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2日暮色时分,我们来到长江北岸的田家镇,江对面就是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半壁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江对岸眺望半壁山</p> <p class="ql-block"> 55年前的这个季节,我们随下放劳动的父母来到半壁山。半壁山地处长江中游,位于湖北省阳新县,是一座被鬼斧神工劈掉一半的山,耸立在长江南岸。半壁山是长江的咽喉,江面最窄处只有500多米,当地人称十八桨,意思是十八桨,过长江。1969年邮电部五. 七干校落户半壁山,我们在此生活了两年。</p><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弹指间,今日重回半壁山</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住宿武穴。记忆中的武穴是热闹的水陆码头,干校十天一放假,五. 七战士到武穴采购,见啥买啥,把店铺一扫而空,被当地人称为“黄虫”,可如今的武穴却是冷冷清,早已不见当年的踪影。这正是:干校十日一休工,巡江来在武穴城;码头一条小街巷,馄饨飘香记忆中;货郎不知何处去,新桥替代旧船影;万里长江今犹在,不见当年东方红</p> <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们驱车跨过武穴长江大桥,半小时到达富池镇,真可谓“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富池镇老街</p> <p class="ql-block"> 富池镇新华书店,这是我在干校两年最喜欢来的地方,现在的书店已经关张,当年售货员的女儿还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富池大闸,富水在此注入长江</p> <p class="ql-block"> 车过富池大闸,半壁山就在眼前,55年之后,我们又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半壁山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接待我们的是半壁山农场旅游公司的盛书记,他是土生土长的半壁山人,当年他的家就在干校二连驻地。盛书记带着我们开始寻找当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半壁山农场复制的干校大门。当年在干校大门口有一巨幅宣传画,画的是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曾在画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画中有三人在我们的此行之中,猜猜看是哪个?</p> <p class="ql-block">这是干校的厕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干校校部的旧址,这间房曾是我父亲的宿舍,我淘气曾多次被叫到这间屋里挨训、写检查</p> <p class="ql-block">由袁天沛老师主讲创建的邮电部五. 七干校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五. 七干校起源于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的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干部下放劳动的热潮,邮电局部五. 七干校应运在半壁山而生</p> <p class="ql-block"> 邮电部干校有15个连队,各连队任务有所不同,共计1700多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干校各连队人员名单,我妈妈是三连一排二班副班长。</p> <p class="ql-block"> 下放干部竹席为房,牛棚为家,劳动改造,饱受艰辛,这一段经历对我们父辈来说是苦难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干校生活对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童来说却是快乐的时光,展室图片中的少年就是10岁的我。</p> <p class="ql-block"> 我和我的小伙伴在干校自建的571号船上的合影。我们都是喝长江水长大、在长江里学会游泳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干校的大操场,当年我们在这看露天电影,看干校宣传队排演的样板戏“智取威虎山”</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家的旧址,现在是农场大楼</p> <p class="ql-block"> 和小学同学重回干校,在当年五. 七小学教室前合影留念,戏作遮鸪天一首:五十五年荏苒间,今日又回半壁山,五七遗址仍犹在,干校展室忆童年,戏江水,抽牡丹,吊儿郎当去炮山,儿童归来话往昔,两鬓斑斑仍少年。(戏江水:在江边游泳戏水;抽牡丹:上山偷着抽烟;吊儿郎当:是干校小学校长训诉我们去炮山上学不排队,太散漫)</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干校唯一的小买部—供销合作社的旧址,我们上山偷着抽的牡丹烟就是在这买的</p> <p class="ql-block">五. 七干校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网湖大堤,当年抗洪保堤,誓与大堤共存亡发生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江边的水泵站,当年干校修建的泵站现在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炮山粮库“延着五. 七道路奋勇前进”的标语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马家垄山上埋葬着在干校故去的亡魂,被称为16连</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1年部队在江边岩石上挖的国防战备防空洞,被称作5075工程</p> <p class="ql-block">锁钥楼,半壁山古战场展览馆,这里展列着在半壁山历史上发生历次战争,楼名取自湘军将领杨岳斌的半壁山石刻“楚江锁钥”</p> <p class="ql-block">半壁山古炮台,张之洞为防御法军入侵而建造</p> <p class="ql-block"> 刀劈斧削一样的半壁悬崖,170年前湘军与太平军的半壁山大战就发生在这里。1854年,太平军在半壁山下和江对岸的田家镇建立大营,并在半壁悬崖上悬挂三条拦江铁索。湘军率先攻破半壁山大营,砍掉铁锁,彭玉麟指挥水军用油锅烧炸、巨斧劈砍斩断铁链,湘军大获全胜,此役为湘军赢得了三点水的名声</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半壁山之役的胜利,彭玉麟题词“铁锁沉江”,刻于石壁之上</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半壁山之役十周年,湘军水师总兵丁泗宾题词“东南半壁”,刻于“铁锁沉江”右下侧</p> <p class="ql-block"> 两通石刻的铭文。回想当年刀光剑影的血战,不禁感慨赋诗一首:万里长江一狭咽,楚江锁钥半壁山;百年炮台今犹存,千人荒冢野草间;湘俑油炸横江锁,雪帅题刻悬崖边,刀光剑影多少事,逝者如斯秋满夭</p> <p class="ql-block">彭玉麟塑像</p> <p class="ql-block">曾国蕃塑像</p> <p class="ql-block"> 半壁山顶高13.99米的楚江楼。如今的半壁山已是三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站在楚江楼上放眼江山景色,一江东逝长江水,半爿刀劈斧削山,百年血雨腥风史,五七干校几多情。悠悠岁月,我们这些当年那段干校历史的亲历者如今都已年过花甲。人生易老,江山依旧,但愿能让历史告诉未来,但愿未来还能记得这半壁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