树林。 步道有点泥泞。 科罗拉多的州花Colorado Columbine。 科罗拉多的野花。 美得让人词穷。 八点钟,夕阳把我们送到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