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外街:恩施老城街巷介绍

夷水古风(贺孝贵)

<p class="ql-block">  恩施老城东门外街,位于东城门(迎恩门)外,长不足100米,西临城门城墙,东有数十级青石梯步至东门河坝,石板路面,两边夹以砖木结构民房形成街道,故称东门外街。此街虽短小,但因是到清江船码头的必经之处,人们又称其码头街。20世纪90年代末,因修黄石大桥(东门大桥)已拆毁不存。恩施老城的人,对东门外街印象最深的是东门豆作社,它位于街南侧近小东门河滩处,其生产的豆腐干细腻香软,与南门外街豆作社生产的豆腐干,誉称恩施豆干双绝。除此之处,人们念念不忘的是街下的东门古渡口了。我曾写《东门古渡口》一文见诸报端,录于后:</p> <p class="ql-block">渡船后河滩上面即原来的东门外街(资料照片)</p> 鄂西地区山大谷深,河流纵横,为方便人们过河,素以桥多渡多著称。明清时期,仅今恩施市境内渡口即达22处之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恩施城区的东门渡口。<br>  恩施城邑紧靠清江边,出山到省城和京师最便捷的道路是东大道,即出东城门经东外街过清江东行。清江无桥,过江只有依靠渡船,因此东门外街下的江段很早便形成了渡口,最早是过江给钱的私渡。明代,恩施秀才张泰阳曾于此造清江桥,虽是冬设春撤的浮桥,却是清江上最早建设的桥梁,世人称便。浮桥因搭建不便,最终废弃,恩施县署出资雇船雇人载送过往行人,称为官渡。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恩施城内富户康兴廉捐资造船请人摆渡,称为义渡。以后或为义渡,或为私渡,或为官渡,交替常变。<br><br> 旧时的东门古渡口(周学聪 图) 东门渡口自开渡以来,一直是鄂西南地区最繁忙的渡口,有时一天要往返渡载数千人。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迁驻恩施,人车骤增,东门渡不堪重负,曾由军队在清江北门段架设浮桥,后又在半边街与舞阳坝之间跨江修建起清江第一座石墩木架桥梁——清江大桥(今姊妹桥前身),东门渡口因地理位置特殊,依然繁忙。解放后,东门渡口由交通部门经管,随着恩施城区人口激增,清江桥不能满足人流通行的需要,虽于1969年修建了小渡船红江大桥,东门渡口的渡运频率仍然不减。<br><br> 在东门外街古渡口修建的东门大桥(资料照片) 2000年,紧挨东门渡口的恩施城区清江段第三座跨江大桥——黄石大桥建成,东门渡口终于走完了数百年来的渡人历史,退出了为社会服务的舞台,渡口上的东门外街和下渡口的几十步石阶也被毁掉。再随着2003年恩施城区清江段防洪大堤和亲水走廊的建设,与渡口有关的遗留物全部消失,东门古渡口除了江边沙岩上撑船留下篙窝,就只剩下日夜流淌的江水了。(原载贺孝贵著2014年西安出版社《历史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