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第一》

董三儿

<p class="ql-block"> 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他是钱学森。</p><p class="ql-block">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在上海,祖父曾是一位丝商。钱家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钱学森则是“学”字辈,“森”为繁茂之意,“学森”的谐音是“学深”,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p><p class="ql-block">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署了一条条不平等的丧权辱国条约不仅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还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剥削造成了当时的社会秩序混乱。1911年9月7日四川的"成都血案"引发了晚清末期一场与铁路建设相关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保路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夕的一次重要社会运动。</p><p class="ql-block"> 1911年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开启的近代化建设与现代化进程,‌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成长在这个历史背景的钱学森,中学毕业后,在孙中山“实业救国”的感召下,决心学习工科,并于1929年,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1932年1月28日,日本蓄意发动了进攻中国上海守军的侵略事变,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淞沪战争。这一天,日本海军陆战队突袭了上海闸北地区的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发动了数次总攻,他们用飞机肆虐的进行狂轰滥炸,包括使用三菱G3M中型轰炸机进行空中打击‌。目睹了日本空军对中国土地和人民狂轰滥炸的惨象,钱学森深感发展航空工业的重要性,因此他决心改学航空工程。于是当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便报考了国家第二届“庚款留学”公费生,专业是航空工程,当时叫航空门。他以当年“庚款留学”公费生航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的,从此开启了钱学森涉足航空工程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在从上海出发前往美国的轮船甲板上,钱学森对前来送行的同学们袒露心声:“我到美国去学技术是暂时的,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祖国效力。” 1935年9月,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两年后,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1938年至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28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在自述此生有几次感人肺腑的激动时刻时这样说道:第一次就是1955年,我被允许回国了,我在向我的恩师告别时,他很感慨的对我说,现在在学术上你已经超过了我,一听他这话,我激动极了。 在他申办回国的那段时间,美方极力阻挠,美国海军部长甚至威胁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美国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又是怎样踏上布满荆棘和坎坷的回国之路呢?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夏,钱学森决定携全家回国,不曾想却遭到了美政府的无端扣留。这年10月的某一天,蒋英看着(美国政府的)汽车把学森带走,她心里就明白出事了……学森被关押在洛杉矶特米洛岛的拘留所一间单独的牢房里,强大的探照灯24小时不间断的对准他,而且每隔10分钟,就有士兵打开笨重的铁门,伸进头来看看他有没有睡觉,他们不让他获得休息。15天后,蒋英去接他出来,到了家里他一言不发,问他什么,他只是点头或是摇头,原来钱学森失声了,体重15天之内掉了15公斤。在出狱后长达5年被软禁的时间里,钱学森先后出版了《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两本重量级的著作,而这两本著作是他与蒋英生死相依相爱的结晶,钱老在每本著作扉页上都注上了"献给英",是的,在那段令人绝望的低谷时,是爱情给了他探索的动力和生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1955年5月的一天,机会来了。有一张华人的报纸上,他们看到了一张照片,那张照片是五一节咱们的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验游行队伍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他们看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是德高望重的陈叔通老先生。他们觉得陈老一定会帮助他们传递消息,于是就开始商量怎么能联系到这位陈老。 在蒋英的回忆中,这样说道:1955年某月一个礼拜天,学森拿起笔来简单的写出了"我们日日夜夜盼望回到解放了的祖国"一行字。因为我们住所四围都是特务,信是学森写的,信封是我写的,我模仿了儿童的笔迹,让他们认不出来,信是寄到比利时我妹妹那里,这封求助信在辗转了大半个地球后,终于寄到了北京,陈叔老(陈叔通)接到信后直接交给了周恩来总理,同年8月1日,中美之间在日内瓦召开了大使级的会议,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接触,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让滞留在对方的平民能够回家。而中国列出来的名单中当然就有钱学森。美国人还在狡辩说,我没有扣留你们的人,是你们的人自己不想走的。结果中国大使当场就亮出了钱学森的信。对方一看,无话可讲了。最终中国以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为代价才换来了钱老可以回国的消息,就这样钱学森一家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回国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在码头上对记者和前来送行的朋友说: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设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为防止特务追杀,在回国途中,蒋英对自己的儿女说:对于国家,你们和我的生命都没有爸爸的重要,如果有子弹射来时,你们全部卧倒,妈妈必须为爸爸挡子弹。她说:我能为钱学森做的,就只有替他挡子弹了。钱老在回国时,所有的论文和手稿全被美方扣留,但他后来却凭借非凡的记忆力和脑力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导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刚成立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因为有了钱老的归来,才让新中国的火箭载人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这一切与钱学森背后的女人蒋英的默默支持与付出是分不开的,他们相濡以沫62年的爱情故事鲜为人知。1919年蒋英出生于浙江海宁,父亲蒋百里是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与钱老的父亲钱均夫从少年时就是同窗好友,蒋钱两家算是世交,钱学森与蒋英从娃娃起就相识相知。蒋英18岁时考入德国柏林音乐大学,24岁时获得世界女高音比赛的冠军,并应邀参加全球巡回演唱会。1947年,蒋英在上海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同年学成归来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教授钱学森也回国探亲。此时,36的钱学森还没有成家,见到青梅竹马的蒋英时便说:"你跟我走吧,你应该是属于我的",就这样,他们在上海举行了婚礼后,蒋英放弃了歌唱事业,陪丈夫前往美国。为了钱学森的事业,她无怨无悔的与他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共患难。</p><p class="ql-block"> 1956年2月1日晚,中南海怀仁堂举办国宴,钱学森兴高采烈的参加国宴,拿着邀请函的钱学森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于是钱学森立刻找到工作人员问个究竟。您的位置应该是在那里,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位置,钱学森大惊失色,快步走到开国领袖毛主席身边,连声推辞说不合适,不合适,主席却笑着说:是我划掉了你的座位名字,你是国家的希望,应该坐到我身边,钱学森感动不已。两人笑容满面热烈交流的照片当年一经公开,便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大家都被毛主席对科学家的尊重所感动落泪,因为这是新中国招待科学家的最高规格。</p><p class="ql-block"> 归国后的钱学森,致力于中国科研事业,并为此奋斗终生。新华社发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用十一个“第一”,概括了钱学森对于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1956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兼任院长。</p><p class="ql-block"> ——1956年,设立空气动力研究室,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p><p class="ql-block"> ——1960年2月,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p><p class="ql-block"> ——1960年11月,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发射试验。</p><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作为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一起组织指挥了中国第一枚改进后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飞行试验。</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牵头组织实施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组织完成“实践一号”卫星发射试验,首次获得中国空间环境探测数据,为中国研制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积累了经验。</p><p class="ql-block"> ——1972年至1976年,领导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p><p class="ql-block"> ——1972年至1976年,指挥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p><p class="ql-block"> ——1980年5月、1982年10月、1984年4月,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洲际导弹第一次全程飞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和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 这些“第一”改变了中国,更改变了世界!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将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20年!</p><p class="ql-block"> 1991年,钱老被评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在颁奖仪式上,钱老说我是干什么的,大家都知道。但我老伴儿是干什么的呢?我向大家报告一下,我的老伴儿是音乐家,回国后,担任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授,不仅表演了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音乐家的教材,还开设了欧洲古典音乐发展史的课程,填补了我国声乐和音乐教育的空白,更是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中国音乐人才。</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钱学森与蒋英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钱学森尤其偏爱弹钢琴,可谓妇唱夫随,周末时他们常常举办家庭音乐会。钱学森认为音乐丰富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帮助他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的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艺术上的修养帮助钱学森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 ‌艺术修养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在历史上也有许多例子‌。例如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对音乐的酷爱不亚于科学。他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钢琴。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时,常常通过弹奏钢琴来开拓思路,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音乐赋予我无边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生前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音乐。她的母亲从小让他学琴,就是为了当他面临困苦的时候,可以有音乐为伴,而他的成长轨迹也应验了母亲的夙愿。因为工作性质,几十年里,袁隆平的办公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便成了奢侈享受,当音乐遇见科学,袁隆平精神的种子在稻田“律动”生长。是音乐使羁绊心灵的负累,变得很轻、很淡。</p><p class="ql-block"> ‌科学研究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毕达哥拉斯主义认为宇宙是数的和谐,这种观念影响了许多科学家对音乐的兴趣。科学家与音乐的关系不仅仅是兴趣爱好,更是思维方式上的相互影响和启发。音乐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灵感和愉悦,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愿当今的科学家不要忽略科学与音乐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老人病逝于北京,享年98岁。 钱老是一位战争的观察者,也是一位思考者。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更明白和平的珍贵和可贵。他不仅要战胜敌人,更要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他始终坚信,"真理永远掌握在大炮射程之内!"笃学不负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钱学森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科学家的科研奋斗精神,什么是学习和教育,什么是读书的意义,他是一面旗帜,为莘莘学子指引了一条前进的路。</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6日 董彩霞编辑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