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元光的固始祖地和祖迹</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建中</div><br>内容提要:陈元光祖籍在闽南方志,及陈氏族谱中是明确记为“光州固始”的。而在明万历年间光州知州陈烨所修的《光州志》中,则简表为“吾祖元光,光人也。”陈烨是陈元光三十六世孙,他的简略表述今天有人误解为“光人也”即光州州治所在地今日潢川人。<br>由于今日信息比古代通畅,我们已可方便地在族谱网上,找到陈烨所在陈氏支系的《(漳州)北溪霞寮公支系族谱》。该谱的《家乘书后》明确记载道:“漳之有陈姓也,实自中州固始移来。”<br>随着研究和走访的深入,我们已可知陈元光家族是在南北朝的刘宋时期,从淮北迁入固始的。在今日固始,除了陈氏家祠、陈克耕祖墓遗址,及奉祀魏母的大山奶奶庙。近来我们还得知陈氏庄园周边还有与唐代战争有关的地方,如唐营、将军湖、草料港等。它们和陈氏家族的具体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br>关键词:陈元光,固始,祖地,祖迹 <h1><b>一、相关史料记载</b></h1>到过云霄陈岱镇的人可能都看过岱南村建于明代的陈氏“浮光堂”,这是宋代资政殿大学士陈景肃支系的祠堂,而陈景肃是陈元光曾孙陈咏的后裔。祠堂内赫然有一副金字柱联:“固始家声远,浮光世泽长”,明确告诉后人,他们的祖先来自于固始。 众多的陈元光后裔的族谱也记载着他们祖先陈政、陈元光来自于“光州固始”。许多内容被收入陈美观、陈及霖主编的《中华陈氏大典·源流卷》(中国文史出版社)中。<br>比如,乾隆六十年署龙溪学事、教谕、举人沈水同所撰的《唐开漳龙湖公宗谱总序》中文字:“(陈元光)公先河东人……汉太丘长寔之后,世居光州固始县浮光山……(开漳)第五世谟有兄咏,为恩州幕官,生章甫为光州司马,乃重复营固始旧第,示不忘本也。”<br>再如,云霄的陈氏“迪光堂”,为陈元光曾孙陈谟支系下的祠堂。他们的族谱《渊源》记道:“陈政公,字一民……系颍川始祖陈寔公第十二代云孙,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之浮光山。”等等。<br>除了陈氏家谱和祠堂有载之外,众多的豫闽两省方志也有记载,略列几例。<br>明万历癸丑《漳州府志·名宦传》:“陈元光,字廷炬,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br>明《闽书·卷四十一》:“陈元光,字廷炬,固始人。祖克耕……父政……”<br>康熙《漳浦县志·卷十四》:“陈政,光州固始人……总章二年……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绥安。”<br>康熙《龙溪县志》:“陈珦,字朝佩,固始人。祖政,父元光,开漳因家焉。”<br>乾隆《福建通志·名宦二·漳州府》:“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人,以鹰扬卫将军戍闽。”<br>乾隆《泉州府志·南安县陈王庙》:“威惠陈王庙,在县治东潘山市,祀唐豹韬卫大将军陈元光。宋建炎四年赐额‘威惠庙’。神,固始人……建漳州郡邑于绥安……开元四年,追封颍川侯。”<br>嘉庆《云霄厅志·卷十一》:“陈政,字一民,光州固始人,父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br>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闽省旧志,从厅志、县志,到府志、省志,都明确记载陈元光家族来自于光州固始县。<br>而河南地方旧志中,顺治、康熙等几部《光州志》、康熙《汝宁府志》,以及嘉庆《河南通志》中,人物部分都有“陈元光,字廷炬,光州人”比较一致的简略记载。而且,顺治《光州志》以下的几部《光州志》,其内容后都注“见旧志”。而《汝宁府志》和《河南通志》也是汇集州县地方志内容而成的。<br>顺治《光州志》所载陈元光内容,当源于明万历光州知州陈烨所修的万历二年《光州志》。这部志书虽已失传,但其序言则被收于后面的《光州志》中。从这篇序言中,可以看出,是陈烨告诉了光州的士大夫们,他的祖先陈元光是“光人也”,他是陈元光三十六世孙。<br>作为管五县的光州直隶州知州,他不谈到具体光州何县,这符合他的知州身份,这样会更显得有雅量些。正是因为陈烨任光州知州,而此时又是明代修地方志的高潮期,所以,他的祖先陈元光的事迹才会方便地在他主修的《光州志》里作了记载。<br>陈元光时代的光州州治在今天的光山县,至于是光州何县人士,今天,由于信息较过去便通,我们在陈烨所在的《北溪俊美霞寮支系族谱》中,已可以直接看到,陈烨是陈福之子,名下的左都督是他最后职务衡州府同知的代称。这部族谱的《家乘后书》直接载明:“漳之有陈姓也,实自中州固始移来。”(见图) 如图:漳州北溪俊美霞寮公支系族谱内容 所以河南的地方志,也同样说明了陈元光的祖籍为光州固始县。<br>陈元光的《龙湖集》中的一些诗篇,也有明确的故乡固始的记载。大家都知道的《故国山川写景》有诗句:“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民乡……礼节传家范,簪缨奕世芳。飞鞭驰道坦,聚盖艳阳光。”明确告诉读者,作者的家乡在固始的浮光山下,那里是秀民乡,就是出才俊之士的地方。又告诉人们,他的家族累世簪缨,礼节处世。穿过他庄园的官道上,公差的驿马飞驰,达官贵人的车轿蓬盖相拥,在阳光下一片灿烂。好一派美好的家乡记忆。<br>作者还有一首诗《候夜行师七唱》,共有七段,是作者对一身经历的回忆。其中第六段对家乡回忆写道:“戍楼西北望泉山,十载干戈暑又寒。红锦飘来枫树醉,黄金废尽菊花残,故园橙桔小春闹,聚席圆汤冬至闲……”<br>诗中的“泉山”,一般人都读不出所指,只有到固始才可知道。原来,浮光山下有一条泉河流过陈氏庄园注入淮河。“泉山”就是指陈氏的家园泉河和浮光山。在他的家乡初冬,枫树叶红了,黄菊花瓣落了,橙桔也熟了,家人们聚在一起吃初冬的汤圆,其乐融融。这是固始从古到今的风俗。诗人对故乡的记忆相当深刻。<br>陈元光还有其他一些诗句涉及家乡固始的,在此就不一一列析了。<br>综合上面各种史料,我们可以确知陈元光的祖籍是光州固始县。 <h1><b>二、陈氏何时迁入固始</b></h1>汉太丘长陈寔后裔旺于颍川,繁衍在今河南的中部地区的黄淮之间。那么,是什么时候,陈元光祖上这支陈氏迁到固始,又形成浮光陈氏支脉的呢?这是有迹可查的。我们可以断定,他们是南北朝的刘宋时期,从汝南、新蔡一带渡过淮河南迁固始的。<br>《中华陈氏大典·陈氏分布》记道:“陈寔后裔志皋有五子,其第五子达信,在南朝宋时迁入固始,定居于此。唐高宗总章年间,闽南发生骚乱,志皋后裔陈政偕子元光入闽平乱,淹留不归。”<br>我们在闽南陈氏族谱中看到的是,南朝宋明帝时,陈元光六世祖陈景文为汝南别驾,因反对汝南太守常珍奇据悬瓠城投降北魏,被常珍奇所杀。<br>我们在《宋书》、《魏书》中也可散见常珍奇的相关记载,并知他投降北魏后,由于其妻胡氏不愿归北朝,又叛魏回归南朝宋,带来三县之民两千余人。宋明帝安置他们在灌水屯田。<br>乾隆《固始县志·卷四水·灌水》也有相关记载:“新店为赴省通衢,(南朝)宋汝南太守常珍奇屯于灌,即此。”<br>以上资料,反映了这样一个史实:<br>宋明帝泰始初年,因南朝宋内乱,导致淮北五个州太守降魏,常珍奇是其中之一。因陈景文不从,被常珍奇所杀。常珍奇夫人胡氏不愿归北魏。常珍奇只好又向宋明帝要求归宋。宋明帝大喜,安排常珍奇率众在灌水屯田。<br>乾隆《固始县志》载明了新店子是其屯田所。新店子今仍在,其名也未变,在固始县胡族乡,刚好在灌河的西岸。<br>此事发生在宋明帝泰始二年。同年,还有与汝南相连的新蔡郡,也因宋明帝失淮北五个州,士大夫率众渡淮归宋,被宋侨置于今天的固始东乡建安戍内。<br>这就是《中华陈氏大典》所述陈寔后裔志皋子孙在南朝宋时迁入固始的历史背景。<br>由于北魏不断南侵和骚扰,后来在灌水屯田的兵民,也都收拢于建安戍内以加固防卫。这个建安戍古城遗址,就是今天固始泉河乡的平寨古城。<br>志皋的子孙(古人有名和字,志皋可能就是陈景文的父亲时杰,在此不多论),或曰陈景文后代,迁入固始是随新蔡郡侨置过来,还是随常珍奇回归南朝?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二者必居其一。<br>到南朝梁,北魏攻破了建安戍,南朝梁死伤万余人,城破降北魏,能存活下来的,便落地为民了。而陈元光的故园和祖庙,就在这建安古戍地北边数里,座落在浮光山下,这一支陈氏最后就形成了浮光系陈氏。<div><br><h1> <b>三、今日可寻的陈氏遗迹</b></h1>说到陈氏遗迹,首先可提的当然是陈集陈氏祖祠,今称“将军祠”。陈政父子戍闽建漳,落籍不归后,这座祠堂就是历朝闽南陈氏子孙回归故乡的祭拜先祖之所。它当是由戍闽陈氏的旧宅空置后改为祖祠的,以便后裔归乡有个祭拜和落脚的地方。根据陈氏一族的经历,当初所供神像应当是陈寔、陈景文、陈克耕、陈政等人。<br>清乾隆中期以后,由于漳泉潮汕陈氏后裔大量迁台,于是回固始的陈氏后裔便自然减少了,以致无力维护,于嘉庆年间被陈氏卖给了山西商人王天义,改为了山西会馆。山西会馆在原祠的主殿改奉关公,因关公是山西人,好保佑他们发财,这是过去建会馆祀神的通常做法。但他们也保留了后殿配殿的一些陈氏家祠的神像,同样也为了借当地神一并保佑他们发财。<br>解放后,取消了会馆,收归政府所有,陈氏祖祠又改为了学校。许多当时的学生中今天仍健在的几人都八十多岁了。他们回忆,他们教室的门前,有一副好记的对联是“威振闽越,尘净东南”。今天想来这间教室当初奉祀的应当是陈政将军。<br>后来,乡政府盖了新学校,这里又改作了供销社和粮管所等单位的职工住房。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县文管部门收回,恢复旧貌,并改称“将军祠”以供参观和凭祭。今天它已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陈氏将军祠的前面本有个大塘,叫月牙塘。大塘东南角,曾是陈家祖墓地。陈元光的祖父陈克耕就安葬于此,墓地被风水先生称“七星拱月地”。墓的南边不远有许多小山,有叫“铁翁峰”的,当地百姓则俗称“锅底山”。上世纪九十年代,陈集乡政府规划在集南修一条东西向的宽道。陈氏祖墓被南移了近千米,乡政府特为陈克耕修了座新墓,并立了碑。今天常有陈氏后裔,从各地回固祭拜。<br>“锅底山”西北,也就在今天陈克耕墓边不远,有一片开阔地,传说是当年陈家教习庄丁练武之处,过去有石叫“磨剑石”。<br>浮光峰上的大山奶奶庙,也是陈氏家族重要纪念地。据我县吕文郁老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收集的民间传说称,陈元光的孙子陈鄷受李林甫排斥,遣为振州宁远令,就是今天海南省三亚市的崖城镇,此地是古代贬官的去所。陈鄷就弃官回到家乡固始,修复旧宅。恰遇李隆基允许天下为先贤建庙,于是便为其高祖母魏敬夫人在故园的浮光山之顶修了一座祠庙,后人称为大山奶奶庙,据吕文郁老先生收集的民间资料显示,此事在天宝六载。此庙之所以建在山顶,当地传说是为了让大山奶奶眺望她的那些“南海降妖”(当地村民用语)戍闽未归的子孙们。<br>大山奶奶庙,在古代历次变迁中,也经多次修葺、重建。除了供陈氏族人祭拜,每年还有农历三月、十月两次月间庙会,人们在庙会上向大山奶奶进香,远近香客还在庙会上进行物资交流,生意很红火。到了乾隆年间,因大山奶奶庙庙会上的物资交流生意兴旺,人们在固始县城北门外的北冈上又建了一座奶奶庙,同祀魏敬夫人。两庙也同时举办庙会。这两座奶奶庙,乾隆《固始县志》都有记载。当年陈州人及阜阳、汝南等地的香客,也渡淮来赶大山奶奶庙会,为陈家老祖奶奶进香祈福。陈集、泉河铺街上住不下这么多香客,他们就借住乡下庄户人家里,主客往往因此结为好朋友。<br>县城北冈上的奶奶庙毁于咸丰年间的捻军之乱,留下一片瓦砾,人们便称这片瓦砾之地为“奶奶庙岗”,位置就在今天农场路中段。</div> 最近的一次大山奶奶庙的重建,毕工于2004年。由省属安山森林公园承办。新建的大山奶奶庙金碧辉煌。现在的庙会已不及过去热闹,但平时香客仍很多,也是今日固始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br>浮光山是安阳山群的主峰,安阳山西边的泉河向北流经五六十里而注入史河,不几里又进入淮河。泉河两边曾有许多田庄都是陈家的。现在可以明确的一处,便是陈集往北不几里的河山村,它有一个牌坊村民组。因为这里当年有一座石牌坊是为陈氏老将军立的,所以叫牌坊村,今牌坊不在了,但村名不改。而且,当年陈集上的陈氏家祠被卖与山西商人后。陈姓人又在此建了一座草顶的祠堂,仍叫陈氏大庙。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毁圮不存。想当年,陈克耕和魏敬夫人告老返乡时,他们若不愿住在集上,是可以在此颐养天年的。<br>泉河汇入史河的入淮口,有一个非常红火的集镇叫三河尖。这一带也有许多唐代陈氏遗迹。<br>先说三河尖乡的蚌山村,有一处大湖,今天水面还有三百亩,叫“将军湖”,连接将军湖和泉河的一段小河叫“草料港”。“港”,固始人读古音“蒋”,就是小溪之意。这是载之于民国七年《固始水利图说》―书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书的《固始地名志》,有相同的记载。而这个湖和“港”,在康熙《固始县志·水利》卷中,被称为“龙湖”和“草料港”。这一带方圆百十里,清代以前的有名将军,除了陈克耕,没有第二个人。<br>对将军湖(龙湖)和草料港,我们的看法当是当年陈氏庄园为国家储存和转送军用粮草之所。将军湖中当年应是排满了为国家转运粮草的船只,湖岸边堆满了军用粮草。<br>再说说三河尖乡的汤岗村唐营子。之所以叫“唐营”,当地传说是当年李世民带兵定天下时,这里住过李世民带的镇摄杜伏威的唐兵。李世民带兵镇摄“淮南王”杜伏威,会住在这里,也当是此次行军对陈克耕有所依重吧!<br>在唐营村稍西一点,有个翁棚村,地下遗迹丰富,砖瓦、铁器、煅铸兵器和钱币的铁炉模具等,以前常被农民耕地带到地面上。当地传说这里古代有个“永乐城”,已被县里作文化遗迹保护了起来。这也佐证了唐王驻兵唐营的说法。这里很可能就是当年李世民打造兵器,制造战具的地方。<br>汤岗村里还有“前汤营”、“后汤营”两个自然村,古代从事铁铸业,解放后还有许多人会用生铁水补锅。他们的祖先可能会制造兵器和农具。<br>此外,传说还有陈氏庄园练庄丁的“饮马池”。还传说当年魏敬夫人令陈敏、陈敷伐木造舟,庄丁乘船援闽在泉河登舟等,待进一步调研,暂不作述。 <h1><b> 四、简短的小结</b></h1>综合前面所述,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陈政、陈元光的祖籍是光州固始县。他们的家族是在南朝宋明帝泰始初年(约466年),因南朝宋内乱,宋明帝失淮北地,而从淮北迁到固始县的东山下泉河边的,并逐渐兴旺发达。陈克耕随李世民征战,功成任十二卫将军;陈政率府兵戍闽;陈元光十三岁少年时,获光州乡荐第一名,最后任漳州刺史。固始县的东北乡有许多陈氏遗迹和传说。特别是陈集乡的陈氏将军祠和大山奶奶庙,今天更成为了人们凭祭陈氏先贤的神圣之地。欢迎陈元光和所有开漳将士的后裔们,多回祖地走走看看,共叙友谊和亲情!<br><br>2024年7月28日<br><br> (作者简介:谢建中,固始人。原固始师范高级讲师,退休于信阳实验高中。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