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孤本代表 <p class="ql-block">水绘园,又名水绘庵,位于江苏如皋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辟疆与秦淮佳丽董小宛隐居之地。这座园林以其独特的水系布局和园林建筑而闻名,完美呈现于明末清初,被誉为“中国第一情侣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镇野带埛”书法是由同济大学著名教授陈从周先生所写。</p><p class="ql-block">词语出自陈维崧的《水绘园记》中,原文是“水绘庵即向之所谓镇野带埛,竹树玲珑,亭台棋置者,水绘园是也。”这里的“埛”是“坰”的古体字。“镇野带埛”描述的是水绘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意味着水绘园位于郊外,被田野环绕,具有一种宁静和自然之美。简而言之,这个短语描绘了水绘园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园林的幽静和雅致。</p> <p class="ql-block">《水绘园记》中描述了水绘园的特色:“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林峦葩卉坱圠掩映,若绘画然。”这句话既指出了园子风格的独特性,也赞美了园景的美丽如画。</p> <p class="ql-block">水绘园的设计以水为主元素,利用几条水道相会之处建设,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园内以洗钵池为中心,池水四方分流,把园分为数块,水中洲上疏疏落落地建有一堂、一房、一斋、一庐、二阁、三亭,剩下的就全是水景了。</p> <p class="ql-block">水绘园的构筑精巧,以楼带园,庭院布局围而不隔,以有限的空间营造宽阔意象。园林的技艺和环境营造,融合了徽州建筑手法于扬州建筑艺术中。</p> <p class="ql-block">园内构筑有寒碧堂、壹默斋、因树楼、湘中阁、悬霤山房、镜阁、涩浪坡、小三吾亭、枕烟亭、妙隐香林、古城墙、烟波玉亭、碧落庐、悬霤峰、洗钵池、小三吾溪、鹤屿等10余处佳景,园中波烟淼淼,隐映如绘,宛若一幅幽静清雅、意韵空灵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水绘园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也是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博之大成的游览胜地。2001年6月,水绘园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个冒巢民塑像,让很多人犯迷糊:在水绘园入门处最关键的位置上,应该树立冒辟疆的塑像,怎么是个冒巢民呢?</p><p class="ql-block">其实,冒巢民就是冒辟疆。冒巢民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的号。冒襄(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如皋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幼年随祖父在任所读书,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被文苑巨擘董其昌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p><p class="ql-block">说句玩笑话,塑像名用冒巢民,园方应当有点故弄玄虚。或是故意卖个关子以引起游客注意,也未可知。想想,不失为一个好主意。</p><p class="ql-block">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p> <p class="ql-block">陈从周教授对水绘园的评价非常高,他称水绘园为“天下名园”。这个评价不仅体现了水绘园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陈从周教授对水绘园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的认可。水绘园以其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致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誉为“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孤本代表”,是江海明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陈从周教授的这一评价,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水绘园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三明堂位于水绘园内,建于1915年,由浙江绍兴陈氏按日式风格设计,初为如皋民众教育馆,厅内陈列有图片及动植物标本。三明堂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门楣上的篆书“三明堂”匾额由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题写。三明堂一带连同之前的盆景园都是属于民国时期的如皋人民公园,是如皋乡绅在民国初年筹建的一座现代公园。</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园址上只有三明堂和九狮图假山以及一批百年树木见证着如皋的那段历史。三明堂旁边的水塘旁边树荫茂密,有不少还是百年的树木,是民国时期栽植下的,有一些还是比较少见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古澹园,也称为中国如派盆景园,始建于明朝末年,原名壶领园。清乾隆二十五年,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更名为“古澹园”。目前,古澹园被辟为中国如派盆景园,园内珍藏有自宋代以来的大量“如派”精品盆景,其中包括树龄超过1000年的古柏盆景和全世界最大的五针松盆景等,因此素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古澹园照壁上的这个草书字看傻了吧?</p><p class="ql-block">这个字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书写,他也是将原名“壶岭园”更名为“古澹园”的人。这个字在这里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操,与古澹园的文化内涵相呼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了,它就是“澹”。😊</span></p> <p class="ql-block">如皋是花木之乡,水绘园园林景致独具风情,被誉为“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孤本代表。园内植物繁茂,与古建筑相映成趣,确实“竹苞松茂”。</p> <p class="ql-block">水绘园里,有一段冒辟疆和董小宛的故事是一段流传于明末清初的佳话。董小宛,名白,字小宛,又字青莲,是“秦淮八艳”之一,以才色双绝著称,她生于苏州,后来因家庭变故而沦落青楼。</p><p class="ql-block">两人的相识源于冒辟疆对董小宛的慕名。冒辟疆最早是从方以智那里听说秦淮歌妓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后来在苏州多次寻找董小宛,最终在准备离开苏州的前夕得以与她相晤。</p> <p class="ql-block">崇祯十五年(1642年),董小宛从苏州来到如城从良,开始时被冒氏安顿在水绘园艳月楼内辟为别室,次年四月正式立为如夫人,这一年董小宛20岁,冒辟疆33岁。董小宛与冒辟疆相伴9年,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二日因病逝世,享年28岁,葬于如城南郊影梅庵侧。</p> <p class="ql-block">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表现出了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而冒辟疆则显得较为犹豫,显露出一个大家公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弱点。董小宛入冒家后,与冒家上下相处和谐,尤其得到冒辟疆的母亲和正室的喜爱。她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造诣,还帮助冒辟疆处理家中事务,如书写扇面、登记家用等。</p> <p class="ql-block">冒辟疆对董小宛的去世深感哀痛,并撰写了《亡妾董小宛哀辞》以悼念她,表达了他对董小宛的深情和哀思。这段爱情故事,虽然历经波折,却也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和相互的依恋。</p> <p class="ql-block">湘中阁位于园中位置最高处,是水绘园的象征。它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平面呈方十字形,采用十字交叉歇山卷棚顶的设计。</p><p class="ql-block">湘中阁的四面朝外山花,蝴蝶瓦屋面,室内设有屏风,室外四面框廊,栏杆钩窗,并垂以挂落,围以木作花栏杆。它采用了中国斗拱,加大了出檐深度,所有门、窗、柱一式的朱红广漆明光,是一座衡湘诸胜之缩影。</p><p class="ql-block">湘中阁曾是冒辟疆的书房,他非常喜爱这里,常在此读书赏画。阁内楹联“月照松间觅诗痕;泉鸣涧畔听雨声”增添了湘中阁的文化氛围,但具体撰书人不详。</p><p class="ql-block">湘中阁不仅是一个建筑,也是观赏水绘园美景的绝佳地点。从湘中阁可以北望古城墙,西眺涩浪坡,南向壹默斋,东向盆景园,整个水绘园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壹默斋不仅是冒辟疆晏游雅集、切磋诗书技艺的场所,也是他接待雅士的地方。壹默斋的名称富有深意,“壹”代表着专一和稳定,“默”则有缄默和静观的意味,这反映了冒辟疆虽然有报国之心,但最终选择归隐,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情感。</p><p class="ql-block">壹默斋的建筑特色显著,它采用硬山顶、清水墙的建筑风格,屋脊上饰有梅、兰、竹、菊四种象征君子节操的泥塑。斋的南面是一个叠石种竹的小院,而北面则设有临水平台。从壹默斋往南走即可到达寒碧堂,与水明楼遥相对应。</p><p class="ql-block">匾额“壹默斋”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在88岁高龄时题写,增添了该景点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枕烟亭依水而设,独处一隅,秀影绰约。枕烟亭实际上是一个水榭,位于宛碧湖隔出的狭窄水道旁,其名字“枕烟”取自“裹”之意,意指云雨雾气升腾,团团围绕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登上枕烟亭,可以感受到一种置身红尘外的清静,仿佛被烟波浩渺所环绕。枕烟亭的匾额是由已故的工艺美术家、书画家钱定一先生题写。亭内还挂有楹联:“倾壶待客花开后,出竹吟诗月上初。”以及“独鹤不知何事舞,赤鲤腾出如有神。”这些楹联增添了枕烟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p> <p class="ql-block">寒碧堂名称来源于“堂背林面池”,南面正对洗钵池主水面。“林”指的是厅堂背后的白皮松林,因为古松冠盖若浮云,虬干如披雪,立于树下,顿感寒意凛然,故取名“寒碧”。</p><p class="ql-block">匾额由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题写。寒碧堂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它不仅是冒辟疆宴会宾客、听曲观戏的地方,也是水绘园中一处重要的文化遗迹。寒碧堂位于水绘园中轴线上,与水明楼隔水相望,是园内一处重要的厅堂建筑。堂前植有一株苍老的古黄杨树,据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水明楼的名字来源于杜甫的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对此诗句特别激赏,认为“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为“古今绝唱”。</p><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看,水明楼是一座船舫式水阁建筑,造型精美,被园林泰斗陈从周评价为“徽派园林风格的海内孤本”。它临洗池自南向北展开,依次为前轩、中轩、楼阁,高低参差,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看看建筑布局,水明楼的前轩和中轩面东,以隔景窗、竹罩分成内室、内道,外楼为二层木结构,楼上面东为客座、暖阁。临池花窗透风漏月,九曲回廊沟通庭院,湖石梅竹点缀其间。</p><p class="ql-block">水明楼的建造者是安徽盐使汪之珩,他在几近荒芜的水绘园洗钵池畔营建此楼,以此缅怀故人冒辟疆和董小宛。汪之珩对冒辟疆非常崇拜,对水绘园非常景仰,他一心要全面恢复水绘园,再现当年的风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瞻古厅中堂横匾上书写的“瞻古”二字,是著名画家查士标(1615~1698年)的墨宝。中堂悬挂的《苍松翠竹老梅图》是李鱓(1686~1762年)的作品。两侧对联“偶耽翰墨衣云阁;小按笙歌水绘园”,是张謇所书。这说明张謇为瞻古厅撰写了对联,与瞻古厅有文化上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宴月轩是水明楼中的一个部分,传为董小宛弹琴的地方。宴月轩对坐东池,外窗全敞,下旬或月洗鳞光,满轩清溢,确宜抚琴。宴月轩内室安置着红木竹罩,以4块红木整板雕绣的竹石图立面,形态逼真,其叶叶清晰,刀刀分明,细枝镂空剔透,据说当年工匠花了1000多个工日始成。“宴月”匾额,是董小宛仿冒辟疆字之手笔。</p> <p class="ql-block">古琴台是董小宛的遗物。</p><p class="ql-block">琴台用粘土烧制而成,弹琴于其上,可产生共鸣,使声韵更加和谐悦耳。</p> <p class="ql-block">从南门出去,就是著名的东大街历史街区了,那里用古色古香诠释美丽的如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