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左春游记(六十八)</p><p class="ql-block">《三峡人家》(二)</p><p class="ql-block">作者左春,拍摄制作左春。</p><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宁静心,谢谢分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71399556</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5日</p> <p class="ql-block">三峡人家远在200多万年前三峡地区便出现了原始人类活动的足迹。先秦文献记载自夏商以降不断有外来氏族部落迁徙入峡。在距今5000多年的大溪文化时期,三峡大峡谷地区就已成为众多民族聚居之地。现代考古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距今8000—4000年间的80多处遗址,其文化遗存中出现了众多氏族部落遗存的多元文化类型。西陵峡地带秭归、兴山发现距今约30万年前的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10多处。三峡宜昌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100多处。</p><p class="ql-block">巴王寨分为东关、中寨和西寨,庞大的建筑群融合了建筑、古代军事、祭祀、舞蹈、手工艺等古巴国历史变迁中各方面的发展成就,成为了以古巴国历史文化和民间生存智慧为主的山寨。</p><p class="ql-block">巴王寨土家歌舞包含了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茅古斯”、土家民族歌舞组合表演“直嘎多”、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摆手舞”等。</p><p class="ql-block">巴王宫的建筑一般以石头和圆木为主,建筑形式为碉[diāo]楼式,类似于整个寨子垒成一个城堡。因为巴人崇拜的图腾是虎,所以巴王宫又称“虎堡”。巴王宫内依次是兵器室,白虎堂,祭祖堂,学堂,巴王的寝宫,鄂水娘的寝宫,公主王子的寝室。巴王宫里弓箭、床弩、抛石机以及古老的巴人生活器具、农耕稼柞用具较为齐全。 宫门外的青铜器,叫“双虎钮錞于”,是巴王宫的镇宫之宝。也是中国较大的由青铜铸造的“双虎钮錞于”。“虎钮錞于”就是古代的战鼓,用来指挥军队进退的号令,用手扣击,声音雄浑激昂。虎是巴人的图腾。“虎钮錞于”分单虎和双虎,单虎比较普遍,双虎很珍贵。</p><p class="ql-block">巴王寨茶盐古道又称“茶马古道”,历史悠久。巴人在2000多年前就有对外通商的历史,巴王寨茶盐古道就是在原遗址上修复改造而成。在茶盐古道中,还可以看到铁匠、铜匠、陶艺等手艺人,这里还有皮影、三音歌、南曲、夷陵楠管等非遗表演。</p><p class="ql-block">龙津溪,又称“龙进溪”,是三峡人家风景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吊脚楼上等情哥”表演是一大看点。站在吊脚楼上丢绣球,唱情歌。</p><p class="ql-block">水上三峡人家祖辈都生活在水上,以打渔为生,与渔船相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这种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了一种古老的渔文化,峡江号子在长江流域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可分为上水号子、下水号子;拖杠、捉缆、闯滩号子等。是一种领导者领唱,众纤夫合唱的民歌形式。2008年,峡江号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三峡人家风景区峡江号子表演位于龙津溪溪口处。</p><p class="ql-block">峡江一带地势险峻,山上人家的“吊脚楼”多依山势而建,结构为木质。遇到地势不平,则要立柱或筑墙,才能与正屋跑平合檐,故称“吊脚楼”。一般分为上下两层或三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堆放杂物,还能防毒蛇猛兽。“吊脚楼”独特之处是前低后高,侧面有走廊,后面有阳台。“吊脚楼”有大有小,一栋一般为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有些为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吊脚楼”上有环绕楼房的曲廊,曲廊上配有栏杆。由于房屋临江,地势险要。所以“吊脚楼”往往有三四个层次,像台阶一样。而屋顶上的遮盖物有盖茅草的,也有盖泥瓦的、石板和青瓦的。</p><p class="ql-block">溪边人家居住在传统民居吊脚楼里,依山傍水,在群山与龙津溪的环绕中生活,吊脚楼一半着陆,一半入水。溪边还有典雅的石拱桥,水车等。</p><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既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奇石艺术宫。三峡石主要分布在峡江两岸的溪流河谷中。石源来自长江上游冲积到此和该区古老的前震旦系变质岩、沉积岩和前寒武纪侵入的花岗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