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家

粗茶

‌ 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浦江县郑宅镇,距浦江高铁站4公里。据载,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郑氏家族在此地同居共食,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期家族成员超过三千人。这一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数百年间家族成员173人为官无一贪渎,被称为“江南第一家”。 牌坊群 “ 江南第一家广场”的九座牌坊,展示着郑氏九世同居的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 <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一家”牌坊。 “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p> <p class="ql-block">  “孝义门”牌坊。郑宅原叫仁义里,因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又经常被朝廷表彰,就改成了孝义门。</p> <p class="ql-block">  “三朝旌表”牌坊。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邻里关系,受到宋元明三朝朝廷的旌表。</p> <p class="ql-block">  “有序”牌坊。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治家的两大支柱,引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辉煌。</p> "有序"牌坊后,依次为"恩德"牌坊、"麟凤"牌坊、"取义成仁"牌坊、"礼部尚书"牌坊和"九世同居" 牌坊。 <p class="ql-block">  旌表牌坊。位于镇内白麟溪旁,为1360年朱元璋“旌表郑氏孝义之门”而建,五次被毁六次重建,现牌坊为2006年重建。</p> 郑氏宗祠 <p class="ql-block">‌ 据载,郑氏祠堂始建于宋末元初,经多次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有千柱落地、五进六十四间二弄。祠堂占地6600平方米,建筑为明初风格,简洁大气,保存有元明迄清代的碑刻、匾额20余方,古柏9株传为宋濂手植。</p> 明太祖朱元璋御笔 “孝义家”匾,其上有“高皇玊音”小匾。 <p class="ql-block">  明朝建文帝御笔“孝友堂”匾,上有“惠帝玊音”四字。</p> 数学家苏步青补书的“江南首族”匾。 铁瑛书的“孝义冠江南”匾。 <p class="ql-block">  刘江教授书“浙东第一家”匾。</p> 郑氏义门,把师俭、有序列为治家的两大支柱,“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 师俭厅及部分匾额。 有序堂及部分匾额。 已有600多年树龄的古柏传为宋濂手植。 孝感泉,当年首创合族同居的始祖郑绮时代的遗迹。 昌三公祠,原名眉寿堂。<div>  元朝末年,郑深成为元朝太子的老师,郑深母亲过七十大寿,太子亲书“眉寿”二字相赠。眉寿堂是郑义门专用于老人拜寿和婚嫁喜宴的场所。</div> 相传明靖难之变,建文帝避隐江南第一家曾藏匿于昌三公祠。建文帝出家为僧,自称老佛。郑氏为纪念建文帝,在祠堂内供奉建文帝神位,所以,昌三公祠又称老佛社。 <p class="ql-block">  九世同居碑亭</p><p class="ql-block"> 位于“江南第一家”景区白麟溪畔,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刻有元代翰林学士月禄帖木耳承旨手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昌七公祠</p><p class="ql-block"> 原名同心堂,是义门同居时管事男人吃饭的场所,取名同心,谓合族同居同心同德。</p> 东明书院<br>  东明书院原名东明精舍,是一座专门教育培养郑氏子弟的学校,由元初的郑德璋所建。现今,东明书院遗址只剩下东明书院石刻门额、围墙、宋文宪公祠石刻门额。 (2024年11月7日拍摄于浙江浦江郑宅镇江南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