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繁忙的检验科,时常会遇到一种特殊的“果冻状”血清——当血液离体凝固后经过离心处理,血清变成了果冻般的质地,影响准确加样,这无疑给精准的检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这种现象不仅令人困惑,还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p> <p class="ql-block">果冻样血清的形成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以下几种情形较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首先,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或室温过低的情况下离心,在夏季时血清析出较快,宜在血液凝固后半小时内分离血清,以减少细胞内外成分的变动;冬季血块收缩较慢,应将血液置于37℃水浴锅中,促使血清快速析出。无论是放置时间过短还是温度过低,都会导致血液未完全凝固,纤维蛋白未能完全析出、分层。过早离心会使红细胞、活化的血小板离开纤维蛋白网,缺乏磷脂表面,纤维蛋白无法收缩,其密度较小,离心后留在血清层,形成“果冻状”。用这种情况的血清上机检测,常常会出现部分检验结果偏低,或堵塞机器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解决之道在于:将样本再放置一段时间,或置于37℃的水浴中,以促进完全凝固,随后重新离心分离,多数情况下问题便迎刃而解。</p> <p class="ql-block">其次,血液凝固相关因素: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这是参与血液凝固的关键蛋白质。在身体遭遇剧烈炎症反应(如重症肺炎、败血症)时,肝脏会加速纤维蛋白原的合成,过量的纤维蛋白原使得血液呈现出果冻般的质地。此外,某些恶性肿瘤亦能扰乱机体的凝血机制,导致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从而形成类似的血清表现。</p> <p class="ql-block">第三,凝血因子异常激活: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它通常发生在严重的创伤、感染或产科并发症之后,此时体内的凝血系统被异常激活,大量消耗凝血因子的同时产生过多纤维蛋白,这些纤维蛋白聚集于血液中,赋予血清果冻样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第四,血脂异常:特别是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如I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的血液中乳糜微粒显著增多,尤其是在摄入高脂肪食物后,血清变得浑浊且具有果冻感。III型高脂蛋白血症则因载脂蛋白E的功能障碍,干扰了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的正常代谢,同样可能导致血清出现相似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第五,其他潜在因素:药物副作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过量使用促凝血药物可能会改变血液的正常凝固性质,使其呈现果冻状。此外,在进行血浆置换等特殊治疗时,若所用置换液成分不当,也可能导致血清性状的异常。最后,标本采集与处理过程中的不当操作,如采血后放置时间过长、环境温度不适等,均有可能引起血清的非正常凝固,但这些问题通常可以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得到预防。</p>
<p class="ql-block">面对果冻样血清,检验人员应判断原因,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以防影响检验结果,必要时和临床医生沟通。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准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p>